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东县乱石滩的墓地发掘

2019-07-22 03:31
珞珈史苑 2019年0期
关键词:秭归科学出版社长长

王 健

一、墓地概况

乱石滩墓地位于湖北省巴东县东壤口镇东壤口村四组,南濒长江,北依庙梁子山,西距巴东新县城约7.8公里,位于三峡回落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坡度较大,目前发掘区海拔高度为145~160米。 (见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1°2′9″, 东经 110°24′38″, 海拔150米。

为切实做好湖北省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地下文物点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受湖北省文物局委托,武汉大学考古系承担了此次发掘任务。共布方12个,布方规格为10×10m2,实际发掘面积1200m2。共发现和清理墓葬31座。(参见图二)少量墓葬常年受长江冲刷,墓圹和部分人骨已经暴露于地表。发掘区无原生地层分布。

二、墓葬概况

31座墓葬按照墓葬形制,分为土坑竖穴墓、岩坑竖穴墓和石室券顶墓三类。

(一)土坑竖穴墓

共23座。以M2、M3、M8、M12为例。

1.M2

位于TN04E02西南部,墓向62°。被长江冲蚀严重,已露出墓底。墓坑残长0.6、宽0.4、深0~0.08米(参见图三)。 填土为青、灰色花土,包含碎石块。红砂岩基底。葬具已朽,残存铁棺钉。人骨保存较差,腐朽严重。头北脚南,推测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性别、年龄不详。随葬品5件,分别为2枚铜饰及3枚骨饰,均位于右侧肋骨靠下部位。

2.M3

位于TN04E02西南部,墓向40°。南部墓圹被破坏,墓坑残长1.8、 宽0.7、深0~0.28米(参见图四)。 填土为红褐色花土, 较疏松,质地纯净。红砂岩基底。葬具已朽,残存数枚铁棺钉。人骨保存一般,足骨缺失。头北脚南,面向东,单人仰身直肢葬。男性。头下枕有木枕。无随葬品。

3.M8

位于TN03E03西北部,墓向42°。南部墓圹被破坏,墓坑残长2.12、宽0.68、深0~0.86米(参见图五)。填土为灰黄色花土,质地纯净。红砂岩基底。葬具为木棺,盖板及底板仍存,发现四枚铁棺钉。人骨保存较好,缺少头盖骨、颈部。头北脚南,单人仰身直肢葬。壮年男性。人骨下铺有一层厚3~4厘米的石灰,头骨与木棺之间用木材填缝,人骨与木棺之间缝隙均用石灰填补。无随葬品。

4.M12

位于TN03E04西南部,墓向27°。被长江冲蚀严重,已露出墓底。墓坑残长1.5、宽0.6、深0~0.1米(参见图六)。填土为红褐色砂土,质地纯净。红砂岩基底。葬具已朽,残存铁棺钉。人骨保存较差,腐朽严重。头北脚南,推测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3件。头骨北侧放置瓷罐1件、瓷碗1件,两腿之间发现核桃1枚。

(二)岩坑竖穴墓

7座,由山体基岩下挖形成。以M22、M24为例。

1.M22

位于TN03E05东南部,墓向13°。南部墓圹被破坏,墓坑残长2.3、 宽0.88、 深0~0.52米(参见图七、 图八)。 填土为红褐色砂土,质地纯净。红砂岩基底。葬具已朽。人骨保存较完整,小腿以下缺失。头北脚南,面向上,单人仰身直肢葬。男性,年龄不详。人骨下铺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草木灰。无随葬品。

2.M24

位于TN02E05西北部,墓向13°。南部墓圹被破坏,墓坑残长1.2、 宽 1.08~1.1、 深 0~0.7 米(参见图九)。 北壁有一圆角方形头龛, 宽 0.29、 深 0.24、 高 0.24~0.35米, 距墓底 0.2 米。 填土为红褐色砂土,质地纯净。红砂岩基底。葬具已朽,残存数枚铁棺钉。人骨保存较差,仅有上半身保存较好。头北脚南,单人仰身直肢葬。性别、年龄不详。头骨下枕有板瓦,人骨下铺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草木灰。随葬品共3件,瓷罐置于头龛之内,2件瓷碗对扣放于头骨前方,头龛、瓷碗与头骨位于一条直线上。

(三)石室券顶墓

1座。

M13为土圹石室券顶墓,规模较大,为东西并列两室,两室形制、结构完全相同,墓向25°。两室共用中间墓壁。西室墓室长230、宽90、残高142厘米;东室墓室长238、宽94、残高128厘米(参见图十)。墓室用条石堆砌,内面规整,有人工打凿痕迹,石块长50~110、宽20~45、高24~62厘米,墓石间用石灰浆黏合。券顶坍塌。墓底采用薄石板铺四周,石板素面无纹饰,无榫头,石板长14~170、宽6~22、厚5~10厘米。红砂岩基底。西室铺底石板较为规整,东室石板较小且不规整。墓葬被盗严重,在东室后部发现少量泥质素面灰板瓦碎片,除此之外,未发现任何人骨和随葬品。(参见图十一)

