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确认与保护措施研究
——以武强木版年画为例

2019-07-14 01:31中国艺术研究院05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木版年画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 050000)

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年画类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为十大类,“传统美术”是其中之一。我国的传统美术项目复杂、内容繁多,大体分为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工艺、民间建筑四个大类。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代表性项目共计51个,年画项目就占了12个,有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滩头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梁平木版年画、绵竹木版年画、凤翔木版年画,占整个项目的23.5%,可见其重要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木版年画”改为一个项目,包含平阳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张秋木版年画、夹江年画、滑县木版年画、老河口木版年画等6个子项目。所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版画类项目共计18个,除了高密扑灰年画外其他均为木版年画。

二、年画的内容和价值

年画是人民群众用以丰富风俗活动和美化环境的美术作品,是具有民俗意义的节日艺术。买年画、依习俗张贴年画,已经成为年节民俗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符换旧符。”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是人民群众用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最质朴和乐观的情感而创作的,用以表达民众的期望、愿景、理想与信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广大的社会群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年画,对于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的生产状况、民俗风情、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武强木版年画申报和确认情况研究

武强木版年画,俗称武强年画。产自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是武强广大群众采用传统手工木版套印制作而成,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武强人虽勤劳努力但是历来生活贫困,新中国成立以后武强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究其原因主要是水患。武强境内有滹沱河、滏阳河等多条水道穿过,夏天雨季时多发洪水,淹没农田,造成庄稼颗粒无收,清道光《武强县志》中就有记载:“邑之为患,邑河道为钜”。聪明的武强人根据本地的情况,以杜木为版,以植物为色,经过高超的想象和巧手的雕刻,将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造型生动、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木版年画生产了出来。

据考证,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兴盛。清康嘉年间,武强年画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武强县南关镇为中心、辐射周边68个村的年画生产和销售区。南关镇内画店临立,老画店有天玉和、万兴恒、宁泰、泰兴“四大家”,后来又出现了祥顺、双兴顺、正兴和、乾兴、福兴德、德义祥、德祥、吉庆斋、东大兴、西复兴等画店。画店一般是前店后厂,前面是铺面销售年画,后面是作坊生产年画。大的画店不仅有很多印画工人,鼎盛时期印画工人就多达几百人。精湛的技艺、艳丽的色彩、老幼皆宜、喜闻乐见的内容,让武强年画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每到销售旺季,南关镇内车水马龙、旅店客满,热闹非凡,数以千万的年画分销到全国很多各地。武强年画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强年画依然保留着传统作坊式的加工方式。1956年公私合营,个体的手工作坊联合经营,成立了远大画业生产合作社、红星画社等,1958年这些合作社、画社并入武强画厂,武强年画的制作和销售基本归入国营。1962年,武强年画在以河北美术出版社人员为主的武强年画工作室的带领下,系统梳理、研究的武强年画,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研究和保护。这次保护工作,在征集整理历代优秀年画作品的基础上,组织和协调农村恢复传统年画的生产,成果显著。这一时期,年画出现了新的题材和内容,如《中国古代名医》《刘巧儿》《小女婿》等,与传统年画狮子、老虎、大花瓶等一样都有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据统计,1963年武强年画总共完成印刷1375万张,中堂30万张,刷五色纸1400万令,总产值达154万元(薄松年《中国武强年画艺术史》)。

武强年画制作技艺主要包括绘版和雕版两个方面。在绘版技艺形成传承谱系比较典型的代表性人物有:赵大享(清)—贾灵奎(民国)—张春风—王子学;在雕版方面形成传承谱系比较典型的代表性人物有:刘雕(清)—刘明启(民国)—娄根深—娄来宾—娄金星。建国后,武强画厂雕版技艺传承谱系主要代表性人物有:王福安—孙惠荣、陈山峰、南庆辰。

“十年浩劫”让武强年画经历了严重的打击,大量的画版被毁,大批的师傅转行,传统年画的传承出现了危机,销售也日渐衰落。20世纪70年代末,武强画厂刻版师傅仅有孙惠荣一人。20世纪60年代初,孙惠荣师承王福安,学习刻版技艺,成为武强年画有记载的唯一一名从事刻版的女师傅。文革后期,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困难,她申请从武强画厂调入北京。画厂的书记认为画厂仅有她一人能够刻版,她走后刻版技艺就会断档失传。提出调走可以,但必须培养出徒弟后才放她走。这样进入画厂的年轻人马习钦就拜孙惠荣为师傅,成为武强年画的唯一传人。2006年,武强县以“武强年画艺术”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经专家评议将其项目名称确认为“武强木版年画”。项目名称中突出了武强年画的主要制作工艺材料,以区别于扑灰年画。

