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五个转化”,实现课例研究的价值

2019-07-15 01:43王永红
中国教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

【关键词】课例研究 三课两反思 五个转化

王永红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曾获北京市教学展示一等奖、区级基本功比赛交流等多项一等奖。主持并参与多项市、区级研究课题,研究用整体教育的思想教语文,有多篇教学论文及案例发表,著有《父母与孩子沟通的20条锦囊》《有一种文化叫节气》等书。

课例研究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90 年代初被逐渐推广到美国、英国、印度、中国香港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21世纪初,进入我国内地。课例是课堂教学开展与改进过程的实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课例研究是教师把目光聚焦在课例上,聚焦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上,并通过课例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结起来,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的过程。

课例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研究的目标,而研究的过程则是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三课两反思”的研究模式,研究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问题与改进,研究教师“怎么更好地教”,学生“怎么更好地学”,是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增长教学智慧的一种提高模式。

一、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

1.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依托学科课例,通过反复研究教学行为,探求教与学的规律。教师的角色不是参与者、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实践者。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出发,通过行动研究,学习、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行为的跟进。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成为研究主体,每一轮课的实践,都是研究的资源与平台,每一次行为的跟进,都是学习与反思后教学经验的重构。

2.课例研究聚焦课堂,具有实践性

课例研究聚焦课堂教学,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科学观察,发现关键事件并对其进行学习与研究,进而再次实践。课例研究有四个阶段:起始阶段,发现问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初跟进阶段,课后反思—理论学习—改进设计—跟進实践;再跟进阶段,课后反思—理论学习—改进设计—跟进实践;总结阶段,课后反思—理论学习—梳理总结—形成智慧。

其中教学实践与跟进实践是课例研究的重点环节,课例研究源于课堂实践,研究又在课堂实践中进行,研究解决的是课堂实践中的问题。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契合

在“三课两反思”的课例研究中,教学实践的跟进总是伴随着理论学习的进行,理论学习是行为跟进的基础。在研究的起始阶段,教师在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后的学习,是确定课例研究主题的需要;实践阶段,理论的作用是引导教师学习与内化,跟进并改善行为;总结阶段的学习,是教师由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智慧的支点。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将教学理论与学科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自觉地把对理论学习的思考与教学实践相契合的过程。

4.团队合作,共同发展

课例研究强调组建合理、高效的研究共同体,这个研究共同体可以包括外请的专家、教研员、学校教学骨干、教研组老师,甚至根据需要还可以包括家长等人员,这样的构成可以让课例研究组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既有专业引领与资源支持,又有同伴互助与协同合作,有利于教师深度参与,形成利于学习研究的共同体。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

课例研究区别于常规的教研活动与做课、磨课,鲜明的实践性与合作性使课例研究独具研究的价值与魅力。

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把课堂、学生、教师、专家、理论集中到课例这个平台上,以研究的姿态面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团队内的成员互为资源,以“三课两反思”的模式促进行为跟进的研究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课例研究是教师易于参与和掌握的研究方式,能够推动教师将教学经验转化为学科知识,形成实践智慧。对于学生来说,研究的主题或问题正是学生学习中的关键知识或能力,教师研究怎么教,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因此学生是课例研究的终极受益者。另外,课例研究的问题来自于课堂,研究的过程也依托课堂,课堂是课例研究的阵地,因此课例研究的价值还体现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真正运用上。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更加亲近理论,进而更好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让教学实践变得更加科学和智慧。

三、课例研究的实施操作

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专业化的舞台,能够展现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轨迹。它的基本操作应有七个步骤:组建课例研究团队、制定课例研究方案、确定课例研究主题、做好文献综述、进行调查与分析、制定课堂观察表、聚焦“关键事件”。

要实现课例研究的价值,更需要在课例研究的实施中促进五个转化。

1.促进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人们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的。课例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就是一个个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平衡建立起来的过程。在“三课两反思”的行为跟进中,教师不断寻找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与平衡点,促进了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的转化。

2.促进教师经验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化

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与学科领域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美国教育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需要一种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一种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这是一种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教师只有更好地运用学科教学知识,才能使自己教得更专业。教师在“三课两反思”的课堂实践中,要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与归纳、综合与转化,并对学科理论进行理解、概括与系统化,再与教学实践互动,才能逐步将它们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在实践中能应用的知识。

3.促进教学问题向研究主题转化

课例研究主题是课例研究小组共同的研究目标,是课例研究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教师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梳理,提炼出最切合实际的典型问题而形成的。

促进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向研究主题转化,一要注意抓问题,二要注意寻找问题的研究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提升研究价值。当把教学中的问题上升为研究的主题时,就要针对教学内容,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抓住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性事件制定主题。主题要小而实,符合教师的研究能力,才能确保研究有效进行。

4.促进教学评价向学生学习转化

课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获得。在课例研究中对教学的研究,是在“学生的学”中透视“教师的教”。因此,对课例的评价反思,要实现面向学生学习的转化。促进这一转化就要做好学情调查和用好课堂观察表。在课堂观察中,不仅要对教师进行观察,还要观察学生个体及整体的参与情况,抽样生在“关键事件”中的行为、语言、神态等即时学习情况及内在学习感受。并随着教师行为的跟进,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做对比,从中分析教师教学跟进的效果,形成教学策略。

5.促进教学跟进向“关键事件”聚焦转化

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指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发生的、体现教育核心问题和价值或对教学效果起重要作用的关键问题,它多来自于教与学互动中的有意义的事件。要强调的是:

(1)带着问题研究,捕捉“关键事件”

引领者提出的可供深化思考的问题往往可以使研究成员对课例的反思更有针对性,利于捕捉真正的“关键事件”,并引起有质量的讨论。

(2)遵循规律思考,分析“关键事件”

针对“关键事件”的分析,离不开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规律的认识,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规律的把握,只有遵循规律去分析“关键事件”,才能不断地将教与学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3)重视行为跟进,改进“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的研究通常有這样的顺序:这个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什么行动解决—这样的行动得到了什么结果。因此,对“关键事件”的分析及跟进,是解决“关键事件”的必要过程。

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思想实现多维度转化的过程,其最终价值就是在转化中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刘悦.小学语文课例研修的8个实践策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杨卫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08(8):72-75.

[3]齐渝华,刘悦.怎样做课例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改进及案例分析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例研究”培训项目在顺义区杨镇一中举行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整体思维: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路径
培养学生由函数图象观察、推导函数性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