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的选择与研究

2019-07-16 09:27施贤赵红芳

施贤 赵红芳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与扶贫形势,不断探索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特色脱贫攻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是“传统”向“现代”的延续,与我国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略相契合。本文对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的建立进行了結构性梳理,提出了该模式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发展的深远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扶贫机制;家庭手工业;剩余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6-0048-04

一、导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核心问题,明确了扶贫工作的大方向[1]。我国扶贫工作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30多年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由“全面扶贫”到“精准扶贫”,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问题不断突出,扶贫成果也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状况。现如今,在扶贫工作的大方向下,我们面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从源头出发找出致贫的根源性问题、提出具有指向性作用的扶贫模式、切实提高扶贫效率、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

经数据研究表明,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发展,对于精准扶贫中致富项目精准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扶贫应运而生,成为脱贫攻坚源动力,更有相关学者提出产业扶贫是实现2020年农村人口全面脱贫的根本途径[3]。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核心内容,但产业扶贫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特别是农业产业与农林产业。所以在农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中,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模式,切实把握三个核心问题。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是产业扶贫的延伸与发展,依靠政府支持建立家庭手工业产业基地,对外招商引资、对内扶持龙头企业,并进一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贫困人口在接受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在家从事技术加工,根据不同家庭、不同区域的贫困状况,实施合理的扶贫方案,达到脱贫致富的主要目的。

针对复杂多样的致贫问题、形式多样的区域环境,本文提出立足区域产业基础,着力解决“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并将问题延伸到“做什么”“靠什么”“学什么”当中,扶贫工作组引导企业与贫困人口合作共赢,借助传统家庭手工业模式将现代加工技术引进到贫困户家中,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的实效。本研究试图总述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运行现状,从客观视角出发,对该模式进行系统的阐述和深层次意义挖掘,最终目的在于推动该扶贫模式更加广泛地施行,促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进一步发展。

二、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的建立

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是“传统”向“现代”的延伸,继承传统家庭手工业在农户家中加工生产的方式,从事的是现代工业技术加工;具有灵活变动的自然特征,可根据不同的贫困人口实施不同的扶贫方案;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立足当下可带动劳动力水平显著提升,面向未来是当地产业发展的契机。

针对致贫原因的多样性,扶贫模式需满足多种贫困人口的就业需求;针对扶贫方案的指向性,扶贫模式需提高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的积极性,让他们不仅仅可以脱贫还能够发家致富。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适用于多种手工业加工,对于没有学习能力、行为能力较差的贫困人口,可以直接从事纯手工加工环节;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进入工厂接受技术培训,在家中从事技术加工环节;对于拥有少量资金的贫困户,可以进行资金整合,入股企业,参与分红[4]。

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的建立,首先根据预先问卷与访谈的形式获取信息,梳理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描述贫困地区的家庭手工业产业链结构,刻画扶贫工作与当地优势产业之间的联系。政府引导企业把制造环节分离,分成纯手工环节与技术加工环节;提供资金帮助贫困户在家中置办技术加工设备;组织成立合作社,整合帮扶资金推行金融扶贫工作,推动产业发展。企业在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下积极配合扶贫工作,根据自身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制造环节分离,为贫困人口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施行员工股份制并吸引贫困户参与企业投资。该模式如表1所示,反映了多种形式和多部门合作的特点。

总体而言,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的实施将区域的产业优势转变成扶贫优势,充分考虑了贫困户的不同意愿和条件差异,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运作模式。在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引导相关企业把手工制造环节分离,由政府组织成立“原料、成品集散中心”,让贫困户只需在家中进行手工生产,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为促进企业与贫困户的沟通合作、把握贫困户劳动力市场供给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值得指出的是该扶贫模式也存在三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首先,前期无法很好地解决各行为主体的动力机制问题。企业前期需要进行生产环节的转移与分离,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精力和财力,贫困户分布的广泛性以及劳动力水平的差异性不利于政策信息的传播与整合,在缺乏动力机制的条件下,该扶贫模式的推行效果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其次,各个地区贫困人口的数量与分布不一样,技术培训与原料供给方式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没有绝对的模式套用,只能为各地的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提供方向;最后,股份合作模式的选择还需要后期更为坚实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想要依靠项目脱贫致富,在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重点发展区域的龙头企业,如果企业自身发展受限,精准扶贫的实效则大打折扣。

三、实施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的动力机制

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略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特色脱贫攻坚体系全面建立,顺利进入到精准扶贫的推行阶段。如前所述,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的扶贫问题不断显现,在战略体系变动的背后存在两个宏观影响因素。一方面,脱贫工作进入到“由面到点”的历史阶段,精准扶贫成为扶贫绩效的核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贫困人口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这里我们将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定位于精准扶贫模式的一种,来面对扶贫形式转变的需要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需求。

(一)扶贫形式转变的需要

在前30年的扶贫工作中,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扶贫效率低下;工作指向性作用不明确;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精准扶贫是对以前扶贫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对扶贫机制进行修补和完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立足脱贫,面向致富”,我们不仅仅要提高贫困人口短期收入实现脱贫,还要提高贫困人口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少返贫人口的数量和比例。

