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感知测度的大学校园功能空间应对研究

2019-07-19 06:24侍非葛珩仲荣池建
价值工程 2019年8期

侍非 葛珩 仲荣 池建

摘要:以宿迁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师生员工校园功能空间环境感知进行定量分析,总结校园功能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建议。

Abstract: Taking Suqian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the campus functional spa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mpus functional space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关键词:环境感知;校园功能空间环境;应对建议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campus functional space environment;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08-0194-03

0  引言

校园功能空间是校园环境中被赋予功能内涵的场所,具有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宏观而言,大学校园作为“教师和学生社区”[1],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其整体是一个“大”的育人功能空间;微观而言,大学校园由众多“小”的不同功能空间组合而成,承载多样化功能活动,也更容易被学生感知,甚至附着学生的喜好。良好环境感知的功能空间有利于促进人与环境的融合,因为环境感知是人对所处环境形成的知觉,能够反映人对环境的满意度、认同感和归属感[2-3]等心理感觉。对大学校园功能空间的感知测度,是“自下而上”的空间环境反馈研究,依据此种环境馈可以发现校园功能空间中存在的不足,并做出适宜地调整,从而将空间应对与环境感知建立联系,是对“自上而下”校园功能空间规划的修正,进一步促进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

国内外对环境感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居民或旅游者对其居住或旅游环境及环境变化的主观感知上[4-7],部分学者研究流动人口对迁入城市的环境感知[2],也有学者探索环境感知与公民行为、意识的影响关系[8];心理学的研究通过测度量表,解析性格类型、环境感知和校园适应的关系[9],但未触及校园空间环境修正;还有学者尝试通过对使用者的喜好测度去完善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可见,环境感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希望通过使用者对环境的感知反馈进一步完善空间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创造出更大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目前,将环境感知的反馈应用于校园功能空间修正还是较少,或者说在实证研究方面略显不足,因此基于环境感知测度的大学校园功能空間应对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文以宿迁学院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环境感知理论,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将师生员工对校园功能空间的环境感知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对校园自然功能空间环境、人文功能空间环境、制度功能空间环境的感知研究,也分析了其忠诚度。从而得出宿迁学院校园功能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以为校园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应对建议。

1  研究对象概况

宿迁学院创办于2002年,是江苏省宿迁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其位于宿迁市中心城区南部,学校设有八个二级学院和一个部(体育部),36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3253人,专任教师708人,校园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7万多平方米,馆藏图书139.6万册,教学、实验、运动和生活设施齐全。随着宿迁学院内涵建设的深化,校园环境仍需不断契合于良好环境感知的功能空间,契合于满意、认同、归属空间环境营造,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2  研究方法

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有三部分:一是受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职业);二是受调查者对校园功能空间的环境感知;三是受调查者的忠诚度。受调查者主要为校园师生员工,其对功能空间的环境感知量化以5分制测度,即选项中非常同意、同意、中立、反对、非常反对五项打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受调查者的忠诚度主要测度宣传意愿和重游意愿两个指标[10]。

调查问卷以问卷星的电子调查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两种形式发放,调查时间为2018年4-5月。纸质调查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96份,有效纸质调查问卷190份,电子调查问卷共收到210份,共计发放问卷数410份,有效问卷数400份,占总数的97.6%。之后,借助SPSS软件统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有效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较为平衡,男53%,女47%;年龄上看,以青年为主,10-20岁占43%,20-30岁占50%;专业上以文科、理科、工科师生为主,文科占30%,理科占21%,工科占34%;职业上看,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在校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2%(表1)。

3.2 受调查者对自然功能空间环境感知分析

对自然功能空间环境感知,选取了9个指标进行测度(表2)。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对自然功能空间环境感知平均值为3.29,9个指标中“校园水域面积大”、“校园水景让你感到愉悦”、“校园绿化面积大”、“校园植物种类丰富”4个指标的均值高于3.29,特别是“校园水景让你感到愉悦”和“校园绿化面积大”指标满意度较高,分别为64.5%和56.5%。9个指标中,“常与校园水环境接触”指标均值最低,赞成率最低,为18.5%;此外,“校园水质”、“经常接触校园绿地”、“校园绿化破坏程度大”、“校园空气质量”指标均值较低,满意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师生员工对校园水环境、校园绿地的接触,或者说良好的校园水环境和校园绿地仅处于被观赏的状态。

