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应对残酷挑战

2019-07-21 14:33郭丹
南风窗 2019年15期
关键词:留学生特朗普

郭丹

赴美留学生常处于文化交流最前沿,也常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留美多年后,很多人对母国和对象国的认知都出现巨大变化;也有不少人在中美差异中迷失,既未很好适应美国社会,也无法继续融入中国社会。

近期,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效应对人文交流影响变大,中国留学生再度成为受影响最直接的群体之一。即使特朗普政府并未直接宣称拒绝中国留学生,甚至不久前他还公开宣称“欢迎中国留学生”,但这无法掩盖中国留学生赴美签证在近期日趋困难的现实,而后者多少会影响留学生群体及家庭对美国社会的看法。

氛围的变与不变

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接触期和蜜月期的友好亲密,到现在的“中国威胁论”“盗窃知识产权”“留学生是间谍”等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和遏制,着实变化巨大。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工作签证和留学签证较先前收紧,也的确影响了部分学生和相关专业。

然而,美国社会(有别于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基调变化不大,对华裔种族歧视的依然种族歧视,几乎每位留学生都至少遇到过一次;对华友好的依然表现出“傻白甜”,比如犹太人整体对华相对友好;说留学生抢其工作的依然在失业,与中国进行生意往来的依然愿意全球化。

从不同地区来看,大都市集中的美国东西两岸民众,对中国留学生态度更尖锐。联邦机构和名校林立的东北岸、金融和尖端科技聚集的西南岸,尤其如此。而在广大的中、西、南部,由于经济、宗教、民风、人种的影响,当地人整体对中国留学生态度平稳。

反观中国留学生,2011年以来选择回国发展的越来越多。不少留学生感知到美国的相对衰落。如果说美国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信号基站、银行系统等仅是表象,那么这背后的两党扯皮导致的政策不连贯、效率低下,整个欧美弥漫的养尊处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态,就是其未来难以“重现伟大”的内因。

欧洲虽然现状不佳,多数美国人还是会对欧洲留学生高看一眼,因为骨子里认为欧洲人就是祖先。调查显示,德国留学生、瑞士留学生、西班牙留学生,是受美国人尊重和认可的三甲。

美国人看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也会受其对中国固有认知的影响。而中美两国战略利益差异、意识形态差异、文化差异、制度差异、民族性格差异,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留学生群体可能会产生情随境变,甚至应变无方、变态百出,但最好的选择是处变不惊、随机应变、通时达变,达到饱经世变、变危为安。

“光鲜”之下的艰辛

虽然在当代中国,留学美国已经稀松平常,可在很多文化闭塞地区,孩子留学美国仍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媒体关于中国赴美留学生的报道,常常是“某某被哈佛录取”“某某学霸收到斯坦福、耶鲁及宾夕法尼亚等多所美国名校offer”等。可对于大多数留学生而言,这些名校与其无缘,他们只能去非常边缘化的学校,其眼中的美国由于高校所处地域、地位的区别而不同。

美国对他们而言,并不意味着美好前景,更多是一个“光鲜美丽的沉重光环”。

一位名叫黛西的记者,曾采访过俄亥俄大学(并非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后者坦言,赴美国前对美国的印象,基本都是类似纽约或旧金山那样的繁华大都市,到处充斥着浪漫的酒吧和昂贵的跑车。但来到俄大后才发现,印象中的美国和现实中的美国存在很大差距(俄亥俄大学位于一个很小的镇)。采访中一位英文名为克拉克的女孩告诉黛西,她来自中国西北地区,曾经热切期望能在美国找到“不一样的生活”,可最终她的希望落空。

黛西在采访中发现,这里的中国留学生普遍比较迷茫。他们虽然身在美国,但仍需要借助课本去了解美国的一切,曾经期待的“灵活讨论课堂”也演变成枯燥的在线英语听力練习,以及无聊琐碎且和现实生活毫无瓜葛的情景短剧编排。

对于这些留学生而言,美国的印象非常模糊,而留学生的身份反过来给他们带来许多压力。纵然最后顺利毕业,不少大学的文凭也不可能为他们带来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可家乡的亲戚仍对他们充满期望,父母也为他们付出巨大经济代价,而这些期望、代价与美国的现实,都转化为无限压力,让他们感到疲惫。

黛西发现,多数“俄大”留学生表面上积极参与社交,实际上也只是在中国人的小圈子中活动,而且所参与的娱乐如打麻将、泡酒吧等,并非出于兴趣,仅仅是为了逃避巨大的精神压力。美国对他们而言,并不意味着美好前景,更多是一个“光鲜美丽的沉重光环”。