四、武强木版年画主要工艺流程和特点

(一)主要工艺流程

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生产制作年画。传统年画多为木版印刷,线条简洁、造型质朴、色彩鲜明,并各具特色。年画题材多为吉祥、喜庆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但又因各地环境、物产、风俗等不同,在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而又有差异。年画的制作分手绘扑灰年画、彩色套印或半印半绘的木版年画两种。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绘稿、择套、绘版、刻版、印刷、手工绘制和装裱等过程。

(二)主要特点

首先,用料选自当地的自然资源。年画以当地的芹苇、麦秸制成纸,以杜梨木作版;颜色则取自当地出产的植物制成颜料。如,蓝、红、黄三种基本色,黄色取自槐花、红色取自石榴花、蓝色取自靛蓝草,再加上取自锅底灰、松烟的黑色。质朴而又喜庆的颜色,历经多年就会变得深厚凝重,更具魅力。

其次,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武强县建于西晋,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经县境内寺庙众多,宗教活动频繁,还有武强石刻艺术源远流长,以神祃为主要题材的武强年画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神码之外,武强年画也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事新闻的作品,喜庆吉祥、诙谐幽默的年画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清康熙、嘉庆年间,武强年画年销售量过亿对开张。武强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民俗的“百科全书”,有顺口溜说: “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

第三,构图夸张饱满、装饰性强。与传统绘画不同,武强年画的绘制更加讲究画面的视觉效果。画师巧妙地运用夸张、象征等手法,表达百姓对生活的期盼和憧憬,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如,《平安富贵》中花瓶寓意平安,花瓶中牡丹、百合、莲花,寓意富贵、百年好合、连生贵子;花瓶周围的书籍、如意、西瓜、石榴、莲蓬、佛手、桃子等等,寓意多子、多福、多寿、多才,事事如意等美好祝愿。

第四,线条简洁明快,活泼不死板。年画创作的核心是绘版和刻版。绘版有遵照老版的新绘,也有全新创作的年画绘制。刻版师傅按照绘版进行雕刻,用刀讲究陡刀立线,线条上窄下宽,呈梯形状,线条不易磨损断裂,画面自然生动。如,《玉皇》线版中线条流畅,人物表情肃穆威严。头部与身子比例约为1:2,以凸显玉帝的高贵和庄重。

第五,样式多变。武强年画有门画、灶画、中堂、楹联、窗花、灯方、条屏、炕围画等几十种形式,适合传统居室内外的陈设和布置;如,门神有《鞭锏门神》《单扇大刀门神》《马上鞭锏》《戳刀门神》《封侯挂印天官》等等;中堂有《文武财神献宝》《泰山神虎》《狮子滚绣球》《鲤鱼跃龙门》等等;灯方有《白袍记》《白玉楼讨饭》等等。

第六,生产加工速度快,成本低廉。武强传统年画制作,分为绘、刻、印三个主要流程。印制流程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就能掌握操作要领,再加上用料简单,价格低廉易于被农村的大众群众所接受。

五、武强木版年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

第一,传统习俗的改变。年画与年文化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年俗文化的发展,年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有上千。随着现代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年俗文化味道逐渐变淡,年俗文化内容很多人也都不了解。如,过去民间讲究“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法”“腊月二十九,上坟请族上大供”等等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有些习俗已经基本消失。年画的张贴与传统习俗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传统习俗的消失或改变,传统年画张贴习俗势必随着逐渐消亡或变化;

第二,现代居家环境的改变。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木版年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到了巨大冲击。目前,我国农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如,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宫给玉帝汇报百姓一年的情况。传统习俗讲究“腊月二十三祭灶天”,意思是这一天要以糖瓜祭灶王爷。糖瓜既甜又粘,灶王爷吃了就会嘴甜,上天只能言好事;想说不好的事,就会被粘住嘴说不出来。玉帝听得高兴来年就会让灶王爷“回来降吉祥”。但是现在农村的生活现代化了,家中的灶台也都拆了,祭灶王、贴灶王的习俗自然就会消失。

第三,审美的改变。以前农村都是土坯房,过年贴上年画,看着就喜兴和谐。现在居室内都是白墙,贴上大红大绿的年画就显得太扎眼。再加上现代家居格局发生了改变,布置陈设势必也发生变化。如,过去的户门都是对开,现在一般家庭基本都是单开的防盗门,传统成对的门神在防盗门上无法张贴;还有过去农村家中户门两侧都有一个小佛龛,这是祭天地全神或是小全神的地方。现在农村基本城镇化,上楼居住,全神也自然没有张贴的地方。

总之,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习俗的改变,以及国际之间的文化沟通交流,让普通老百姓的眼界打开了,他们开始接受新事物、新时尚、新观念、新文化。人们开始沉迷于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带给的刺激,传统木版年画的色彩、构图、内容、形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人们的审美需求。年青人对传统年画的内涵、文化全然不了解,所以更谈不上喜欢和张贴,年画的销售逐年下降。以上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让曾经辉煌一时的传统木版年画,从过去年销售上亿张到目前销售几千张,年画师傅纷纷转行。随着年画的销售减少,成本升高,价格自然就会升高,让年画的销售量更加减少,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传统木版年画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年画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年画师傅的收入普遍偏低,让从事传统木版年画的人很难维持生活。2009年2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习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一共教了4个徒弟(史颜斌、冯斌、徐晓毅、郑辉),有两个都改行了。一个去学配眼镜,一个去搞丝网印刷。”可见当时年画传承的濒危境地。

