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上的艺术

2019-07-16 20:09陈卓
投资与合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术馆机器人类

陈卓

1985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的许毅博是一位年轻的艺术从业者。尽管年轻,许毅博在自己的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许毅博在2015年肄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2017年于纽约阿尔弗雷德艺术与设计学院获 MFA 艺术硕士学位。许毅博告诉《投资与合作》记者,他目前在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负责艺术与科技领域教学工作,并且在攻读京畿大学国际艺术博士。

时下,艺术与科技领域彼此渗透交融的前景下,许毅博的作品以理性荒诞的思维模式来关注当下人类的发展困境。从人的躯体与意识角度挖掘与探讨未来生命形式的发展延续所面对的边界处境。

惊蛰时节,本刊记者与这位年轻又先锋的艺术家就艺术与商业的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以下为采访原文:

《投资与合作》:许毅博您好,就当下科技对艺术的介入,这是一个现象问题还是一个艺术拓展的必经阶段,作为国内比较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你有怎样的看法?

许:你好,艺术与科技是个大主题,其实谈论科技与艺术,也是在谈论科技与人。科技这个词这几年关注度很高,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领域的一些“突破”,这些“突破”中与人的关联性更多,转换后的直接受益者就是人。当然科技一直都是不断向前的,我始终不认为有所谓的科技大发展,只是有些领域的发展并非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生活现实,就比如新材料科研领域的发展,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多种转换才能被人认知,并没有足够的噱头去驱动媒体的报道,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关注。

由此,科技摆到人的面前,同样也摆在了艺术家的面前。之前在我策划的一个展览中和央美的费俊教授有一段在研讨会中的讨论。说起科技其实始终伴随着艺术,原始人拿起石头将图像刻画在石壁上,对于他们来说石头可以划出痕迹就是科技。我们现在可以利用代码、程序、软件来构成作品又有何不同呢?所以,艺术与科技当下的热量释放,更多源于市场,有需求自然被推向风口。

《投资与合作》:您的系列作品《自愈功能》可以明显看出对人与工业科技共生的思考,请问为什么会在作品中选择涉及这些方面的問题吗?

许:这系列作品是我在纽约艾尔弗雷德艺术与设计学院攻读电子交互艺术硕士的时候开始创作的,初始时候没有刻意的一些选题。我很喜欢纽约的二手店,去转的时候不一定会买,但看到有趣的东西会拍照片,因为看到一件旧物上的痕迹会给你很多想象的空间,你会思考这件东西跟上一个主人有什么样的故事,很有趣。后来整理这些照片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都是一些很有质感的金属旧物,这是无意中形成的一条线索。很多同样从事艺术创作的朋友或者学生问我创作应该如何具有个人符号性,通过收集照片这件事情,我对她们说其实一个人的作品符号性不该是外在的刻意的笔触,线条,机理,而应该是你自己独特的审美品格或者无意中流露出的一条兴趣脉络。而对于我自身来说,对工业产品这种质感的喜爱应该跟小时候在东北沈阳这座工业城市的成长环境有关。我小的时候父母是沈阳机床厂的工人,所以整个童年时代在工厂大院里奔跑撒欢是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加工声的。

《投资与合作》:在您的作品中很多细节透露出工业科技与人的戏虐性,同时又伴随着荒诞的图像组合,这种表达是出于何种态度呢?

许:其实作品有很多偶然性,作品里的很多情节都是独立的,每一次展览都会根据场地的不同重新组合与扩展。而对于工业科技与人的这种扁平的对话我想多聊一些这些年思考的内容。1960年,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Some Moral and Technical Consequences of Automation”。维纳指出大约在1960年,机器已经成为非常有效的甚至是危险的东西,因为它们拥有一定程度“思考和沟通”的能力,超越了设计师的局限性。他基于控制论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一台机器具有自动运算与学习的能力,并被训练去玩一个可以控制核战启动的按钮游戏。只要按照游戏的程序规则,为赢得胜利,这些机器可能会做任何事情,即使以人类的生存为代价。机器“进化”的速度变得如此之快,并且聪明和不可撤销。由此,在工业时代的人类行为已经不再像人,人类失去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巴特勒所担忧并在小说中生动描绘的人类被机器所统治的时代已经开始变成了现实。“我们也许还未觉醒,当想关掉它,为时已晚。”

科技的发展引发工业革命,在1960~1970年众多领域的革命性进步导致了人们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新觉醒,这种认知与觉醒也导致了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分裂。这种弥合的过程则需要不断平衡人与机器,人与科技的关系。

轮椅可以提供一种便捷移动方式给那些双腿失去或暂时失去行动能力的人们,就如法国哲学家乔治·坎吉尔姆提出的新思维方式,“机器是人类器官的延伸”。机器不仅成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反之人类同时也成为了一个“超级机器”的组成部分,在此种思维方式下机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符合一个有机人的定义。