割裂的幻想与现实

由于家庭背景及生活阅历等原因,留学生群体对美国的印象往往有着不小的认知差异。不过,有相当一部分人面对着同一个问题,即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正如先前所言,进入名校的留学生终究是少数,多数留学生还是只能前往中流甚至末流学校。他们中许多人对美国文化有着强烈认同,将美国简化为一个制度完美、普遍富裕、氛围融洽的“乌托邦”。可现实是,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熔炉,既有鼓励奋斗的社会价值观,也有大家族垄断的现实;既有提倡民主的“政治正确”,也有“富人俱乐部”的政治潜规则;既有豪车洋房,也不乏贫民窟和流浪汉。这些矛盾、复杂的现实,都给这些崇尚美国文化的留学生以强烈冲击。

其中一部分理性者,开始选择重新认识美国,以批判性思维审视自己看到的一切,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规划—美国将不再是他们生命中的唯一或优选。但也有相当部分人,并不肯正视幻想的破灭,他们的选择是以极端思维强行忽视美国的种种负面问题,决定不惜代价融入当地。

2016年曾有机构统计,在赴美留学生初到美国时,约有80%的人确定要回国发展。可经过一至两年的留学生涯后,仅剩13%的人确定要回国。而2015-2016学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达37万多人,可H-1B签证(多数留学生留在美国的工作签证)的通过量却一直稳定在7000~9000人。也正因此,国内经常形成一种偏见,即留美回国人员都是“混不下去的人”。所以对留学生来说,“强行热爱”美国不仅是面子上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

卑微中前行

对于家庭背景较好的留学生而言,其生活条件、学习环境及需要面对的社会氛围相对好,顶多是吐槽美国“好山好水好寂寞”;就算碰到一些问题,其求助渠道亦相对丰富。所以,他们眼中的美国没什么大的变化,即使“基础设施落后一些”,也仍称得上是“落寞的贵族”。

对于广大家庭经济实力一般,甚至有些拮据的中国留学生,其眼中的美国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一方面他们在这里留学,借助美国当地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当本土社会对他们不友好的时候,他们却无处申诉。在其眼中,美国比其他留学对象国更现实,也更残酷。

2017年,脸书上一段视频曾引发争议。一名沈姓中国留学生和他的朋友到餐馆就餐,刚落座就遭到同桌一名美国老太太指责。她声称留学生们不是美国人,所以没资格坐在这里吃饭。当发现被录像时,老太太仍是非常激动地冲着镜头大喊:自己是美国人,所以有权利在这里用餐,那些不是美国人的家伙赶紧“挪屁股”。

受到不公待遇或歧视的情况,包括社会常见的不公平现象或当地社会特有的歧视等,对家境一般的留学生而言乃家常便饭。即使据CNN报道,艾奥瓦大学每10个学生中就有一个中国人,但事实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改变。2015年CNN在艾奥瓦州的一次采访显示,受访留学生几乎都表示,曾经至少有一次被美国人大骂“滚回亚洲去”,即使他们非常渴望融入当地社会。

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派赴美留学的拒签率高达13.5%。由于签证过度苛刻,很多留学生被迫联合本校学生会向美国国务院发出请愿。

此外,留学生群体利益经常受到政治影响,如特朗普总统或明或暗地将中国留学生比作“间谍”,导致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假期过后返美继续学业时,签证被拒。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派赴美留学的拒签率高达13.5%。由于签证过度苛刻,很多留学生被迫联合本校学生会向美国国务院发出请愿。

谨慎乐观,因变制宜

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签证的限制,与其说开始于特朗普政府,不如说登峰造极于特朗普政府。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复交、蜜月之后,中美遇到过危机,都是单一事件或突发事件(如撞机事件、炸馆事件)引起的,解决较为容易。目前的危机是很多矛盾、冲突、紧张累积后的总爆发,特朗普当选触发了引爆器。

“9·11”以前的美國非常自信,当时福山甚至写过“历史的终结”。但那之后,美国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美国百姓对两场战争怨声载道,厌烦美国承担世界警察角色,对美国承担义务感到厌恶,觉得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占美国便宜。特朗普利用了这种情绪,提出美国第一甚至美国唯一,美国外交变得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从非零和思维变成了零和游戏。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当前是中美关系的最低谷,但其实从2001年之后直到奥巴马时期,美国历届政府都对中国留学生收紧了某些政策。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收缩趋于极端化,中国国家公派赴美留学将收紧,赴美留学生留在美国的工作意愿与可能性会降低,中国父母将美国选择为留学目的地的比例将降低。

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多数赴美中国留学生也只能坦然接受,即使其中不乏因签证被拒而中断学业者。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美国“残酷现实”的一部分,既然选择赴美留学,享受美国的“美好”自然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情,而接受美国的残酷也是留学生必须过的“一道坎”。

中美过去是“构建性”合作,现在是“竞争性”合作。在这段艰困时期,我们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搞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或能等到美国大选后对华政策的变化。作为两国之间重要的文化纽带,赴美中国留学生应能知机识变、相机观变,做到机变如神、因变制宜。

猜你喜欢
留学生特朗普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留学生的“捡”生活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教室留学生》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特朗普访华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