根据2017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1%,但随着外部风险逐步增加,贫困人口应对能力十分孱弱,返贫人口数量在当年的贫困人口中依然占据一定的比重。因此扶贫部门必须不断丰富特色扶贫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脱贫对策。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家庭手工业的存续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潜力,且对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有较高的贡献率,如李金铮对冀中定县家庭手工业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手工业延续和发展的巨大潜力[5],韩文成等对阜平县推进家庭手工业发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开展调查发现,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已经成为贫困户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贫困人口整体的人力资源水平脱贫,大大提高了脱贫效果的稳定性,而且使贫困人口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二)面向未来发展的需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英美经济学家在研究贫困阶级的过程中发现贫困在代际传递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延续性,之后随着调查研究深入演变出“贫困代际传递”这一概念,这反映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不仅仅要立足当下,还有面向未来发展的需要,减少贫困在代际间传递的可能。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当下扶贫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贫困关注点的表象化和泛数字化,未能触及根源与发展性问题。

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与贫困地区衔接和贫困地区人才支持等方面存在很多契合之处,企业分工出来的纯手工加工与技术加工可以满足不同贫困人口的劳动需求。一方面,贫困人口获得了根据各自经济利益和不同条件从事生产的自主权,使贫困人口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拥有更多人身自由,可以兼顾工作与家庭,也能够接受更加先进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城市与乡村两大经济体系进一步交融,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使生产要素进一步在城乡之间互相流通,使贫困人口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有可能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乡镇企业经济的增长过程,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利益分配。这不仅仅给贫困人口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实现多方位主体面向未来不断发展,促进脱贫攻坚战略进一步发展,精准扶贫方略扎实推行。

四、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的深远意义

从家庭手工业发展现状出发,人们在家中从事企业的手工加工活动,扶贫效果只是其在发展过程无意涉及的一个面,经调查研究发现它是提高减贫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我们将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放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来看,其减贫效果无疑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与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略相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略得到了决定性进展。现如今,我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全面建立,精准扶贫方略扎实推进。在农田承包制度推行下,我们还需要给农村劳动人民创造更适合他们的就业机会,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动致富,促进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提出的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一般具有区域性、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根据不同的致贫因素我们的扶贫政策和对策都会有所不同。据图1显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占据一定的比例,再加上高龄导致的劳动力衰退,以及农村养老体系的滞后性,有一大部分贫困人口只能从事没有任何门槛的纯手工加工;对于部分贫困人口进行针对性极强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在家从事技术加工,减少因技术和劳动力短缺导致的贫困;资金短缺也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大部分农民没有任何的投资意识,对于一些拥有少量资金的贫困户,让他们将资金整合起来,并且与扶贫资金捆绑使用,投资当地的乡镇企业,参与企业的分红。2013年政府提出“精准扶贫”政策,我国扶贫政策进入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扶贫思路基本是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区域整体”到“精准突破”,家庭式手工业扶贫模式与“更具体”“更明确”“更精确”的治理政策相适应,符合现如今扶贫的阶段性特征。关于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的相关研究表明,精准扶贫要求贫困人口参与到扶贫的项目之中,直接获取金融信贷等资金,突出强调各扶贫主体与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直接的对话合作。

(二)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转型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根据李春根等研究显示,当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以后,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们对于乡村的归属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下降,所以我们越来越需要给他们一个留下来的机会和理由。在实现脱贫攻坚战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弥补技术和劳动力短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转型发展。

家庭手工业扶貧模式遵循了乡村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在农田承包制度的推行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当下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也显著提高。本文提出的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区域的劳动力水平,引导贫困人口直接参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文明化,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地推广使贫困人口在政府扶持下接受更专业的技术培训;产业和技术引进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在整体脱贫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转型发展。

(三)增强乡镇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扶贫政策是政府的一种再分配政策,是为了调节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该政策需要兼顾“分配”和“生产”两个方面,而不能顾此失彼,需要兼顾好这项社会政策的扶助作用与发展作用。

乡镇企业通过扶贫政策可以获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在家庭手工业全面推行的情况下,可以在不断节约工厂租赁成本的同时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扶贫政策推行的背景下,扶贫部门针对拥有少量资金的贫困户,帮助他们整合资金并与帮扶资金捆绑使用,参与企业的股份合作,使工人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中,贫困人口占据很大一部分,而贫困人口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针对性解决,特别是对于技能培训方面的工作落实往往存在“培训与工作不对口”的情况。这种情况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增强当地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在扶贫模式推行下的技能培训,可以有效与企业工厂生产相连接,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使用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胜.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2〕张雪,王怡,李新紅.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分析——基于商洛丹凤县的调查问卷[J].辽宁农业科学,2019,(01):45-48.

〔3〕王立剑,叶小刚,陈杰.精准识别视角下产业扶贫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01): 113-123.

〔4〕王长兴,李杰.探索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来自河北平乡县开展手工业扶贫的调查[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10-08-011.

〔5〕李金铮.传统与现代的主辅合力:从冀中定县看近代中国家庭手工业之存续[D].天津:南开大学,201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situ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e continue to explore a new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make deep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poor area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household handicraft industry proposed in this paper has a series of omni-directional operation mod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trategy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has certain popularization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hoi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family handicraft industry, this paper mak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and puts forwar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various aspects of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liminate the surplus poverty populat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alleviate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rural labor market.

Key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Domestic Handicraft Industry; Surplus Labor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