已经50岁的海鸥120相机

2019-07-11 07:08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17期
关键词:胶卷海鸥小店

看到今年第10期《北京广播电视报》怀旧版有关上世纪90年代老相机的文章,想起了我家那台已经历经半个世纪的海鸥120-4C相机。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都快过去的今天,无论是扛着长枪短炮的专业摄影师,还是拿着4G手机走哪儿拍哪儿的业余爱好者,大概都不会再有135和120这样的概念。但在四五十年前,玩儿相机、买胶卷、冲相片等,这两个数字是最重要的基础信息。

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老爸老妈商量着要置一个大件。想起一家人外出只能在照相摊上拍一两张,还得等着邮寄照片,二老就决定买一台属于自己的家用相机。因为是双职工家庭加独生子,所以我家的经济状况在同学、街坊中还算比较好的。但买一台普通相机也要花去我们这个家庭月度总收入的三分之二,所以我们这个三口之家还是经过了认真的商量讨论才下定决心。

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120相机是1968年面世的,在當时还真算是一个时尚商品。而无论是相机还是胶卷,120与135都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也可以说是一种基本分类。前者拍出的照片比较大,后者拍出的比较小;但前者一卷胶卷只能拍12张正方形或16张长方形照片,后者的数量则比较多。玩儿摄影的人一般用135,因为往往还要放大;而非专业人士不可能大批量放大,考虑尺寸比较大,部分人就选择120。于是,按照全家商议的结果,老爸到王府井百货大楼,花一百多块钱买了一台海鸥120-4C相机。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拿着这台相机到天安门、北海、中山公园、潭柘寺、香山、植物园、十渡等景点,甚至到天津、北戴河、青岛等地,既拍下了许多和老爸老妈的家庭照,也记录了和不同时期同学们的旅程及足迹。特别是这个相机已经有了自拍功能,可以拍一张全家福或是所有人的合影了。

那时拍照片是个烧钱的事儿,不像今天,拍多少都行,存在电脑或手机里。那时有了相机还要买胶卷,拍完了要到照相馆冲胶卷洗照片,且往往要跟人家说“照片上有几个人就洗几张”,投入还真是挺高的。

为降低投入,也是兴趣所致,我用一个小木箱和一个灯泡做了一个曝光箱。老妈告诉我,在她任教的27中学附近有一家小店出售显影液和定影液。于是,每次拍完照、冲完胶卷,我就去位于东华门大街和北池子大街交叉路口的这家小店,买回两种液体和相纸,在天黑后关上门拉上帘,开始自己冲洗照片。在红色灯光下,看着泡在液体中的相纸出现了画面,一股成就感顿时油然而生,同时还有点儿从事地下工作的感觉。照片洗完了,我就贴在窗户上,等干了它们掉下来或是再把它们拿下来。于是,每次洗完照片,我就在自家窗户上开“图片展”,常引得同院儿小孩儿驻足观看。

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相机不断更新换代,大家照相也更多地用彩卷拍彩照,我家这台120相机也就成为收藏品了。前不久,逛京城潘家园旧货市场时,我随口问了一家旧物店老板,对方说“这个可以收”,但我还真是舍不得出手啊!

猜你喜欢
胶卷海鸥小店
完美小店
年味小店
暖和一下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保护海鸥蛋
万鸟岛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两家欧洲公司复产黑白胶卷
爱美的小海鸥
钱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