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手工业工坊的转型模式研究
——以浙江偏远地区为例

2019-07-12 12:54江南大学214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期
关键词:手工业工坊手工艺

(江南大学 214000)

引言

传统手工业工坊作为乡村传统手工业的活动场所,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因受到当地社会文化风俗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而伴随乡村社会的逐步衰落,这些承载着独特的手工业文化的精神财富也正消亡在建设的热浪中。唯有一些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因受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继承原生民风民俗的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传统的手工业工坊在这些地区得以幸存。

笔者力图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中探索重构乡村生产生活的新方式,总结传统手工业工坊成功转型的模式,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再生,为乡村走向多元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浙江偏远地区乡村传统手工业工坊的生存现状

研究发现,随着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瓦解,浙江省内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如纺织业、制糖业、榨油业等因手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社会需求逐渐缩减,在现代工业生产冲击下逐渐消失在乡土社会中,但在偏远山区仍有部分工坊的存留。但近年来,这类工坊由于经营模式落后、生产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且收入较低,导致年轻的农民更趋向于外出打工,而非继承手艺。同样,在一些竹编、制伞作坊中,这类手工技艺由于难度大,周期长,也往往面临艺人流失、后继无人的困境。其背后因素是在以金钱衡量一切的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认知不足,低廉的价格导致手工业从业者自身也未能认识这是一种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加之地域文化意识的淡薄,无疑从根本上阻碍了乡村手工业工坊的再生。

二、浙江偏远地区乡村传统手工业工坊的转型模式

1.规模化的活态博物馆模式

活态博物馆规模化是指将传统手工业活跃的村落内存留的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个人传统手工业工坊集聚并整合,建造成功能复合的新工坊,或在地保护,规划为大型的传统手工业活态博物馆,统一管理、宣传并销售,从而扩大当地手工业工坊规模与影响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资源集中,改善恶劣生产环境,创造地标性乡村场所

个体手工作坊由于组织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是大部分地区传统手工业工坊受市场经济冲击前存在的普遍模式,但其有限的资金以及规模导致其内部生产环境较差,在乡村建设中往往成为整改对象。

以浙江兴村的红糖工坊为例,分布在村内的4家红糖小作坊大都由简陋的轻钢棚架与毛竹搭建,安全系数低存在火灾隐患。此外由于管理无序,生产卫生条件也多不达标。因此,当地政府成立了生产合作社并建造新工坊,组织村民统一种植、加工并销售。新建筑整体呈开放式布局,北侧空间与村内甘蔗地相连,用作仓库及后勤空间,南侧则由3个挑高的建筑体量组成红糖手工加工区与休闲体验区,并在其间置入一条完整的线性走廊,形成环形的参观流线。为解决使用明火带来的相关问题,设计师整体考虑了烟囱排风设备的设计,采用灵活的轻钢结构搭建出大跨度且通透的生产空间,建筑形态上实下虚。底部外立面运用大面积的玻璃材质打通建筑与田野景观的视线廊道,结合镂空的红砖墙、纤细的竹条格栅共同组成建筑的外立面与顶界面,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流动性灰空间。营造了整洁明亮、开放舒适的加工环境。在非生产季节,工坊的生产空间可以转化为村民活动休憩、传统手工艺展示场所。不论是游客还是村民,既可以体验红糖的制作过程,也可以透过玻璃幕墙远眺田园风光,动态的乡村生活画面结合独特的建筑外观使红糖工坊不仅仅是纯粹的制糖空间,更是一座具有表演性质的乡村生活剧场及具有标志性的乡村特色博物馆。

(2)规模扩大,引入旅游业,形成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传统的个体手工业工坊由于销售范围狭窄且抗风险性差,手工艺人的收入通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致使当地传统手工业在市场竞争之下无法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扩大工坊规模、打造多元化的手工业产业链至关重要。

瓯海泽雅镇原先分布有较多的家庭造纸作坊,由于造纸工艺的复杂性,纸农每日工作近12个小时,年收入仍不足两万元。面对这样的困境,瓯海区政府提出了以旅游业带动泽雅地区传统造纸工坊再生的思路。大范围的将黄坑等8个自然村落内零散分布的手工造纸村落群聚集起来,以传统造纸文化的在地活态保护与原住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为前提,建立大型泽雅造纸生态博物馆。规划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沿规划带划分了造纸技术试验中心、造纸模拟体验中心、地域文化展示中心与服务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形成了文化传播、技术研究、工艺体验与手工纸销售这一完整的造纸产业链。在此过程中,游客既可以丰富造纸知识,进入工坊体验造纸工艺,而纸农也可以将加工好的手工纸售卖给游客,既减轻了造纸强度,也提高了个人收入。

个体作坊聚集化模式适合造纸、制糖、制茶这类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特色手工业,且需要村落内个体工坊数量较多,有成熟手工艺业态。这种类型的手工业村落通过工坊的合并重组易于发挥产业聚集的优势,结合文旅产业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乡村经济的增长。

2.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休闲体验模式

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休闲体验模式是将乡村传统手工业工坊中的生产体验或特色构建元素,融入到多功能复合的乡村休闲活动场所的建造中,提供给游客及村民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活体验。

