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撒关东 “豕”志不移

2019-07-19 06:10刘佳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畜牧黑龙江省

刘佳

家=宀+豕。豕,六畜之首。《本草纲目·兽部·豕》中讲道:“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充、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口皋短……”

专家简介:

刘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兼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黑土联盟理事,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华夏地方猪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哈尔滨)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多个学术期刊编委。

在畜禽遗传繁育与养殖学科科教领域,刘娣躬耕33年,自大学毕业就以畜牧为业、以猪为乐。2002年,她经省委公选任职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创建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并兼任所长,担当学科带头人,2015年初被任命为院党组书记,負责党务及行政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她带领团队围绕生猪产业和中国地方猪资源保护利用,特别是民猪资源的搜集、种质特性、遗传进化、杂交育种、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攻关和产业化,推动了民猪等地方猪资源的保护和产业发展,推动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产业的发展。主持国家级等项目40余个,发表论文460余篇(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8部,科普著作和科普录像教材共8部(套),获国家专利38项,完成制定地方标准1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奖2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等6项。先后主持和参加了30多个市县的院县科技共建,建立100多个畜牧科技示范基地,培养博硕士生、博士后150多名。

刘娣,一位畜牧科教领域的巾帼女帅,凭借33年的自强不息和对畜牧科技的执着追求,刻苦钻研、拼搏攻关,带出了一支在黑土地上活跃非凡、在全国畜牧行业已经知名的畜牧科技创新和服务队伍。在短时间奋起、在重点领域突破、在畜牧产业上推动,刘娣把队伍带到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为畜牧产业发展做科技支撑,相继得到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凭借“民猪优异种质特性遗传机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把队伍带进人民大会堂。她深感欣慰,强调这些成绩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培育、凝结了大家共同的心血。

举旗鸣号 敢争人先:创建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

一段不畏艰辛、敢于拼搏和创造的历史,黑龙江省农科院记录下刘娣从无到有开始创建畜牧研究所的历程。

2003年5月,刘娣依据省畜牧业“半壁江山”的发展战略,向院党组提交了《关于建立畜牧研究所的可行性报告》并得到批准。随后,她制定发展原则、规划并呕心沥血地抚育学科,从一个人、一张桌开始组建团队,如今实现了人才、学科、平台建设的全面发展。2004年,当黑龙江省编办正式批准成立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以刘娣为首的研究队伍真正填补了历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没有畜牧学科的空白。

从零做起,从无到有,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建所伊始,刘娣要借办公场地和实验场所,要到处寻求帮助,为了能够让畜牧研究所更快、更好地步入正轨,她把起早贪黑、通宵达旦当作家常便饭。缺人才,她一个个动员引进、一批批耐心培养,把几人的小团队壮大为高学历人才组成的几十人的大团队,还建立起畜牧博士后站,先后引进了80余名博士后,弥补了人才的不足,建立了“不求唯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加强了产学研交流合作。

为了全面综合发展,刘娣不仅建立了猪、牛、羊、禽、饲料、农牧循环和综合实验室7个研究室,还建设了包括胚胎、分子、细胞、微生物、化学分析及肉质检测等在内的分子育种实验室、胚胎工程中心。此外,她还搭建了10公顷的畜牧科技创新基地,包括现代化牛试验场、饲料和生物饲料中试车间、中型沼气站及综合利用车间、民猪试验猪场及4公顷的蛋鸡肉鸡创新基地。

相关媒体评价她是以“高起点、高目标、高速度”让畜牧所异军突起成为黑龙江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支撑“一条腿”、黑土地上一支生力军的巾帼女帅。建所14年,这个新成立的小所承担国家级等项目20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科技奖励近20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获得国家专利近百件,完成制定国家、地方和企业标准百余项,发表近600篇论文、论著。畜牧所还相继获批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名,还获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团队、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12个重点建设体系之一、省重点领军人才团队、省工程技术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等。应“半壁江山”之需,填农业大院全面发展之缺,刘娣,敢于身先为帅,举旗鸣号,将农牧并举,为黑龙江省农业科研战线的龙头补上空位!

