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研究
——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

2019-07-20 11:57曾泳辉
运动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接球艺术类体育锻炼

曾泳辉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以艺术特长为主的特色人才。从学生心理特征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分析,艺术类职业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具有教学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为研究内容,通过调查广东文艺职业院校学生总体参与体育锻炼现状,总结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培养模式及措施,对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育兴趣及爱好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对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培养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现状分析

2.1.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现的是个人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较低,通过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并为指导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供理论支撑 。调查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有23%的学生认为是调节情绪和陶冶情操,剩余学生则认为是丰富业务生活等。由此可见,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明确,也顺应了同年龄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是一种体育锻炼高积极性的体现。

2.1.2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度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以每周为调查的周期,其中每周参与体育锻炼3次以上的学生占比为28%,1~3次的占比52%,剩余部分基本不参与体育锻炼。从中可以分析出,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偏低,同时与青少年每天需进行至少1h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由此反映出,兴趣是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2.1.3 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分析调查显示,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1h以上的学生占比为15%,20min~1h的学生占比25%,20min以上的学生占比达到60%。按照标准的青少年每天户外运动时间至少需要1h的差距甚远,这也符合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不管是从学科的设置,还是学习压力上,艺术类职业院校较普通的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性较为自由、散漫,同时也体现出学校和教师在积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工作的不足。

2.2 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问题

2.2.1 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厌学心理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并且对于体育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排斥行为,呈现出的是以应试心态,只为迎合考试需求,得到学期末考核学分。

2.2.2 体育课程设置不均衡由于我国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艺术类职业学院的需求程度不同,再加上艺术类职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理论水平与本科生等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使得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均衡分配难以实现。现阶段,大部分的艺术类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会受到体育器械、体育教学模式等的影响,造成课程设置不均衡的现象。

2.2.3 学校对体育教学监管力度不足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难度大是现状,也是阻碍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原因。体育课程教学作为边缘学科,在学生管理方面困难重重,同时在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及教学模式创新上,难以监管。因此,面对学生学习心态低迷、学习精神不集中的现象,院校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体育课程教学设置的周期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度进行考核,积极调动和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3 提升和培养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措施

3.1 体育教师可构建有趣的体育锻炼组织形式

首先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作为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关联人,体育教师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重视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形式。现从如何实现体育教材的趣味性和科学性结合、学习模式的创新2个方面阐释构建有趣的体育锻炼组织形式。

(1)实现体育教材的趣味性和科学性结合。体育教材的知识点和内容本身就含有兴趣,教材中的课程及知识点的设置都包含有新的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锻炼动作,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关键内容。作为体育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教材本身相关知识点的设置,发挥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紧密结合知识点,将科学性的理论内容与学习兴趣进行结合,使得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紧紧地教材知识体系中。例如,在学生参与平时体育锻炼中,往往会接触篮球,尤其是男生,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动讲解篮球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篮球传接球训练中,可以采用传球和断球的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根据教材教学知识点及课程教学考察的要求,强调传接球质量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随着体育课堂上课程教学的逐步深入,应积极变换练习方法,如在传接球的训练中,应按照如下顺序进行训练:原地传接球——移动传接球——运动行进中传接球。再就是结合移动的位置,设置对应的传接球方式,如由直线传接球你变为三角形,再由三角形变为四边形等。这样在多种形式的传接球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模式创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要根据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状态,以提升其兴趣为主,不断地推陈出新,积极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创新体育学科的教学模式。例如,可采用全班分组学习、学校成立体育锻炼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满足不同需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提升学生个体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3.2 个性化体育锻炼引导策略

参与体育锻炼首先应具备较好的组织形式,如以班级为单位、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还是参与兴趣小组等,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提升参与体育锻炼兴趣铺平了道路。其次,在重视体育锻炼参与的组织形式外,也要加强体育锻炼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氛围,对开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1)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加强。在督促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应以兴趣培养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以开放式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能够自主设置体育锻炼的目标,如每天的锻炼时间、锻炼的频度、锻炼的模式等。其次,应加强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深层次体验,并从各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自身的自学和自练能力。

(2)建设体育锻炼社团,深化学生兴趣。体育锻炼的本身是一个对社会活动认知的过程,对于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以学校为主导,成立不同体育专业的兴趣化社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投资健康的意识。此外,体育锻炼社团工作也是开展个性化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容,其不会削弱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同时还能够形成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社团教学相互补的体育锻炼参与模式。首先,在体育锻炼社团构建的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强社团管理,并建立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防止出现社团建设的摆设性,在实践中优化社团组织方式,使得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浓厚,参与过程中的态度更加积极,实现身心放松,增强体魄的作用。

3.3 整合体育锻炼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兴趣

调查显示,艺术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下降主要受到2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陈旧,另一方面是受到学校资源,如体育锻炼的场地条件、仪器设备等,使得体育锻炼的环境及硬件条件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这样既可能会造成体育锻炼教学内容设置的随意性、不合理化,同时也会造成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两点:其一,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的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在科技化教育教学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由学校向学生推荐和分享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模式,对于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共享化平台,充实课程学习内容,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建立体育锻炼信息共享平台,主要的规划内容可以涉及体育锻炼的时间、空间及项目,还可以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互联沟通=,组成锻炼小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其二,学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教师应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双管齐下,加强师资力量,有目的、有意识的提升教师的体育学科的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以举行针对学生和针对教师的体育锻炼培训课程,以视频、图片等课件的形式,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此外,要从体育锻炼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应设置合理的体育锻炼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收获乐趣,收获成功,并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换发良好的精神面貌。其次,应弱化应试教育理念,淡化考试,将体育学科的教学当成激发学生学习灵感,注重健身的过程。同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耐力、耐挫折的能力,学会做事持之以恒,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传接球艺术类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对小学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有效教学的探讨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探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