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上)

2019-07-19 10:20曹洪谦李岩郜小丹
投资北京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关村示范区企业

曹洪谦 李岩 郜小丹

2012年國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政策覆盖北京市十六区,形成了“一区十六园”发展格局,空间面积达到488平方公里。2016年中关村管委会印发《关于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示范区“一区十六园”统筹布局取得了长足发展。推进“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有利于促进示范区政策效用充分发挥,有利于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各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对深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支撑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区十六园”已成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要阵地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关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近五年来,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创业取得了全方位、突破性成效。在这一背景下,“一区十六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地、人才资源聚集地、众创空间聚集地,在各区发挥了创新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并成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一)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形成规模化发展

截止到2017年底,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0183家,中关村示范区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501家,占比71.9%。截至2018年9月,“一区十六园”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371家,其中,海淀园8992家,昌平园1055家,朝阳园904家,亦庄园802家,丰台园768家,全市排名前五,共计12521家,占示范区的比例为76.5%。2017年,全市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万家,企业总收入5.3万亿元,实现增加值7352亿元,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4%。截至2018年9月,一区十六园共有中关村高新企业26471家。其中,海淀园12775家,昌平园4292家,丰台园2841家,朝阳园1439家,亦庄园1006家,全市排名前五,共计22353家,占比84.4%。

201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的通知》(京发[2017]27号),明确北京未来发展的10大高精尖产业。目前,中关村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基本涵盖10大高精尖产业方向,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利润率在全国主要医药发达省市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昌平园和大兴园已经形成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亦庄园已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西城园和丰台园已成为科技金融聚集地。特别是丰台园已经逐步形成了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两大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呈现创新驱动发展

截至2018年9月底,“一区十六园”聚集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共计263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300多家。

在海淀园,有百度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宣布开放自动驾驶技术平台并发布“Apollo”新计划,其“面部支付”技术与旷视科技“刷脸支付”技术人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全球10大突破性技术。数码大;方获批筹建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丰台园,集中了七大军工集团、四类军队部门、一所军工大学,共有27个军工研究所。在亦庄园,2018年3月1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成立,该中心是科技部推动建设的第二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是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三)人才资源聚集,凝聚智力促进发展

截至2017年底,“一区十六园”企业从业人员约260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5.6%。中关村地区留学归国人才和外籍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千人计划”专家1343人,约占全国19%。

其中,海淀园拥有“两院”院士605人,“千人计划”专家1147人,“海聚工程”人才349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占比15.1%;丰台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25%。“一区十六园”已经成为高科技人才汇聚地。

(四)自主创新成果聚集,瞄准前沿引领发展

“一区十六园”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催生重大创新成果。2017年,人区企业有51项(通用项目)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占国家进步奖通用项目的27.3%;1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二等奖,占国家发明奖通用项目的30.6%。

截止到目前,“一区十六园”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万件,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已走在国际前列。

(五)创新创业聚集,产学研融合发展

“一区十六园”积极发挥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聚集优势,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业孵化机构和风险资本股权投资机构融合互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目前,148家创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以及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行成了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据统计,2017年新办科技型企业近3万家,平均每天新设立约80家。引人美国Plug&Play、以色列Trendline等世界知名创业服务机构。

中关村示范区内股权投资机构约1500家,2017年发生股权投资金额1557.1亿元,占全国1/3以上,已成为全球风头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截至到2017年6月,中关村创业大街已集聚45家国内外优秀创业服务机构,联合50多家大企业、50多家高校院所、2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类合作方,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服务,已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业品牌。

二、中關村“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初步建立了市区协同的政策体系

2012年国务院同意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管理体制建设。市级层面相继出台系列文件,对“一区十六园”发展进行统筹指导。2013年印发了《关于健全完善中关村分园管理机构的通知》(京编委[2013]21号),要求建立分园管委会并完善分园职能。2016年中关村管委会印发了《关于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示区组发[2016]2号),要求各区进一步完善分园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从机构职能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强统筹领导。中关村管委会于2017年中关村管委会出台了一区多园统筹发展的“1+4”政策。

区级层面,各区也相应出台了有关人才、土地、税收等配套政策,据统计示范区各分园共计出台相关配套政策70余条。如顺义区出台了《顺义区促进人园企业发展扶持办法》(顺政发[2017]38号)、《顺义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顺政办发[2015]30号)等7个政策文件,规定人分园企业可以叠加享受北京市、顺义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多重政策优惠。延庆区发布实施《延庆园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中关村延庆园企业联系服务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关村现代园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园区主导产业更好发展。海淀区出台16条人园政策,昌平区出台10条人园政策。

(二)初步形成了统筹发展工作格局

为加强“一区十六园”的统筹发展,建立了由国家部委、北京市、示范区、分园多个层次组成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科技部牵头21个部委组成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协调落实国务院对示范区发展各项部署。北京市27个市级部门、区政府及相关单位组成示范区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推进示范区重大事项,办公室设在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对示范区发展建设进行综合指导。

各分园实行“双重领导、以区为主”的领导体制。16个分园成立了17个分园管理机构,其中12个分园成立了党的园区工作委员会。大兴一亦庄园分别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兴一亦庄园管委会管理。除经开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外,其余均为区政府派出机构,除密云园外,其余分园主任均由区领导兼任。