呕心沥血 研精覃思:聚力民猪领域之创新攻关

民猪是世界著名、东北唯一的国家级保护猪种,20世纪90年代原农业部首次确定的《中国畜禽品种保护名录》便将其列入。它具有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繁殖力高等优异种质特性。

大约在300年前,华北型猪经移民闯关东带入东北,后又经长期民间选择成为“东北民猪”(1982年改为“民猪”),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生产猪种。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以引入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外国品种为猪产业主体,民猪养殖量急剧下降,三种类群中大民猪已消失,二民猪和荷包猪血统数锐减,纯种数量很少,30年维持保种状态,种质资源岌岌可危,更加缺少种质特性的系统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研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地方猪种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的特点,除了国家对列入保护名录的猪种给予极少的保种费用,科研立项和产业支持不足,我国民猪等地方猪资源保护和开发举步维艰。

为此,刘娣带领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包括民猪、野猪在内的不同品种猪的功能基因进行研究,尤其是在2006年以后,联合东北地区民猪研发力量,利用一切申请项目机会对民猪资源保护和研发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和重点立项,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推进其从保种状态到产业发展。在这项艰苦的工作过程中,刘娣率领团队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针对民猪的全基因组序列、起源与进化及抗寒、抗病、耐粗饲、繁殖力强和肉质好等优异种质特性,在分子、细胞、胚胎和群体水平进行遗传机制的研究和鉴定,在此基础上根据民猪特性和产业化需求,对民猪群体扩繁技术及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疾病防治、杂交模式和养殖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技术集成,并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利用,适合了人们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猪肉品质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克服困难搜寻、鉴定、提纯,建立民猪研究核心群,为保护珍惜资源做出了贡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民猪资源何谈民猪研究。在20世纪初,民猪资源只存在于国家级保种场——兰西保种场,但考虑到保种需求,外界只能获取有限的科研材料支持。基于这样的状况,刘娣带领和组织团队不断深入边远乡村、边远山区搜寻购买疑似民猪,请民猪研究老前辈做顾问,通过体型外貌和分子鉴定筛选、纯化民猪群体,建立起第二家也是黑龙江省农科院自己的民猪保种场和试验站,不仅建立了二民猪群,还建立了已经濒临灭绝的小型民猪——荷包猪群,为民猪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偏远地区交通极其不便、经济欠发达,搜寻工作着实不易,但宝贵的地方猪资源便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交通、经费和人员的派出都是难题,有些看到的宝贵资源由于当时没有现金付出,即使给予了定金,最后也没有被予以保留而失去了。”刘娣言语间充满遗憾。然而,不管是搜集条件的艰苦还是错失珍贵资源的叹息都没有阻碍刘娣团队继续,他们肯吃苦、能吃苦,不断克服困难、打硬仗,为中国地方猪资源研究而战。

——对民猪种质资源特性遗传机制的系统性探索和揭示,为宝贵资源的利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多年来,刘娣带领团队共申请民猪研究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博士后基金、省重点基金等项目,目标直指民猪优异种质特性,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和图谱,探索了民猪的起源进化,填补了民猪起源在基因组水平上的空白。运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系统地进行民猪抗寒特性研究,他们鉴定了抗寒候选基因及其富集通路,首次提出了民猪抗寒机制。他们还鉴定和探索了民猪抗病、耐粗饲、肉质好、繁殖力强等资源特性和分子机制;鉴定了民猪耐粗饲料特性的肠道菌群组成特征;在测定比较民猪肉质基础上鉴定了肉质优良特性基因和SNPs标记,研发出系列基因检测试剂盒。为了对民猪种质资源进行扩繁,刘娣组织人员进一步对民猪人工授精和体细胞克隆扩繁技术、机理进行研究,提高了民猪精液保存和体细胞核移植效率。

——进行民猪杂交利用与品种培育。

民猪是世界范围内的宝贵猪种资源,有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员为此付出心血,他们利用民猪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三江白猪、哈白猪等。

