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思潮下校园“裸贷”现象研究

2019-07-12 09:08王婷胡绪鹏
消费导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借贷

王婷 胡绪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是“裸贷”现象的高发群体,他们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尚未成熟,仍然处于懵懂青涩的青春成长期,还未接触社会,无论是价值观、道德观还是消费观都没有成型。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尤为盛行,大学生自身也有着独立且脆弱的消费心理,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身的想法与追求,也极易受到身边人和事的影响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大学生这样的弱点与漏洞,将他们拉进不良网贷行为的行列,甚至逼迫大学生参与“裸贷”,不法分子在获得高额利率的同时变得愈发贪婪,使大学生身心俱损,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良性发展。因此,对“裸贷”现象进行监管和防控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何为消费主义思潮?

(一)消费主义思潮的含义及形成背景

消费主义思潮指的是单纯的把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身快乐放在第一位的风气和消费思想,这种思潮情调不断追求更新的消费品和消费对象,把消费看成一种自我满足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消费主义思潮最初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技术的进步,不断蔓延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里不可避免的在经济、文化上遭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主义思潮是好是坏,还需要辩证地看待。“在消费主义思潮的进程中,它从一种经济现象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从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价值理念,是意识形态的具象化反映。”[1]

(二)消费主义思潮的特征

1.物质性。消费主义奉行自我满足的快乐感,以不断购买消费品来满足自身欲望,物质的消费逐渐替代精神的提升,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同时,消费主义的物质性是的公民为人处世变得功利化,不再去过多的关注交往对象的内心情感,以物质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支配性。对于社会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思潮更容易抓住他们的弱点,支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追求个性与标新立异,也容易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消费主义思潮刚好满足了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他们在追求向往的东西时有这样一种思潮给他们做精神支撑,让他们勇敢地迈出消费的第一步,这就使得他们完全暴露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支配下了。

3.意识形态性。消费主义思潮从一开始的经济思潮演变为后来的文化思潮,一直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色彩,这个带有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色彩的经济文化思潮不断为广大中国公民知晓并接受,在接受消费主义思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转变,这样一来,意识形态差异极易受到忽视或遗漏。

二、校园“裸贷”内涵、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什么是校园“裸贷”

校园“裸贷”是校园贷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互联网和金融业的发展为前提和手段,针对女大学生,利用一些网络信贷平台进行 “裸贷”的交易过程,校园“裸贷”得款的唯一条件就是贷款者必须手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等其他证件,拍摄裸体视频和照片提交给相关借贷平台,一旦借款者无法按时还款,这些借贷平台则公开借款者的不雅照片至借款者的父母、学校及相关机构,或者以此为借口要挟借款人以出卖肉体的方式还款,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而校园裸贷放款人主要针对颜值较高的女学生,这样后期更易获得高额利润。

(二)校园“裸贷”产生的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氛围,宽松自由的市场经济为很多有创新创业想法的青年人士提供了便利,国家支持创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方针保证创业的顺利进行,而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大量网贷平台就出现了。校园创业是最为普遍的创业形式,学生收入单一,想要创业离不开借贷平台的资金支持,大部分校园信贷平台还是正规可靠的,但正由于网贷平台准入门槛低、效率高、监管力度不到位等因素的存在,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自己的私欲和对金钱的追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钻法律漏洞和政府监管漏洞,散布虚假借贷信息,通过校园“裸贷”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甚至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在要求对方提交裸照以后,已无法还款为借口,暴力违法征收利率,散布借款人的私人信息。

(三)校园“裸贷”产生的原因

1.消费主义思潮盛行,误导大学生不良消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尚处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另外,大学生群体本就追求标新立异,反对千篇一律,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为了追求外在条件的满足,渴望在外表上或者财富上丰富自己,迎合了消费主义思潮所奉行的追求自我满足和快乐的消费原则,往往会把消费当成自我实现的目的,于是就抵制不了校园“裸贷”的诱惑,走上了不归路。“消费思潮导致大众的消费不是停留在满足‘物质所需’的层面,而是不停地追寻无法完全得到满足的精神需求—‘欲望’”,[2]此时,大学生们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了,更是通过购买商品来获得自身的快乐。

2.道德底线意识弱化,诱发道德行为失范。面对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传统道德观念的地位受到冲击,大学生在面对外界诱惑的时候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借贷平台被金钱和欲望冲昏头脑,不断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这样一个双向机制使得“裸贷”在校园中不断盛行且产生了及其恶劣的后果。“‘裸贷’行为背后是关于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义利之辨) 的错误认识,是对中国传统优良社会道德的挑战”[3]。在利益面前,道德总是显得岌岌可危,而“裸贷”的放款人和借款者都没有弄清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降低甚至践踏道德底线,均取利舍义,踏进“裸贷”深渊,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3.多元价值观念侵袭,冲击主流价值观念。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使得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多样性文化不断涌入大学生生活学习之中,大学生从高中的压力下挣脱,进入大学生活以后,犹如挣脱牢笼的小鸟,此时的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独特的事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正与消费主义思潮主张的自我、享乐、功利理念相冲突。“校园‘裸贷’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与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分不开”[4]。对大学生的关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思想上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坚定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才是当前艰巨且有意义的任务。