3.3 受调查者对人文功能空间环境感知分析

对人文功能空间环境感知,选取了11个指标进行测度(表3)。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对人文功能空间环境感知平均值为3.34,比自然功能环境感知平均值高0.05。11个指标中“校园亲水设施”、“校园绿地休憩设施”、“校园建筑外观”、“校园建筑空间尺度”、“走在校园道路上感觉舒适”、“校园超市商品满足日常需求”6个指标均值高于3.34。“校园超市商品满足日常需求”指标均值最高,为3.70,满意度最高,为70%,说明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考虑周到;其次校园师生员工觉得走在校园的道路上舒适,对校园亲水设施也较为满意,对校园建筑外观和校园建筑空间尺度也较为喜欢。11个指标中“经常使用校园运动文化设施”指标均值最低,赞成率最低,为37%;“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指标均值也较低,说明校园师生员工在接触校园活动、融入校园活动上偏弱,或者说校园的户外活动数量和参与人数不足,影响了师生员工对校园运动文化设施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接触。

3.4 受调查者对制度功能空间环境感知分析

对制度功能空间环境感知,选取了5个指标进行测度(表4)。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对人文功能空间环境感知平均值为3.43,比自然功能环境感知平均值高0.14,比人文功能空间环境感知平均值高0.09。5个指标中“对校园治安管理满意”、“在校园里有安全感”、“熟悉校园规章制度”3个指标均值高于3.43。“在校园里有安全感”指标均值最高,为3.71,满意度最高,为65.5%。5个指标中“对校园文化活动了解多吗”指标均值最低,赞成率最低,因此会影响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抑制师生员工接触校园。

3.5 受调查者忠诚度分析

对忠诚度的分析,选取了2个指标进行测度(表5)。结果显示,53%的人乐意宣传学校,62%的人愿意邀请朋友参观、游玩学校,说明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校园功能空间环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间接反映出其对校园空间环境的满意与认可。

综上所述,通过感知测度,校园师生员工对校园水域面积、校园水景、绿化面积、植物种类、亲水设施、绿地休憩设施、校园建筑外观、建筑空间尺度、校园道路、校园超市商品、校园治安管理、校园安全、校园规章制度等方面较为满意,测度均值较高,校园功能空间环境中客观环境得到师生员工的认可,也乐意宣传学校,愿意邀请朋友参观、游玩校园。但不可否认,校园水环境接触、校园运动文化设施使用、校园文化活动了解等方面,测度均值偏低,说明校园客观环境与主观接触校园的关联性上偏弱。笔者认为这由三方面原因引起,一是校园功能空间环境的吸引力仍有不足,满意度较高的指标测度均值在3.0-4.0之间,如“校园水景让你感到愉悦”均值最高(3.83),赞成率64.5%;有些指标的中立比例较大,除“校园超市商品满足日常需求吗”外,其余指标的中立比例均在30%以上;涉及校园建筑的测度指标中立比例更大。二是校园功能空间环境的维护仍有不足,如“校园水质满意吗”测度均值3.10,赞成率29.5%,“校园绿化破坏程度大吗”测度均值3.03,反对率24%,“校园空气质量满意吗”测度均值3.26,赞成率39%,“校园服务设施完善吗”测度均值3.32,赞成率34.5%。三是激发校园师生员工接触校园环境、融入校园活动仍有不足,如“常与校园水环境接触吗”测度均值2.73,赞成率18.5%,“经常接触校园绿地吗”测度均值3.15,赞成率28%,“经常使用校园运动文化设施吗”测度均值2.74,赞成率19.5%,“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吗”测度均值3.22,赞成率37%,“对校园文化活动了解多吗”测度均值3.19,赞成率29%,客观环境与主观活动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契机。此外,制度功能空间环境的感知测度均值3.43高于人文功能空间环境感知测度均值3.34,高于自然功能空间环境感知测度均值3.29,说明校园制度管理给予师生员工的环境感知最强,人文功能空间环境次之,自然功能空间环境最弱。