可如果我们抛掉这有些冰冷的假设和分析,工业产品的确让一些可以通过训练很快站立起来的人过份依赖这两个轮子的工具, 放弃了作为人对自身的挑战。 机器与人究竟是一种共生关系,还是不断的将对方推向毁灭?就像在科幻电影中被假想出来的外星生命,他们头部巨大,四肢纤细, 只具有基本活动能力,甚至要寄居在机械或者仿生外壳之下才能生存。 这种形象的诞生体现出人类对未来工业科技发展的忧虑。我们很难精准评价和预测工业与科技不断发展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西方人认为“灵魂”或“自我”可以将人类与非人类区分开来。但是这种区别在当下仍然有效吗?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人与机器之间的根本差距,对于每一个人类活动,都可以进行机械对应。难道人与机器之间的区别彻底消失了?

传统的社会结构已经在工业自动化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受到冲击。乐观主义者认为自动化将要解放劳动力,使人们免于陷入重复与单调劳动的处境。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自动化将使人类成为工业机械的一部分,失去人类造物主的身份。

《投资与合作》:最后一个问题,你的作品主线在探讨这种工业科技与人的共生关系,观众可以在你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吗?

许:这个很难说,历史中,哥白尼,消除了地球与宇宙之间的不连续;达尔文, 消除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不连续;弗洛伊德,消除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不连续。 我认为第四重要人物是布鲁斯·马兹利什,他消除了人与机器的不连续。在这样一个工业科技极度发展的时代,人类总是在经受着考验,我们质疑自己,质疑他人,质疑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此刻,我们仍旧在摸索中前行,我们虽然暂时无法得到关于人与机器如何共存的明确答案,但人类正在用着自己的智慧梳理着自身发展的脉络。我相信,人类终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作为艺术工作者,我认为人类身为造物主,我们的大脑能够真正的进行思考,创作是因为我们内心具有情感基础,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倍受它的鼓舞,情感与情绪终究是人类最与众不同的特征。

最后我想用我对阿西莫夫1942年在短篇小说“Runaround”(《环舞》)中首次提出机器人三定律的动机的思考来作为采访的结尾:“当我们不知道未来如何发展时,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制定引导我们进入未来的原则”。

许毅博

1985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沈阳。

2010年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5年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媒体装置雕塑研究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

2017年于纽约阿尔弗雷德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获 MFA 艺术硕士学位。

2018至今攻读京畿大学国际艺术博士。

2019年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负责艺术与科技领域教学工作。

艺术与科技领域彼此渗透交融的前景下,许毅博的作品以理性荒诞的思维模式来关注当下人类的发展困境。从人的躯体与意识角度挖掘与探讨未来生命形式的发展延续所面对的边界处境。利用交互装置,数字影像等方式作为自己创作手段,不断对存在提出问题。对认知,重混,流动等概念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与解答。许毅博在近三年的创作中呈现出多元的面貌,在作品《自愈功能》的展示中,他利用声音交互的方式为现场观众营造了一个主动性空间,现场通过悬挂在场馆中央的收音装置将观众发出的不同声音转换为二进制代码来打破作品预先编织设定好的限制,同时作品中呈现出他对人类能否依靠无机体征来证明自身“血统”的一系列“荒诞”思考。

展览与获奖:

2019年 作品《自愈功能-时间之线》系列作品入选2019年“时间开始了-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青年板块。

2019年 作品《自愈功能》 四川美术学院与关山月美术馆共同举办On the Road 中国青年艺术家(媒体艺术)作品提名展。

2018年 作品《自愈功能》提名西安美术学院“2018·中国(西安)青年实验艺术展”。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8年 作品《内核》入选“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科技板块”。大同雕塑博物馆。

2018年 作品《記忆指向》获得第二届“光与生活”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8年 作品《自愈功能》提名入选常青藤计划2018年度展览-永生市。 天津滨海美术馆

2018年 作品《自愈功能》提名入选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数据生命”板块。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8年 作品《内核》入选LIFE GEEK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国际赛,获得入围奖。

2017年 作品《自愈功能》 提名关山月美术馆 On the Road 中国青年艺术家(媒体艺术)作品提名展。关山月美术馆/香港城市大学 深圳/香港

2017年 策划《数字之诗意》鲁美当代艺术系与纽约艾尔弗雷德电子艺术系新媒体艺术展于1905文化创意中心。

2017年《自愈功能》装置于纽约布法罗派尼当代艺术中心《Front Yard》展出。 纽约布法罗派尼艺术中心。

2017年《自愈功能》主题个展 于纽约 Robert C. Turner 美术馆。 纽约特纳美术馆。

2017年 交互影像《A Bare Cycle》入选第三届实验艺术大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猜你喜欢
美术馆机器人类
机器狗
机器狗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谁变成了人类?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神奇的独眼机器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