刘娣科研联合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张树敏研究员,在前辈研究基础上,利用民猪优质特性,克服群体小、难度大问题,培育了松辽黑猪新品种。该品种同时被刘娣组成的民猪保护与利用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还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导品种。刘娣团队在时间短、难度大的情况下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进行了多种杂交组合研究,从中筛选出的黑色、肉质好、生产性能好的“巴民”优秀杂交组合受到市场认可并得以推广。

——进行生产技术研发与配套,推动企业产业化。

为了把民猪从保种、研究状态推向产业化,刘娣带领团队对新品种和杂交组合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治和养殖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及技术集成,研发了生产配套技术、规范化管理体系和产业化信息平台,帮助企业创立山黑、巴民、森林猪、雪猪、甜草岗等多个著名商标。多项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HACCP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家企业获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福利养殖金猪奖,森林猪和宁安黑猪还被确定为地理标识。

他们获得知识产权81件(发明专利23件),出版论著524篇/部(SCI论文95篇),支持百余企业3年出栏200多万头民猪,使销售额新增超过18亿人民币,利润多达4亿人民币。在取得良好經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推动了优质黑猪产业快速发展,相关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因理论创新还得到黑龙江省自然类科技奖一等奖的殊荣。

此外,刘娣还针对市场对野特产品需求,在对野猪进行遗传特性系统研究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野猪驯化、基因检测、养殖与杂交利用、专用饲料、人工授精等配套生产技术,建立了产业化推动五个体系和四个模式,引领了黑龙江并辐射了10个省的野家杂交猪产业,系列成果在2013年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深扎本土 放身实践:推动农牧循环之绿色发展

刘娣不满足于对地方猪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考虑到优质、特色地方资源的养殖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急需发展的情况下,她带领团队从民猪、野家杂交猪的养殖产业出发,针对农业大省秸秆及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问题,在黑龙江省率先开展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

充分利用民猪、野猪抗性强等优点,他们建立多种适合其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猪—林、猪—稻、猪—玉、猪—食用菌等模式,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了黑土地污染,同时带动了牛、羊、禽的种养结合模式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他们还针对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所需要的重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配套,包括益生菌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秸秆、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农业其他废弃物等发酵技术,种植业与养殖业规模、生产量匹配技术,种与养结合选择模式等;引领黑龙江很多农业市(县)、企业和合作社做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产业发展,为其进行技术服务和推广,帮助汤原县全县做循环产业,打循环牌;提供全套益生菌生产工艺帮助汤原、穆棱、新疆北屯等地建设了不同规模的益生菌菌种生产工厂,他们用技术帮助生产利用畜禽粪便、秸秆、木耳菌糠等生产有机肥场多个,仅2018年帮助推广应用益生菌菌种500多吨、生产生物有机肥400多万吨、发酵畜禽粪便、秸秆和木耳菌糠等1000多万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宾县、宝清县、肇东市、富裕县、集贤县、双鸭山市、佳木斯市、桦南县、东宁市、甘南县、泰来县、双城区等多个县市设置200吨的动物粪便和秸秆混合腐熟示范点200多个,他们先后支持种质有机产品近百万亩,得到了市县、企业和老百姓的好评,还成功申请到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

重视研发创新与生产、成果与科普、技术与服务推广结合的载体,刘娣表示,会持续推动农民素质和产业能力的提升。作为首席专家,她主持了11个县、参加30多个县的“院县科技共建”,建立了近百个畜牧科研示范基地和农民大学畜牧学院养猪班。她作为主创人员编著的16本《黑龙江现代农业技术系列科普图解丛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她作为主持人创作的10部《现代农业新技术科普系列动漫片》及其书籍,在央视、省电视台及网络等播出,获评全国优秀科普视频、黑龙江省优秀科普图书。

作为科研工作者,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典范,刘娣以其优秀的科技业绩先后担任全国第七次科协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女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农林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全国畜牧富民功勋人物、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而在这些勋章背后,是她带领一众科研人员情撒黑土地,经年不变的决心。

猜你喜欢
畜牧黑龙江省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策略研究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试论基层畜牧兽医人才的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辽宁省畜牧良种生猪补贴资金2420万元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