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对原著的影响
——以电影《大话西游》和动画片《西游记》为例

2019-07-12 08:40江南大学214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话西游解构原著

(江南大学 214000)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作者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西游记》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指导意义。从它1592年出版1到二十一世纪,不断有人尝试对《西游记》进行跨媒介改编,这种改编对原著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篇论文选取了九十年代出品的两部《西游记》改编作品2,即刘镇伟执导的电影《大话西游》和方润南执导的动画片《西游记》,力求通过对这两部改编作品的具体分析考查《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对原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当然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仅考查笔者认为相对重要的两点,一是改编对原著的传播上的作用;二是改编对原著的当代价值的提升。

在讨论《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对原著产生的影响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回顾一下《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的历史。《西游记》改编的步伐从它诞生时就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刚出版时,很多人就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对《西游记》进行再创作,作出各种“后记”,例如《西游补》、《后西游记》。“五四”时期,大量“神怪武侠片”系列的改编《西游记》的电影出现,《西游记》的改编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文本,但当时中国的电影还停留在默片时期,彩色电影还未引进。到了六十年代,中国内地出品了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等。这一系列改编《西游记》的电影相较于二十年代都有了进步,电影特效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声色俱佳,电影也开始与中国传统美术、戏曲、歌舞元素结合。3中国香港也出版了《西游记》改编的连环画。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媒介本身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动4,电影《大话西游》和动画片《西游记》应运而生,掀起了新世纪的改编热潮,大量的改编作品在新世纪开始涌现。网络小说如《悟空传》,电影如《西游记女儿国》,其他还有游戏、话剧等不同媒介对《西游记》的改编。所以,《西游记》的改编一直在进行着。甚至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西游记》的改编不局限于某种媒介形式,也不限于某一年代,简而言之,《西游记》的改编是一种跨媒介、跨时段改编。而限于篇幅,本篇论文仅选取了两篇改编《西游记》的作品,即《大话西游》和《西游记》,它们是改编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有着独特之处,同时,两部作品也体现了《西游记》改编的跨媒介、跨时段的特点。

在追溯了《西游记》的改编历史之后,我们再来具体考查《西游记》的改编对原著产生的影响。本篇论文选取了电影《大话西游》和动画片《西游记》两例,通过对这两个作品的分析探讨《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对原著的影响,笔者认为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原著的传播;二是提升原著在当代的价值。

第一个影响是扩大原著的传播。电影《大话西游》和动画片《西游记》都大幅度扩大了《西游记》的传播。《大话西游》上映之后,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解构原著《西游记》为宗旨的改编作品,例如以今何在的《悟空传》为代表的一系列网文就是直接受到《大话西游》影响的产物。动画片《西游记》也是八零九零后的集体记忆,片头片尾曲《猴哥》和《一个师傅仨徒弟》广为人知,也正因为国内对《西游记》的这部动画改编的成功,《西游记》的名声在国外也更加响亮并引起了改编的热潮,例如日本改编的动画片《猴王五九》。所以,这两部改编作品都扩大了原著在国内外的传播。放眼整个《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现象,它对原著传播的促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两部作品能够大幅度促进《西游记》的传播,必然有着各种原因,在这里,我们仅从改编作品本身出发,即分析改编作品本身的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它们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点。动画片是基本按照原著的主题意蕴进行改编的,其题材、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等都和原著如出一辙。在题材上,动画片跟原著一样选取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的经历。人物形象也没有大的变动,唐僧仍旧是慈善的,孙悟空勇敢机智,八戒还是贪食、贪色、贪睡但又憨厚可爱,沙和尚勤勤恳恳。同样,原版《西游记》中一些经典的情节依然保留了下来,例如原著中对孙悟空喜得武器“如意金箍棒”这一片段就有精彩描写:“你看他弄神通,丢开解数,打转水晶宫里,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原著中的这一片段就体现了孙悟空力大无穷、勇敢机智的特点,在动画片中,改编者将这一片段体现出的孙悟空的特点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如“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情节都被近乎一模一样地诠释了出来。主题方面也是通过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艰辛表达了对正义的赞扬和对他们追求真理的不懈精神的歌颂。所以,动画片的改编采用的是接近原著的表现方式。

