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乃留

2019-07-13 09:37王文昌
检察风云 2019年13期
关键词:作伪成林杏林

王文昌

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载有“杏林”一说。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曾任侯官县小吏,晚年隐居庐山下。他为当地的老百姓诊病疗疾,从不索取报酬,只有一个要求: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就让病愈者在山坡上栽杏树五棵;每当治好一个轻病患者,就让病愈者在山坡上栽杏树一棵。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赠医送药,不取分文,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越来越多。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病愈者栽下的杏树也愈来愈多。十余年后,庐山一带的杏树已郁然成林,多达十万余株。

董奉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杏林中建了一座简易仓房。每逢杏熟之时,董奉以榜示人:凡是到此买杏者,每一器谷易一器杏,自行取去,不必通报。董奉每年以杏换得粮食,用来帮助生活贫困的老弱贫病及在外旅行没有川资之人。董奉去世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福建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一生行医,一生奉献,身后无它,只有一座十万余株杏花灿烂的山林。唐王维曾有诗赞曰“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从此,董奉的名字与杏林联系在一起,名垂青史。“杏林”从此成为中医界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医家以名列“杏林中人”为荣。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立名者,行之极也。”立名,无可厚非,也有助于激发“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的高远理想,最终以知促行,在天地间做出一番益人益己益世的事业。然而,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名利,人之所欲,长久的名利时间自会分辨出来,无论作伪还是趋邪,终将短命,只会博人一笑。

不留乃留。董奉行医,不收分文,没有留下万贯家财,十万株杏林却让董奉的名字不朽。看来,人生于世,留什么是一个大问题。

清刘大櫆在《游万柳堂记》中感叹:“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作者最后感慨:“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

一个园子是这样,个人富贵升降是这样,即使泱泱大国又会如何?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传述了一个“寸草为標”的故事:据说康熙皇帝留下的规矩,宫中的一切物件,哪怕是一寸草都不准丢失。少了一根也不行,这就叫“寸草为标”。但是没有想到,康熙皇帝留下的干草棍虽然一根也没少,而康熙留下的长满青草的土地被儿孙们送给“与国”的,却要以成千上万平方公里计。

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想以自己“始”,子子孙孙永远当皇帝,“无穷匮也”,结果二世而终;康熙大帝建立了大清帝国,“寸草为标”,希望江山永固。他们都是一世枭雄,都想把自己创立的江山“留”下去,结果只是一厢情愿。倒是那些忘我的人,一心为民的人,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名字与天地同在,长留世道人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不废江河万古流。看来,留什么也是一种智慧。真正长留天地间的,是世道人心,是一种专门利人的精神传承,是一种民胞物与的大爱情怀。其他的身外之物,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都是靠不住的东西。不信,可以读读《好了歌》!

图:付业兴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作伪成林杏林
萍聚
传承
欢腾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期盼
杏林组曲·蜀医经
杏林组曲·天使赞
杏林组曲·寻原曲
企业招聘中的面试作伪行为及其应对策略
杏林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