六、武强木版年画入选名录的意义

国家针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立了四级名录体系。其目的是,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入选名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采取重点保护措施的先决条件。2006年,“武强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名录,明确了武强年画的重点保护地位。

入选国家级名录后,政府、机构对武强年画的保护提供了更大力度的投入,极大地推进了武强年画的保护。经过十几年来的保护, 武强年画在研究、宣传、推广、保存、交流等保护措施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从经济效益和市场角度来说,不仅传统年画,如《鞭锏门神》《天官赐福》《狮子》《老虎》,戏曲人物及花鸟窗花等,受到大众的喜爱;而且新创作的《九九消寒图》《十二生肖》等年画,也受到市场的欢迎。从传承的角度来说,目前马习钦的徒弟就有二十多个。武强年画的传承已经摆脱濒危的境地。作为全国年画重要产地之一的武强年画,在18个年画类项目中对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工作目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七、武强木版年画保护措施

入选国家级名录体系后,各级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更加关注武强年画面临的问题,并且在政策和经济方面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首先,开展大规模的年画普查工作。摸清了武强年画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规模和销售范围,著名作坊、艺人的资料,年画制作的工具、材料、口诀、行规、民俗等相关资料。并将普查资料整理、归档、保存。

其次,大力推进宣传推广和文化交流工作。武强年画进入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等国家重要机构进行展览和文化交流;到美国、日本、瑞士、法国、新加坡、老挝等多国,进行展览展示;与天津、山东、河南、台湾、云南、新疆、武汉、福州等国内很多地区,进行沟通交流;近年来,武强年画博物馆又组织拍摄了动画片《年画中的传奇》、举办“新年画创作大赛”等活动;2019年3月,国家图书馆拿出珍藏的20张武强年画与武强年画博物馆收藏的80张年画一起进行展览。展览以春节的年文化为主线,围绕年文化习俗进行展览展示。年画中的民俗知识让观众重新回归年俗文化的氛围,年画中体现的中华文明的忠义礼孝廉耻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威武的门神、艳丽的大花瓶、夸张的狮子、生动的戏出、诙谐的刺头、幽默的老鼠嫁女……年画中简单直白的内容体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让观众一目了然,展览寓教于乐、好评如潮。扩大了武强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政府投入资金建立武强年画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年画博物馆,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正在进行。武强年画博物馆不仅是年画历史、发展脉络、张贴习俗、经典作品的展示场所;而且是武强年画的传承场所。博物馆内经常举办文化交流、培训、讲座等传承活动,展厅内长年有传承人现场演示年画制作的工艺流程。以博物馆为核心开展的各项活动,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武强年画博物馆已经成为武强年画保护与保存的重要场所,对武强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提供资金用于资料搜集和保存工作。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记录、建档、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武强年画博物馆的馆藏。如,武强县旧城村贾家老宅翻修,在拆旧房的时候发现一批珍贵的画版藏在房梁之上。这批老画版保存完好,线版和色版均为清代、民国时期的经典年画画版。武强年画博物馆出资8000元将其全部收购;通过沟通交流,目前发现了一大批老年画、老画版,这对于研究和保护武强年画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资料。2019年4月,武强年画博物馆组织传承人到中国美术馆,对其收藏的老画版进行拓印。这批作品拓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丰富了武强年画作品的种类和内容,其二是研究武强年画与其他木版年画的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

第五,鼓励传承与创新。武强县委、县政府命名了以大韩村、西北街、大段庄、曹庄为主的武强民间木版年画生产保护村;以吴春沾、娄来宾、韩更亮、韩铁安、李同锁为代表的民间年画保护点;以武强年画博物馆为核心开展,老画版的新印、翻刻,和新年画的创作。如,武强年画新创作的《海峡两岸倍思亲》获“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二等奖;王兴邦、周传易在清代版《九九消寒图》的基础上创作的《消寒图》,生动传神而且寓意吉祥,受到大众的好评。

第六,鼓励专家学者从事年画的收集和研究,进一步推进年画理论的研究工作。编撰《武强年画志》《武强年画艺术》《武强年画故事》《中国武强年画艺术史》《中国年画史》《中国年画》等图书,对传统的年画保存、宣传、推广、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八、结语

总之,武强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十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重点保护,武强木版年画并没有像有些项目一样随着时代的前进,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逐渐脱离传统木版年画具体的实用价值,沿着精细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逐渐衍变为高档工艺品、收藏品和礼品,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

猜你喜欢
木版年画传统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侯琪版画作品选
武强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