与动画片的接近原著不同,《大话西游》的表现方式是消解原著。这种消解包括内容、形象、语言与时空四个方面5。《大话西游》在内容上对原著进行了消解,它不是讲西天取经的故事,而是以孙悟空与紫霞的爱情纠葛为主要线索。其次是形象的消解,原著中的孙悟空竭尽全力保护师父西天取经,而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却喜欢谈情说爱,还要吃唐僧肉。同时被解构的还有语言,电影充满了一种戏仿的无厘头的语言,对正常的语序和习惯进行解构,给人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滑稽感。这些被解构的语言能够让观众捧腹大笑,也消解了权威。在时空上,电影《大话西游》也对原著进行了解构。“在电影中,时间与空间借助月光宝盒是可逆的,故事在时空中来回穿梭,架构起了‘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循环叙述框架。”正如周仲谋所说的这样,《大话西游》的时空不断发生变化,孙悟空也一直在“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空间不断穿梭。这种对时空的解构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文本所没有的新奇感。同时,王瑾认为,电影对原著的解构实际上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人神关系、时空关系和生死关系的解构,所谓‘化中心、去主体、游戏、追求无深度平面叙事’等后现代精神都在《大话西游》中得到了彻底体现。”也就是说,以上所论述的《大话西游》对人物、语言等方面的解构实际上在深层次来说,它解构的是传统的师徒观、生死观。它挑战了经典、质疑了权威。因此观众们观看的时候可以从中获取一种快感,这种快感的来源就是对经典的解构,这种解构就使严肃的《西游记》变成了“可笑的”《西游记》。所以,这部电影基本上是对原著的创新与解构。

第二个影响是提升原著在当代的价值。这一当代价值是指《西游记》对大众正确、明晰的指导意义。因为创作完成的《西游记》离当代人毕竟是很久远的,它对当代人的指导意义就很难被他们理解,因此,如果改编者能够将《西游记》置于当代社会进行解读,将《西游记》与当代社会中的思想、价值观结合,那么改编的作品就会具有时代特色,也更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认知,进而更加正确、清晰地指导当代人民。石恺就在《西游记当代解构评析》中说:“我们要拥抱经典,但我们身体里流淌的是时代鲜活的血液。经典不应该胡乱涂抹,但也不能束之在前人的观念上不见世面,经典应该放在时代的观念下来思考。”他的这段话就是在说经典作品与当下社会结合的必要性,只有这样,原著才能够更加正确、明晰地指导当代人民。

《西游记》与《大话西游》都将原著中的内容与当代社会进行了紧密的结合。电影《大话西游》充分地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这主要是表现在电影题材与语言两方面。改编者独辟蹊径选取了孙悟空与紫霞的爱情这条线索,这种改编既解构了原著,又符合当时青年人的诉求,这种对爱情的重视也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在语言上,电影中人物使用的语言很多都是当下流行的词汇,例如“I 服了You”等,这些充满时代特征的语言都让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拉近。所以,电影《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改编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充满时代特色,也提升了原著在当代的价值。

动画片是反映《西游记》与当代社会生活完美结合的例子,这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现象的映射与反思、对大众心理的真实写照两方面。首先,在“龙宫取宝”这集中,当差小兵们贿赂成性,不让孙悟空进龙宫,非要有钱才进去通报龙王,这暗示了社会上少数官员之间贿赂成性,与当下的时代紧密结合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为官清廉,淡泊素朴。其次,在原著第五十三回“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斜胎”,作者写道:三藏见那水清,一时口渴,便着八戒:“取钵盂,舀些水来我吃。”那呆子道:“我也正要些儿吃哩……随后两人便发觉肚子变大。作者清楚地描写唐僧和八戒两人饮水、腹痛。但在动画片中只是猪八戒一人饮了水,怀了孕。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改编者考虑到唐僧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与慈善的形象,而“唐僧挺着肚子怀孕”的形象对其影响不太好,猪八戒本身猪的形象就使人发笑,他挺着肚子反而会加大动画片的搞笑成分,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改编者只让猪八戒一人“怀孕”,这一点是改编者对中国人心理的真实写照。以上所说的两个方面都说明动画片《西游记》的改编注重将原著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原著也就具有了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指导大众,发挥更大的价值。

