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大学生户外教学改革的研究设想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2019-07-20 11:57吴小勇刘小学张金国邓军文秦朝辉
运动 2019年3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特色体育

吴小勇,刘小学,张金国,邓军文,秦朝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北京 100083)

1 国内外高校户外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1.1 高校涉及户外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误区

1.1.1 目前国内高校涉及户外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观念不足“户外体育课程”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涉及最广泛的一个项目群,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在围绕着“户外体育、休闲体育”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而现在国内高校涉及户外体育教学改革更多的在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较少从专业性和人才培养角度去认识、联系和整合。很多教师把精力的焦点基本都放在对户外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忽略了本学校专业特点对户外体育课程以及教育创新理念的拓展,缺乏从专业角度和人才培养角度在全局上、整体上对户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没有认识到户外体育课程创新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增减,而是需要立足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1.1.2 户外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上课模式等的盲目仿效高校户外体育课程改革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复制引进。现在,面对新世纪,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各个高校都应该是根据自身特色专业考虑安排户外体育课程设置,并提出新的解释,而户外体育的内涵也正式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仅仅形式上的效仿是很难达到体育教育改革目的的。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把握我校户外特色体育的内涵,并以此确定课程多样化的目标,从我校地学专业出发,进行户外特色体育教学改革,促进我校地学人才的全面发展。

1.1.3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户外体育还未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户外体育的实践课教学,仍在沿袭着传统的“讲解示范+重复练习”的旧模式。在以传授技术为中心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为了达到某种特定要求(如达标率、体育成绩),必然以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强调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缺乏对大学生真正在户外的生存、团结协作、紧急救护、攀登速降和地形识别、安全意识等综合技能的融合式教育,同时也忽略了大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勇于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精神培养。

1.2 国内高校户外体育设置与教学内容可选择性学习与融合性学习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终身体育与健康”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确立,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呈现多元化选择性趋势。但是,在诸多选择过程中,体育教育实施者给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的同时,也强调了每一门课程的独立性和排他性,而忽略了课程内部之间的联系,使得本来联系紧密的一些课程反而相互隔离、对立起来,造成了时间和人力的巨大浪费。

1.3 国外高校户外运动的发展

研究国外高校大学生的户外运动发展不难发现,国外高校基本将户外运动设置为自由选择项目,由大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投资学习,因此国外大学生户外运动发展更加倾向于个性化,户外运动的相关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能力都是在更加自由的“俱乐部”模式下而非学校安排的体育教学中完成。因此,这种高度自由的户外运动锻炼或学习的选择方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2 中国地质大学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开设户外特色体育课程比例逐渐加大,但与我校教学改革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有着较大差距

从近30年来的户外特色体育课程开设数据统计来看,我校户外特色体育课程比例占到了所开体育课程总和的1/3,第1学期为素质课程,第2~第4学期为选修课程;从选修户外专业特色体育课程的规模来看,选修课程的学生人数(攀岩3个班90~100人,野外生存4个班150~170人,定向3个班90~100人,拓展6个班180~220人,以及户外急救6个班 180~240人),每年 700~850人,而对比我校地学专业大学生(大一、大二)有近4000人的规模而言,我校大一、大二学生选修户外特色体育课程的总人数和选课概率上(选课人数不到总人数的25%),以及能够完整地系统学习户外特色体育课程人数的比例数值也是非常低的。据不完全统计,完成所有我校户外体育课程人数不足5%。备注:能比较系统学习户外特色体育课程的人数统计方法:将参加学校户外运动“社团”在内的学生计算在内(有15周课的专门教师辅导,`周1~2学时),而且这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选修了2~3个学期的特色户外体育课程;因此可以视为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我校开设的户外特色体育课程。

2.2 针对我校户外特色体育上课模式、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课程内部的融合相对不足,提出“五课合一”教学模式

此次我校户外特色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配合地学专业的客观需求,适时调整我校户外体育教学安排,将攀岩、野外生存、定向、拓展以及户外急救等地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统一整合,提出“五课合一”教学模式,做到从地学专业出发,并考虑到大学生急需的野外生存生活技能和团队协作、急救技能、登山攀岩技能、方位与地形识别技能等进行课程融合教学,促进我校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地学专业大学生急需的户外勘探、考察所需的身体素质与户外技术能力、团队的户外协作能力和野外生存与紧急救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融合培养。

2.3 我校体育户外特色体育课程脱离地学实践,改革过程中将更加重视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积极调整和探索

我校在户外体育教学内容和上课形式有近30多年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户外专业授课的成功经验。但从目前来看,攀岩、野外生存、定向、拓展以及户外急救等课程,基本是立足于校内操场的教学,接近地学专业实际情况的教学少之又少,例如我校地学专业学生工作地点经常会在高海拔地区、山区、荒漠、沼泽等人烟稀少地区,在这些特殊的地方不仅仅需要更加贴近实际的户外生存、救援、团队协作能力的体育教学积淀,也需要应付经常出现的一些意外和突发事件,这都为我校户外特色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4 对地学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户外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与必要性调查不足

20世纪80年代,我校就已经开始开设野外生存生活和攀岩等户外项目的课程,面对在校所有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教学,也进行了类似与其他体育课程的素质考试和专项考试,但一直没有系统地对地学专业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调查,也没有对户外体育课程对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进行有效的评估,因此课程反馈与评价体系相对缺失。

2.5 我校户外体育课程开设缺乏理论积淀,缺乏地学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户外特色体育的校本教材

目前,针对我校本科户外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本科户外体育教材”的缺失,此次体育教学改革将总结我校30多年的户外教学经验,紧密结合地学野外实践急需的技能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有筛选的理论构建,形成我校地学特色的户外体育教学校本教材。

2.6 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内容体系

改革以往户外特色体育教学过多依赖素质测试和技能教学以及总结性评价方式,在实施教学改革中增加对大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以及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比例。促进每个大学生把充分、多样化的发展作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7 在户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应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培养。

打破以往体育教学按项目授课的陈旧模式,即如何打破以运动项目设置课程的界限。将户外体育课程进行重新地统整设计,不再依靠教师个体的闭门造车式的备课、上课模式,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创新户外特色体育课程的相互融合发展,旨在有限教学时限内尽量扩大体育教学最优效果。

4 预期的目标

总结归纳我校地学专业特点,根据不同地域与不同环境的野外生存、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更加贴近实践的全面发展我校大学生专业需要的户外体育技能,对我校户外特色体育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并形成户外特色体育教学的本科校本教材。培养一批户外体育专业技能过硬,兼容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促进体育部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为“五课合一”教学模式培养多元化发展的教师人才梯队。

通过进行广泛的地学专业学生调查和监测(包含学生自我主观评价、教师主观评价,并结合户外体育课程野外的实践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将这些主观问卷结果和客观指标数据与单纯在校内进行户外体育课程教学的学生进行对比)。为地学专业学生专门开设户外体育实践课程(初期从选修课程为起点,试点成功后进行必修课程设置),在户外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地学专业学生接触和学习户外特色体育的广度和深度;并在野外实地教学过程中探索“五课合一”教学模式,将攀岩、野外生存、定向、拓展以及户外急救等与地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统一整合,同时兼顾各个项目的特点与地学各专业对野外技能的需求相结合,将地学专业需要的各个项目的技能提炼出来,然后按照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全新的课程设置。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特色体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冬季户外运动
户外俱乐部提升户外运动者环保素质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无忧踏青清单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