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2019-07-15 10:58杨丽彦
科教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 以现时代培养“工匠精神”中面临的代际传承问题,讨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最后从师徒间关系、社会文化氛围两个角度,探讨了使得“工匠精神”延续的几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师徒传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02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Artisan Spiri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YANG Liyan

(Guizhou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problem in the cultivation of "artisan spirit" in the present era, the dilemma faced by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discussed.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discuss several effective ways to continue the "artisan spirit".

Keywords artis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entoring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培养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通观当前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现状,仍存在诸多障碍,亟待我们探究及突破。

1 困境分析

1.1 传统观念对高职学生心理干预大

长久以来,惟本科进,惟学术强;许多家长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大学专科教育还不如提前打工赚钱好。由于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主观认为“学机电工程的就是修车的,学建筑工程的就是搬砖的,学计算机的就是修电脑的……”部分学生家长甚至疑惑,“为什么不在教室上课,却偏偏到实训室或是企业去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家庭非理性、非客观的认识带来质疑的声音,导致学生中途放弃学业的现象仍有发生。

1.2 师徒传承重视数量且流于形式

《孟子·梁惠王下》有句文字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中国古典哲学关于“天”的观点认为: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这里天作之师可佑民,“师”之形象可以说是无比神威了。古人还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由此可见“师”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时下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技能型师资紧缺的问题,对师徒传承数量上的苛求造成能工巧匠无法做到一师一徒的传承模式。加之独生子女缺乏忧患意识,敬畏意识,对技艺传承的思想认识不够高,师徒关系浅薄,造成技艺的神圣和灵性“荡然无存”。流于形式的师徒传承在毕业生“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师生都容易陷入低成就感、低价值获得感、低幸福感的迷茫中。

1.3 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传承”泛指“对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之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而“创新”指“抛弃旧的,创造新的”,两者在字面意思上似乎存在矛盾。

在客观社会中,文化理念的绵延和手工技艺的传授无可厚非地保留了厚重的积淀,在创新和改造的过程中难免会突破某些固化的模式,甚至消融积极正面的东西。一些耗时耗工的传统工艺被高效便捷的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而传统精神由此也被割裂。

2 社会影响

2.1 文化基础瓦解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是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支撑,就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而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例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的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北京同仁堂,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才得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也许秉承了对生命的关怀,另始创于清光绪十四年间的“中华老字号”同济堂以“购药须出地道,制作必须精细,配售必依法度”为药店的信条。

然而,在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变动中,一些行业企业盲目追求利益至上,在提速降质的生产标准下,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文化难以传承。

2.2 职业教育保障能力下降

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可控、技术技能没能产生预期匹配的社会价值前提下,越来越多的靠手中“绝活”吃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被卷入到外地务工、创业的浪潮中。在背井离乡,离开手中技艺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后,部分技艺传承面临消亡。此外,工匠在技艺传承过程中也面临重重困难,例如无法厘清工艺传承发展与转型创新的关系;被弱化了的职业认同感,极易丧失对职业的兴趣;一些年轻师傅还存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不匹配的情况。

以上诸多因素,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反作用力可能会表现为:传统工艺的核心环节被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影响,在工艺加工上逐渐商品化;价值得不到实现,加工工艺被“化繁为简”;年轻师傅理论功底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等。

2.3 人才资源贮备衰减

当“工匠精神”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生命周期受到了考验,能够将手中“绝活”做到代代相传的师傅数量急剧下降。当生活条件、社会认可度降低的前提下,企业能工巧匠的流动频率和流动规模加大,造成具备工艺传承能力的师傅越来越少。工匠转岗和迁移对行业文化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而言,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将难以聘请优质的企业师傅承担教学任务。数量較少的企业师资对数量较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比例失调,职业院校在企业师资遴选上所肩负的沉重的负担也就可想而知了。

3 突破路径

3.1 内因驱动促使自信养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也提出,“专注的产生源于自成目标的自我激励”。树立明确的理想信念,怀揣“初心”时的坚定,可以成为追逐目标时抵御外界干扰的力量。相比较普通本科而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是就业质量不高,薪资待遇不理想,且“慢工出细活”与企业追求生产力的高速性之间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对技工的尊重。在日本,蓝领工人的收入甚至超过白领,在社会上也受到尊敬。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远超过大学生。”[1]追求极致和完美的日本人在教育上非常有一套——在学前教育及整个教育体系中,“不会教给学生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会无孔不入地植入‘匠人意识”,[2]浓厚的氛围让学生们在成长中找到乐趣。

3.2 师徒传承须换回情感回归

师徒制是确保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教书育人,手艺是根,师德是本” [3]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品行端正、耐得住性子且信念坚定的徒弟似乎比找一个德艺双馨的师傅还困难。因此,在现代学徒制教学环境下,需重建师徒情感的纽带,竭力创造师傅愿意倾情传授,学徒积极学习的教学氛围。

3.3 传承为主,创新为辅

在市场需求多元化刺激下,流程、工艺及特定文化积淀发生了分歧:一边是利益驱动下流程的简化、工艺水准的降低、文化被趋同;另一边是因循守旧,无法开拓市场造成“入不敷出”,繁荣与衰惫的两种表现正是当前“传承”与“创新”的分歧点。传统技艺如何摆脱低能产出,而创新技艺如何不被其他文化异化,成为横亘于技艺传承者之间的难题。

可以被传承的技艺,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有其自身的传承体系及衡量标准,简单的为博人眼球、加快生产不能称之为“创新”,而“创新”也不应简单地等同于“变异”。培养真正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打破陈旧观念,开放包容,而且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传统技术的硬功夫才是立命之本的价值观。

总之,只有营造好社会及教育两个大环境,才能促进“工匠精神”深度、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7QY026),主持人:杨丽彦

参考文献

[1][2] 郭伟.解码日本“工匠精神”[J].宁波经济,2018(10):46.

[3] 张晓菊,刘斯林,纪荣全.现代师徒制在茶艺人才培育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1:149.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