但是,在《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对原著产生的好的影响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很多改编者对原著的过度消费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下时代,文学经典面临着“被快餐化的命运。”本文提到的刘镇伟执导的电影《大话西游》是《西游记》改编的经典之作,但是在《大话西游》之后,他又五次改编《西游记》,除了2019年未上映的《大闹东海》讲的是哪吒之外,其他的几乎仍然带有《大话西游》的影子。6这些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也是越来越低,当然,我们不能仅凭豆瓣评分武断地说这些电影就是不好的,我们也得承认刘镇伟导演的这些改编作品中的优秀之处,但是通过豆瓣的这些数据以及观看感受,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上来说,刘镇伟是在重复讲述着几个有着相似之处的爱情故事,甚至可以说,在题材上他是有消费《西游记》嫌疑的。

总之,无论是动画片《西游记》还是电影《大话西游》,它们都扩大了原著的传播,也都对原著《西游记》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进行了提升。改编者没有局限在原著的圈子之中,而是将原著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进而反映当代大众生活与大众心理。所以,电影《大话西游》与动画片《西游记》对原著《西游记》的改编都融入了改编者自己独特的思考,从而使得原著在当代社会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是对经典在当下社会的重新解读,也是对当代人最大的意义。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众多优秀的改编作品中的瑕疵,也就是指对《西游记》的过度消费这一现象。

《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仍然在进行中,改编作品的质量难免参差不齐,但是这种跨媒介改编对原著的传播与价值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置于文学发展的大过程来看,它是应该被鼓励的,这是文学作品通过当代媒介呈现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也需要接受《西游记》的当代“阅读”方式。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现存的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希望改编者能保持对《西游记》的敬畏之心,这才是对经典作品应有的态度。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具有使命感的改编者出现,希望他们能摒弃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去传承经典文化,讲述“西游”故事。

注释:

1.张莹在《<西游记>的“前世今生”——新中国版首套<西游记>及其源头版本的出版史述评》这篇论文中认为,现存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刻本就是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后世简称世德堂本,约刊刻于明代万历二十年 ( 1592年) ,现代学术界公认这是最接近《西游记》原著的版本。本篇论文也沿用了此种说法。

2.电影《大话西游》由刘镇伟执导,周星驰、朱茵、吴孟达、莫文蔚等主演,于1994年出品;动画片《西游记》由方润南执导,于1999年首播。

3.对于六十年代《西游记》改编的相关论述参考了张宗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游记>的电影改编》这篇论文。

4.程光炜称,1992年,市场经济的大规模兴起关闭了一个浪漫的时代 。刘锋也表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权力结构开始分化……资源配置方式开始由权力占主导向市场起基础性的作用发展,单一性的、同质的社会向多元性的、异质的社会转型。因此,九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九十年代也是一个矛盾的时代,大众在接受西方影响之下产生了主体的迷失感,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怀旧倾向”《大话西游》和《西游记》就是在这样新旧并存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它们一个是典型的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产物,一个是受到“怀旧倾向“影响的结果。

5.关于《大话西游》中对原著的消解的论述参考了胡静洁的《论周星驰电影的“破”与“立”——基于《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的分析》以及周仲谋的《再论文学名著的娱乐化改编——以《大话西游》等影片的改编为例》两篇论文。

6.1995年上映的《大话西游》系列电影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2,之后,2005年的电影《情癫大圣》围绕唐僧讲述爱情故事,豆瓣评分5.3;2010年的电影《越光宝盒》围绕玫瑰仙子讲述爱情故事,豆瓣评分5.2;2016年的《大话西游3》继续讲述了至尊宝与紫霞之间的爱情,豆瓣评分3.6;2017年的电视剧《大话西游之爱你一万年》讲述的是至尊宝与紫霞之间的情爱,豆瓣评分3.4;2019年的电影《大闹东海》目前还未上映。这些电视剧、电影当然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例如特效的精美,故事的丰富与幽默,演员的投入等,但是,这几部改编作品之间又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一些经典的台词、场景重复出现。因此,刘镇伟导演的这几部作品当然是如大多数的影视作品一样有着优秀之处同时又有一些瑕疵存在的。所以,本论文仅从这几部改编作品的题材而不是整体出发进行了个人的可能并不准确的评价。

猜你喜欢
大话西游解构原著
大话西游
浅析服装解构设计的方法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大话西游3》
《大话西游》交流会刘镇伟:“韩庚演的不是周星驰”
光阴的祭品
水家乡
琵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