(1)依托传统手工业工坊,打造特色民宿

在很多没有外销的特色手工产业的偏远乡村,木作坊、油坊、酒坊这类工坊由于产生不了大量的经济收益,往往被村民们忽视其存在的价值。

浙江省常山县的对坞古村位于海拔1000米的山坳谷内,景色秀丽,盛产油茶。随着下山脱贫惠民工程的实施,村内182户人家正面临着异地搬迁安置,村内近百年的明清古宅、唯一存留较好的老油坊、传统的古法酿酒技艺都面临着彻底消失的困境。当地青年余家富在听闻消息后,返乡买下了其中一栋正在拆迁的民居,打造为特色民宿—“村上酒舍”。设计保留了古建筑的石砌外墙和内部木质构建,并根据现代化生活需求重新考虑房屋的采光、保暖,并将古法酿酒元素融入到民宿的内部设计中,改造后的七间客房以酿酒原料命名,分别为:谷、麦、黍、稷、荞、莲、曲。同时,余家富带领家人对停止榨油的老油坊内部进行了重新修整,恢复生产,同时向村内老人学习古法酿酒技艺,将生产出的木榨山茶油及山梅酒融入民宿提供的农家餐饮中。游客既可以在民宿度假时体验到乡土饮食文化,可以在民宿内购买重新包装后的茶油和梅酒。通过将传统手工业工坊的元素融入民宿的主题设计中并将特色手工农产品投入运营,多方面的提升了民宿的乡土与地域特色。

(2)以传统手工艺为媒介,形成功能复合的多元化乡村公共活动场所

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记录了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与集体活动,是乡村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乡村手工业工坊作为多元化公共活动场所的组成部分,以乡村传统手工艺作为维系媒介,既传承了濒临消亡的手工艺文化,更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浙江磐安县榉溪村作为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村落,有大量的明清建筑遗存,但村内的人口流失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的发展。17年,两名榉溪村青年回乡开展了“九思堂复兴计划”,他们通过与各方沟通,首先租下了村内保存较完好的清代三合院建筑九思堂,在对内部进行重新修整的基础上,搜集村内的老式织布机,将东厢房一层打造为非遗织布体验馆与木作工作室,定期组织留守妇女学习土布织法,并对游客开放传播手工织布与乡村木作文化。二层则重点打造为青年社交场所,通过开办榉溪讲堂,定期开展乡村文化与创意产业方面的讲座,吸引年青人回归乡村。同时,九思堂也是金华市及周边大学的乡村实践基地。九思堂的改造是以历史文化建筑为依托,将乡村手工艺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为媒介、将悠闲惬意的乡村生活以及充满年轻活力的现代社交相结合,营造出多元化的乡村创意基地。

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休闲体验模式适用于已经没有活跃的手工艺业态、只有少量手工艺工坊遗存的偏远乡村,在这种村落中针对单个手工作坊进行改造并不能达到有效成果,反而是将手工工坊作为乡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民宿、乡村手工艺基地、村民公共活动场所的开发中,往往能够通过深度的乡村旅游带动手工业工坊的再生,展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3.艺术创意工作室的介入模式

艺术创意工作室的介入也是当下乡村手工业工坊转型的一种趋势。这种模式是指通过艺术家、设计师对话乡村传统手艺人,运用现代创意设计激活濒临消失的传统手工艺,以艺术家工作室的形式重新定义传统手工业工坊。

(1)创建传统手工业工坊品牌文化

市场化竞争下,打造具有情怀与温度的品牌文化更有助于事物的传播,现代审美情趣与传统非遗文化的融合,彰显了一种质朴、温情的生活方式,这种品牌文化的建立,在通过互联网的线上宣传后,提升了传统手工业工坊的差异性与可识别性。云缬坊坐落于浙江松阳县平田村,其前身为闲置的破损民居。设计师在尊重乡村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重组内部空间结构,加入手工艺展厅、艺术家工作坊、客房等空间,既是平田慢生活区的手工艺作坊,同时也是村内的公共活动区。建筑改造完成后,三位青年设计师进驻手工作坊通过互联网打造了“云缬坊”这一品牌,工坊拒绝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将传统印染工艺融入创新设计,推广有质感与故事的染织与土布手工艺品,通过定期的展览让参与者感受传统染织在当代生活中的日用之美,使大众能够深入了解民间印染文化并切身参与到实践中。

(2)吸引大众参与,传播传统手工技艺

以编织、扎染为代表的这类传统手工艺制品由于做工粗糙、审美差异等原因往往造成其与现代社会的远离,其传统的家庭手工经营模式也不利于手工艺的传播,如何吸引城市人群的参与是传统手工艺能否传承的关键。平田的云缬坊定期组织开展扎染、手绘、拼布、植物敲拓然体验课程,带领参与者了解、熟悉传统染织文化并体验到完整的实践过程。此外,乌镇的竹芸工房也是以乌镇陈庄竹编为基础打造的原创设计品牌,本着“竹编传播家”的理念,设计师在陈庄建造了竹编创意基地,将各地竹编手工艺人的编织技法进行采集整理,系统化科学化的汇总竹编知识和技艺,同时研发各类竹编diy产品,通过各处讲学、实地课程、网络教程等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学习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促使“非遗技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艺术创意工作室介入模式常见于一些手工业工坊建筑实体完全消失的地区,现代创意工作室与手工业工坊的融合创造出了充满创意与活力的传统手工艺活动的场所,通过设计师或艺术家的介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打造品牌文化,将传统手工记忆融入当代审美,既能够传承传统技艺,也能激活市场吸引更多非乡村人群。

四、结语

传统手工业工坊的转型探索是各地乡村复兴计划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之一,它包含了对乡土环境的景观建筑改造、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转化以及对传统手工产业运营模式的创新。其决定性因素是村民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此外,众多热爱乡村和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人士的加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意义,虽然手工业工坊的改造大多是个体的实践,但个体的成功往往可以在村内产生示范效应,穿点成线,带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手工业工坊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手工艺·温州发绣
越南雄王时代之经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