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毓文中学“演说竞技会优胜”锦旗背后的史实

2019-07-12 09:17孙亚晶
文物天地 2019年6期
关键词:锦旗帝国主义吉林

文/孙亚晶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演说竞技会优胜”锦旗,为一级文物,是吉林毓文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田兆丰1928年的荣誉品。锦旗为近现代棉麻纤维类文物,纵60厘米,横30.5厘米。整面锦旗用粉缎子制成,上端用蓝缎子包边,下边镶着丝线织成的五色夹金穗,内压宽窄匀称的牙子绦,粉地中央嵌有黑大绒镂成的大字,横为“毓文”“演说竞技会”,竖为“优胜”,下缀“1928年”。背面淡青色里子上有“自治会奖”墨迹,上有一个清晰可见的毓文校印印模。

1928年,吉林毓文中学学生自治会组织全校“演说竞技会”,当时的自治会主席田兆丰以《论间岛问题》为题,作了有理有据的讲演,论述间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恶,获取了演说竞技会优胜第一名,自治会奖给他这面锦旗,以资纪念。

一、“间岛问题”的由来

甲午战争之后,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日俄战争后,朝鲜沦为日本“保护国”。日本实现了“亚洲大陆政策”的第一步,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占中国东北成为下一步目标,而中国的延边地区被当作进入东满的重要通道。基于此,日本政府精心炮制了所谓的“间岛问题”。

在中国东北大陆上,从未有过“间岛”之地或“间岛”之名。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政府在媒体上大造舆论,称中国东北鸭绿、松花、图们三江发源之处,有一面积与日本九州相仿的“间岛”,且属中属朝,尚难断定。1907年6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新军督练处监督吴禄贞“调查边境以图补救”。吴禄贞一行人深入延边,进行实地考察测量后,制成了五十万分之一的《延吉边务专图》,并撰写了长达10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这本书精辟地论证了延吉边区的历史改革、中朝界务始末,彻底驳斥了日本的“间岛”谬说。[1]

由于吴禄贞的筹划和斗争,日本占领延边的野心未得逞,于是转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1909年2月6日,日本驻华公使向清外务部致送长篇照会,就所谓“间岛”问题,大开谈判。清廷令吴禄贞为外部主谋,代拟复文。正是由于吴禄贞的不懈努力,延边暂得保全,“间岛问题”的交涉是中国近代史上鲜见的成功外交。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吉林地区的早期侵略

吉林地处祖国东北边疆,长期以来,一直是沙俄、日本争夺的焦点、瓜分的对象。日本对吉林的早期侵略主要是指1905年到1915年这一时期。

1905年9月,日俄签订《朴次茅斯条约》,正式结束了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而进行的战争。1905年11月,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前来北京,同清政府会谈,双方经过近五个星期的谈判,于12月22日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它的签订使日本政府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权益,实际上将东三省南部纳入其独占的势力范围。1906年,日本先后建立了关东都督府、“满铁”、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等殖民侵略机构,开始对东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疯狂的侵略。

为垄断东北的经济命脉,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境内大肆投资、设立工厂、攫取矿权、开设银行、掠夺森林资源。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东北移民,目的在于将“满洲”变为日本的“生命线”。除此之外,日本宣称为了保护在华日人和朝鲜侨民,在奉天、吉林、延边、哈尔滨设了4个总领事馆以及多处分领事馆。

日本帝国主义并不满足于此,它的野心是独占整个东北、整个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着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之际,于1915年1月向袁世凯政府提交了日本政府的五项二十一条要求,面对这一亡国灭种的条件,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反对,于5月9日答应了“二十一条”中除第五号以外的全部要求。5月25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山东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换文13件。《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是一个把东北南部及内蒙古东部几乎完全变成日本殖民地的条约,它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同时,反对“二十一条”及其附属条约运动在全国广泛地开展起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1928年吉林毓文中学的“演说竞技会优胜”锦旗

三、吉林人民的反日斗争

1919年3月10日,延吉、龙井、和龙等地学生罢课,召开反日群众大会,成立反日群众组织,发动演讲,散发传单,积极声援,声势浩大。3月13日,各校师生、反日群众约3万余人从四面八方奔向龙井镇,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与中国东北的罪行。日本侵略者惊恐万状,便惨无人道地动用武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三”惨案,激起了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更大反抗。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拒绝合约签字”“抵制日货”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火烧了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消息传开,各界人士纷纷给予关注和支持,在全国进行了一系列支持抵抗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三天,吉林省城的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他们奔走呼号,纷纷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5月10日,吉林省议会和各团体急电清政府,要求速惩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卖国贼,对青岛问题要“死力与争”。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吉林毓文中学的反抗斗争。吉林毓文中学始创于1917年3月,是以吉林籍南开学生为主体,仿照南开中学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它比公立学校开化,师生思想也比较活跃。五四运动爆发后,毓文中学全体师生于同年5月7日举行大罢课,5月9日召开公众演说大会,并进行游行示威,展开抵制日货斗争,点燃了吉林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熊熊烈火。在新文化运动中,毓文师生站在吉林新文化运动的前列,积极宣传新思想,反对旧礼教,它创办了诸多进步刊物,大力传播马列主义,其中《毓文》周刊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吉林省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罢工,有力地推动了五四运动在吉林省的发展。

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声援五四运动,在吉林省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为马列主义在吉林的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一批进步刊物的出现,吉林省出现了众多优秀革命知识分子,这一切为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的活动发展、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共产党人在吉林的早期活动

1921年7月,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57名党员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主要任务是宣传自己的政治纲领,开展工人运动,革命中心在南方,但是,中共中央对开辟东北以及吉林的工作也十分重视,曾多次派党员来考察指导工作。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2000多人,分组在公共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传单,进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枪杀顾正红、抓捕学生的罪行、反对“四提案”。英国巡捕公然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6月,吉林省各高校学生纷纷举行罢课,上街示威游行,共产党员马骏带领各校讲演团到处发表演讲,痛陈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并号召社会各界向死难家属进行捐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吉林沪案后援会在吉林省、东北甚至全国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吉林人民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标志着吉林人民反帝反封建活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结语

“演说竞技会优胜”锦旗是吉林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的历史见证,一直由田兆丰珍藏。1979年,吉林省革命博物馆肖华同志赴吉林市征集文物,田兆丰将此面锦旗捐赠给吉林省革命博物馆(现吉林省博物院)。

历史的洪流在不断前进,唯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默默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艰苦岁月,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从而激励我们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 孙乃民:《吉林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猜你喜欢
锦旗帝国主义吉林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锦旗的故事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
吉林出版集团
六面锦旗的故事
锦旗献给查网吧的“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