(三)初步形成了点对点联系帮扶机制

2017年,中关村管委会建立了“一处一园”工作机制,每个处室对接一个分园,管委会的每位副主任也分别联系几个分园。依托“一处一园”机制,对各分园发展现状、产业规模、特色园区、创新创业平台、重点领军企业等进行了深人的摸底调查,结合各区和各分园十三五规划,研究优化了各分园的发展定位和特色产业,并研究制定中关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以更好统筹各分园产业发展。“一处一园”的服务工作机制实施以来,强化了对分园产业发展的指导、支持和有效协同,对“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表现为“四缺两不”。“四缺”:一是缺科学的空间规划;二是缺统一的产业规划;三是缺长效的促进机制;四是缺高效的服务平台;“两不”:一是存在分园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存在中关村政策效力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一)缺科学的空间规划,对统筹发展的牵引力不够

总体来看,各分园存在地块分散,导致“一区十六园”空间布局碎片化。488平方公里被分为144个地块,平均每个地块3.39平方公里。房山园空间面积15.73平方公里,21个地块,平均每个地块0.75平方公里;石景山园空间面积13.24平方公里,20个地块,平均每个地块0.66平方公里;昌平园空间面积51.4平方公里,29个地块,平均每个地块1.77平方公里;顺义园空间面积12.08平方公里,9个地块,平均每个地块1.34平方公里。分散不连片的空间格局造成各分园内部整体协同力度和产业集聚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

(二)缺统一的产业规划,对优化产业布局的促进作用不够

各分园定位的主导产业过多,有的园区之间主导产业高度重叠,出现“争资源、争企业、争项目”各自为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市范围内的产业统筹协调力度。据了解,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有10个分园;把生物与大健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有9个分园;把智能制造作为主导产业的有7个分园。

(三)缺高效的服务平台,对各园区的有效帮扶不够

缺乏高效的服务平台是各园区共同面临的困境:一是缺少统一的招商服务平台,各分园信息不对称,大多还是以人脉关系为基础,单打独斗,“逮着什么招什么,摸着什么干什么”,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建立起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的市场化联动机制。二是缺少统一高效的创业服务平台。如海淀园资源丰富,园区内拥有大量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公司,边远的分园创业服务能力比较弱,则处于招不来企业的尴尬境地。三是缺乏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实验室、检测中心、测试中心等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初创期企业实力较弱,很难独自筹建,另外各家企业都建立功能相近的各类平台,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企业呼吁在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

(四)缺长效的促进机制,对统筹发展的推动力不够

虽然中关村管委会建立了“一处一园”的帮扶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是一种松散的具有帮忙性质的“弱相关”机制。各个业务处室功能不一样,造成了帮扶能力的差距,比如中关村管委会有些非业务处室掌握的科技资源、产业资源相对较少,对点帮扶的能力较弱,处于“小事能协助,大事帮不了”的尴尬境地。在座谈中各园区反映:一是亟需建立财税共享机制,由于城市中心区成本逐年增高,许多成长型企业有外迁到其他分园的动力,属地政府出于担心税收流失的考虑往往极力挽留,导致“想走的走不了,想进的进不来”。二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近年来管委会出台不少政策,许多政策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各分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需求各异,使得支持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三是缺乏决策参与机制,各分园普遍感觉管委会在制定全市的政策方面,征求意见不深入不充分,分园的需求、意图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感觉自己是配角,很难有效调动各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亟需人才支持的有效机制,一方面各分园缺少懂科技,懂招商,懂企业管理,懂园区运营的专业干部,另一方面企业也缺少亟需的专业性人才,需要市级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五是缺完善的考核引导机制。目前中关村管委会对各分园的评价标准是大指标大考核,缺少对各分园细分指标评价,考核的引导作用不强。

(五)各分园发展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

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及上市企业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资源配置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影响到“一区十六园”的统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截至2018年9月,“一区十六园”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6501家,其中海淀有12775家,昌平有4292家,丰台2841家,朝阳1439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06家,五个分园高新企业数量22353家,占一区十六园总数的84.3%;平谷园最少,只有105家。

人才方面,截至2018年9月,海淀、昌平、亦庄三个分园的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人才共计1969人,占全市80%以上,个别分园如大兴、怀柔、平谷等人数是0。在调研中延庆园反映,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欠缺,吸引人才的难度较大,再加上延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较少,本地培养的人才也不多,导致缺少发展“高精尖”产業急需的产业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2018年仍存在着有留京指标也留不住人才的情况。

(六)各分园营商环境和招商能力参差不齐,存在政策效力发挥不够充分问题

主观方面,有些分园营商环境亟需改善,仍然存在着少数办事人员不作为、不担当的问题,有的办事人员“脸好看、门好进、事难办”,有的“饭不吃、礼不收,但事也不办”。企业反映尽管各园区也建立了办事服务大厅,但是办事便捷性没有明显的提高。有些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中关村产业政策,前期的孵化成长都在分园,因为营商环境的影响,不得不迁往外地,导致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被动局面。招商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在各分园的管理团队中真正懂招商引资,懂科技创新,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趋势,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比较少,有的区甚至把分园管委会当成安排干部的地方,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园区发展的第一线,真正深人掌握中关村各项政策的管理干部还不多,有的分园实质还是乡镇工业园的管理水平,没有把中关村的政策用足用好,产业定位不明确,招商引资力度不够,产业发展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发展相对不够充分。

客观方面,有的分园受地理位置影响,交通不便,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招商难度很大。有的企业就是因为通勤压力大、生活成本高等原因,在远郊区的分园发展几年后不得不被迫迁回核心区。但是有的分园善于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克服不利因素,科学定位,扬长补短,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比如,近几年延庆区借助世园会和冬奥会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找准定位,明确主导产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大兴一亦庄分园借助新机场建设机遇,重塑发展新局,发展后劲强劲。

猜你喜欢
中关村示范区企业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2018上海企业100强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中关村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的记录者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