4  应对建议

4.1 提升校园功能空间环境吸引力

校园功能空间环境吸引力的提升,将促进师生员工对环境的感知,进一步提高其满意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笔者认为校园功能空间环境吸引力的提升从校园水景、校园绿化、校园设施(包括亲水设施、绿地休憩设施、运动文化设施等)方面着手更具有可操作性,校园建筑色彩、建筑外观、空间尺度与排列布置方式等方面吸引力的提升可作为后期或远期考虑。校园水景、校园绿化和校园设施吸引力的提升,仍需考虑其多样性、多元性和文化性。多样性,即多样性的景观,包括水景观多样性、绿化景观多样性、设施景观多样性,多样性的景观引人入胜,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获得师生员工的环境感知认同,避免环境的单一、疲乏感。多元性,即功能复合性,吸引力的强的功能空间环境必然是功能复合的空间环境,其更具有活力和趣味。文化性,即文化刻画和记忆传承,校园功能空间环境需要文化刻畫,不仅仅是匹配高校特质的需要,也是环境育人、环境造景的需要,更是高校精神的延续;空间环境中的记忆,尤其是学校的集体记忆的传承,不仅仅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对功能空间环境的心理认同和心灵归属。

4.2 加强校园功能空间环境维护

多样性、多元性、文化性的校园功能空间环境,需要持续地维护,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员工接触环境、认同环境、融入环境。测度指标中校园水质、校园空气质量满意度不高,校园绿化有一定的破坏,影响了师生员工对环境的接触,与水环境的接触、与绿地的接触的测度值不高,服务设施的满意度偏低,这均能反映出加强校园功能空间环境维护的重要性,也是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加强校园功能空间环境维护,不仅仅是清理校园水面、保持水质,保养绿化、清除垃圾、保持整洁,更为重要的是维护校园功能环境的多样性、多元性和文化性,也是一个长期地、持续性的工作,更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

4.3 创造校园功能空间环境与主观活动的接触契机

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需要在校园功能空间环境与人的主观活动间建立更多的联系,为此创造接触契机就是必要的路径。从测度指标中发现,使用校园运动文化设施、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校园文化活动了解等指标的测度值低,主观参与不强,说明学校需要不断地、更多地创造契机,加强校园环境与人活动的互动,促进环境感知认同。首先,学校对于各类活动做好宣传,让校园师生员工知道、了解校园活动,吸引其主动参加活动。其次,活动类型、活动形式、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校园功能空间环境,做到活动让人记忆犹新,环境让人感知深刻,提升人对环境的满意度、认同感。最后,充分利用重大活动,如校庆等具有集体记忆和纪念性意义的主题活动,塑造校园文化,激发心理情感共鸣,强化环境认同和归属感,达到人和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Darren S. The Politics of Studentification and ‘(un)balanced Urban Populations: Lessons for Gentrification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Urban Studies, 2008, 45(12): 2541-2564.

[2]林李月,朱宇,许丽芳.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基于福州市的调查[J].人文地理,2016,31(1):65-72.

[3]邓巧明,刘宇波.高密度大学校园环境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香港理工大学校园为例[J].南方建筑,2015,(1):119-123.

[4]卢松,陆林,凌善金,等.湖区农户对湿地资源和环境的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安庆沿江湖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3,23(6):762-768.

[5]赵雪雁.牧民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感知——以甘南牧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5):2427-2526.

[6]Shi X M, He 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erception of residents in coal mining areas: A case study in the Hancheng mine area, Shanxi province, Chin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50 (4):505-513.

[7]蘇欣欣,燕子,李红伟.旅游者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感知研究——以五泉山风景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239-242.

[8]彭建,周尚意.公共环境感知与建立环境意识——以北京南沙河环境感知调查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3):21-25.

[9]汪小凡.大学新生心理类型、校园环境感知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10]史春云,张捷,尤海梅.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J].地理研究, 2008, 27(3): 70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