4.校园“裸贷”平台门槛低,深受大学生青睐。校园“裸贷”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离不开其有别于其他借贷平台的特点。校园“裸贷”借贷门槛低,借款人只需要联系借款平台,按平台指示提供自身身份证、学生证及裸照便可快速获得所需资金,这相对于大部分需要走流程的正规借贷平台来说十分便利,对于急需用钱的大学生来说极易成为首选借贷方式,再加上借贷平台三番保证对信息的保密性,诱骗大学生进入圈套的可能性便更大了。

5.学校管理不力,缺乏相关教育。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都在校园之内,学校方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大学生深陷“裸贷”风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管理不到位,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教育疏导。学校对于消费行为异常的学生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谈话,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没有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也没有对校园借贷平台进行排查监管,在消费理念和价值观念上仍疏于教育,学校过多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程的培养教育,忽略了价值观和身心健康教育,大学生缺乏及时的关心与引导,极易走进不法分子的圈套。

6.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缺乏有力保障。“‘裸贷’行为一般私密进行,隐蔽性较强,并且监管部门较多,互相推诿现象比较严重”[5]。现有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全面有力,“裸贷”的隐蔽性则需要相关法律部门深入研究,制定更加全面精细的规章制度,全方位监控网贷行为的全过程。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经济交易环境相对宽松,网络贷款也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而关于互联网金融交易与互联网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建设并不完善,这就是关于“裸贷”的法律漏洞,不法分子正是钻了这些法律漏洞,才会肆无忌惮的危害他人身心健康,污染网络交易环境,影响社会风气。

三、消费主义思潮下校园“裸贷”的治理对策

习近平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要坚定不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从思想上改变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同时,面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治理校园“裸贷”不仅仅使某一方的责任,更应该多方共同努力,协调配合。

(一)加强社会思潮教育实效,辩证对待社会思潮

面对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不能一味采取抵制拒绝的态度,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还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好处,对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积极作用应当得到充分运用,对于其物质化消费、铺张浪费、享乐主义等与主流思潮相背离的部分应当及时调整取缔,这就需要加强社会思潮教育的实效。加强社会思潮教育实效,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与引导,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将思潮教育融进思政理论课堂,设置有关树立正确消费观的专业课程,加深大学生对于消费主义思潮以及各种其他思潮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多多开展不同形式的讲座和专题报告,高校教师可以更多的关注社会消费热点与学生沟通交流,聆听学生的想法,对正确想法给予表扬,对错误想法及时进行纠正。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主流价值观

校园“裸贷”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校园建设也难辞其咎,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仅仅作为教育内容范范空谈成效始终是不尽人意的,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针对性的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的精神智库,引领着大学生的精神和灵魂,因此,高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7]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唤醒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三)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培养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在高校教育中得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高校在关注大学生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同时,更要关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使教育不忘‘初心’从而回归道德本性,也要明确特定时代条件和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8]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时代主题,必须回应时代挑战,校园“裸贷”的出现,是在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挑战,面对挑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立德树人的方针,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自觉抵制有货与风险,做会自我约束的优秀大学生。

(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深入监控借贷平台的全过程

国家允许并保证借贷平台的存在与发展,但并不代表允许不法平台的存在,对于钻法律空子实施犯罪的借贷平台,国家应当完善并细化法律监管,保证净化借贷环境,打击一切违法平台的存在。校园“裸贷”因其隐蔽性较强,无需实名制走正规的借款流程,其并未完全暴露在法律监管之下,以至于很多受害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无处求助,相关法律部门应当意识到健全的法律的重要性。校园“裸贷”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不仅仅是放款方,借款人也难逃其咎。法律部门应当加强已有法律文件的实践实效,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五)加大校园扶贫力度,适当上调高校助学金标准

在习总书记脱贫攻坚工作的带领下,关注贫困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家庭的贫困很有可能成为大学生极度自卑的导火索,致使缺少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的大学生做出错误的选择,踏进校园“裸贷”的漩涡。因此,政府、学校和家长要加强联系、互相配合,防止学生走错路。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助学力度,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资金支持,当然,大学生扶贫工作也要精准进行,把帮扶工作落实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学校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状况,实地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发现贫困家庭的学生要及时向学校反映,老师和家长应当共同承担起为学生、为孩子保驾护航的责任,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思潮借贷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Film review:WALL·E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P2P 网络借贷监管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