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学生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2019-07-15 03:37张琬莹
都市生活 2019年3期
关键词:表现力舞蹈培养

张琬莹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舞蹈理论的不断创新,舞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片面强调技术、技巧难度的舞蹈教学评价标准已落伍,舞蹈的审美标准已经开始向舞蹈本身的艺术特质回归,更加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思想性。舞蹈的艺术价值取向正在向本体回归,更加注重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舞蹈 教学 表现力 培养 策略

舞蹈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舞蹈的价值,需要诸多因素的完善和配合,艺术表现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艺术表现力是舞蹈的灵魂,它将对舞蹈审美价值的实现、表演水平的提升,自我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艺术表现力在舞蹈中的培养内容

通过调查得知,舞蹈艺术表现力练习过程中,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文化和艺术修为不足和缺乏能动有效的学习,其次在表演与表演过程中的心理素质也有待于加强。不管是外在的能动有效的学习还是内在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淀的过程。

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内容,包括对舞蹈练習者身体素质的培养,对音乐素养的培养,对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对心理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身体素质有可以分为力量与爆发力、耐力、柔初性三个方面的培养;音乐素养包括基础层培养、理性层培养和想象层培养;文化素养包括文字、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培养;心理素养包括自我肯定、心理暗示、经验积累和表演前准备四个方面的培养。

可以说,作为舞蹈艺术表现力培养内容的四个方面:身体素质、音乐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其四个方面又分别由不同的因素构成自己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身体素质在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完善过程中起着硬件支持的作用;音乐素养、文化素养在舞蹈艺术表现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软件支持的作用;心理素养在舞蹈艺术表现力表现过程中起着后勤保障作用。

以上这些内容只是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全部,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内容涵盖非常丰富,只有将理论探寻和是实践探索相结合,将理论研究内容应用与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研究内容进行反馈和调整,才能最终确立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内容。

二、艺术表现力在舞蹈中的培养途径

1.身体素质的培养。舞蹈是一项与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舞蹈运动。舞蹈几乎所有的动作结构都需要身体各种素质的参与。如舞蹈中托举动作的完成需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和爆发力素质为支撑。而完成整套动作则需要强大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做支撑,可以说身体素质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艺术表现力无从谈起。

关于力量与爆发力素质的培养。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者收缩时对抗外力或者阻力的能力。在舞蹈运动项目中,力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舞蹈的专项素质直接影响着表演者的成绩和表现力。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使器械或人体本身移动到尽量远的距离的力。爆发力实质是指不同的肌肉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力量素质以及速度素质相结合的一项人体体能素质。力量与爆发力的练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力量与爆发力练习负荷的选择过程中,注重大重量、高频率、短时间的练习原则。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选择合适的器械针对舞蹈专项力量展开训练,例如针对肩部、手臂和核心力量的训练等。

关于耐力素质的培养。人对紧张体力活动的耐久能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持续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舞蹈对能量的消耗是不同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力素质,艺术表现力则无从谈起。

发展耐力素质的途径一般有两个。其一为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相关训练,其二是从提高心肺功能的途径下手。但同时要注意的是耐力的练习要依据个人的身体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过度疲劳。耐力的提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负荷训练。一般舞蹈练习者提升耐力的方法有如下:

持续性练习:根据生理学超量恢复理论,舞蹈练习人员在原有练习时间的基础上,持续性的进行舞蹈全套动作的练习。通过持续性的练习,可以提高自身肌体心肺能力和肌肉抗疲劳能力的提升,达到提升专项耐力的目的。

间歇性练习:间歇性练习的关键在于舞蹈练习者在肌体处于尚未完全恢复体力时进行。在练习中,可以以一首完整的音乐为一组练习,以三组练习为一阶段,三组练习之后在身体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进行下一阶段的练习,间歇性练习可以通过提高机体无氧代谢的能力进而提高专项耐力素质。

关于柔韧性素质的培养。柔韧素质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的幅度以及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即身体各关节的整体灵活性。柔韧性素质的练习必须找准训练的部位。针对柔韧性的练习,主要是对肩、薛、腿、踝、躯干等五个部位加以训练。柔韧性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主动柔韧性,即身体部位主动动作所能达到的关节活动范围。另一个是被动柔韧性,即被动情况下关节所能达到的最大活动范围。柔韧性练习主要是通过拉伸提高。

2.音乐素养的培养。音乐素养在艺术表现力中地位极为重要。同时音乐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可以说,音乐素养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音乐素养的养成,可以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音乐素养的基础层培养、理性层培养和想象层培养;音乐素养的基础层培养:基础层包括音乐基本的速度、音量、音色、旋律和节奏等。关于对音乐基础素养的培养,除了先天对音乐的乐感等先天因素,后天的基础学习也极为重要;关于音乐素养理性层的培养:音乐素养理性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提高运用音乐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的风格和韵律、律动和节拍以及分析世界优秀表演者音乐选取与动作配合等多方面提高音乐素养的层面。

3.文化素养的培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主要指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平日修养。提高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深的文化积淀可以潜移默化的作用于舞蹈的艺术表演中。对于舞蹈动作的演绎、舞蹈感情的表达、舞蹈价值的激发都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就必须注重对自身思想和价值观的提高。

好的思想和价值观有助于使个人站在更高一层的高度去审视和思考问题。有助于对舞蹈有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和感悟。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就必须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人文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对哲学、文学和美学等与舞蹈密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就必须注重对艺术修养的学习。

艺术修养的程度决定着自身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创作演绎水平。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就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4.心理素养的培养。不论是舞蹈表演还是舞蹈表演,心理素养的优良程度在其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表演前综合征、高原现象在一些世界一流表演者群体中也极为普遍。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表演前紧张,自信心的培养是关键。自信心的获得需要积极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暗示对心理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的降低心理恐惧和消极情绪,使表演者从焦虑情绪中解救出来,使自己的注意力重新聚焦于比表演本身。

结 语

总之,教育对于艺术表现力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教育贯穿了人类学习过程的最主要的阶段。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教育中所习得到的文化知识、所养成的内涵修养、所形成的价值观,所学习的动作技巧等在舞蹈的练习表演中,都将以艺术表现力的形式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试论舞蹈演员舞台表现力的发挥[J]. 苏宇涵.  传播力研究. 2018(11)

[2] 浅谈影响舞蹈演员表现力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 王薇薇.  戏剧之家. 2015(24)

猜你喜欢
表现力舞蹈培养
舞蹈课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纤变墨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