三、出土遗物

31座墓葬中,发现随葬品15件,包括釉陶器、瓷器、铜饰、骨饰等,另有铁质棺钉61件。

(一)釉陶罐

4件。TN03E04M12:3,灰色胎,外壁上部施黄褐色釉,口部、下部、内壁下部露胎。方圆唇微侈,矮颈,鼓腹,平底。上腹部饰有一条凹弦纹。胎釉结合较差,釉层多已脱落。有泪滴痕。口径12、腹径19.2、底径10.4、高22厘米(参见图十二,1)。TN04E02M6:2,红褐色胎,外壁上部及口沿施有酱色釉。直口微敛,平折沿,圆唇,弧壁略直,平底。腹部饰有一圈凹弦纹。腹部最大径在中部。口径8.4、底径8、高9.2厘米(参见图十二,2)。TN03E05采:3,浅黄灰色胎,外壁施有浅黄色釉,底部露胎。直口微敛,平折沿,沿面略下折,圆唇,弧壁略直,平底。上腹部饰有一圈凹弦纹。腹部最大径在上腹部。口径 7.6、底径 7.6、高 10厘米(参见图十二,4)。TN02E05M24:4灰色胎,外壁施有黄绿色釉。直口,圆唇外卷,鼓腹,平底。底部有明显轮制痕迹。器表颜色斑驳不一。釉色脱落明显。口径7.6、底径6、高11.9厘米(参见图十二,10)。

(二)瓷碗

3件。敞口,圈足。TN03E04M12:1,青瓷,灰白胎。青釉略灰,底露胎。鼓圆唇,弧腹,胎较厚。素面。器表内外为冰裂纹。口径15.6、 底径 6、 高 7.4厘米(参见图十二, 9)。 TN02E05M24:5,青花瓷,黄白胎。尖唇,折沿,斜直腹,近底部略弧。通体施黄灰色釉,外部饰有花卉纹。口径13.4、底径4.8、高5.4厘米(参见图十二,3)。TN02E05M24:6,青花瓷,黄白胎。尖唇,折沿,斜直腹,近底部略弧。通体施青白釉,外部饰有花卉纹。与M24:5对扣。口径13、底径5.2、高5.2厘米(参见图十二,7)。

(三)铜饰、骨饰

铜铃铛 4件。表面有铜锈。标本TN04E02M2:3,直径约0.7厘米(参见图十二,5)。

骨饰 3件。骨饰呈圆形,中间有凹槽。标本TN04E02M2:7,残存一半。直径约为1厘米(参见图十二,6)。

(四)棺钉

棺钉 61件。锈蚀严重,较完整的共有43件,按照形状不同可以分为五型。

1.A 型

16件。方折头,卯头小,体方锥形。根据棺钉曲直分为2种亚型。

Aa型 9件。体较直。标本T0305采:1,长16.2、体厚0.3~0.6 厘米(参见图十三, 4)。 TN04E02M6:6, 长 10.4、 体厚 0.2~0.5厘米(图十三,5)。

Ab型 7件。下部弯曲。标本TN03E05采:2,前部长7.4、后部长5、厚0.2~0.7厘米(参见图十三,9)。

2.B 型

19件。弯折头,拐杖形,上端有钩状扁帽头,体方锥体。根据形状区别,区分为3种亚型。

Ba型 10件。通体较直。标本TN03E05M21:5,体长12.3、厚约0.6厘米(参见图十三,10)。

Bb型 7件。前部直,后部弯曲。TN04E04M32:3,前部长14、后部长7、厚0.2~1厘米(参见图十三,1)。

Bc型 2件。前部较直,后部呈钩状。TN03E04M12:5,前部长6.2、后部钩状前端和后端均长0.5、体厚0.2~0.4厘米(通用见图十三,2)。

3.C 型

3件。整体呈三段。标本TN03E05M21:4,中段长10.4、宽0.6~1.4、 厚0.4 厘米, 前段长3.4、 厚0.5, 后段长1.4、 厚0.4 厘米(参见图十三, 8)。 标本TN03E03M10:1, 前段缺失, 中段长8.4、 宽0.4~1.8、厚0.2~0.4 厘米, 后段长1.8、 宽约0.4(参见图十三, 7)。

4.D 型

2件。整体呈扁平状,前部锈蚀严重,不可辨。标本TN04E01M1:1, 长 7.6、 宽 0.2~1.2、 厚 0.2 厘米(参见图十三, 3)。

5.E 型

3件。圆形棺钉,卯头呈圆形,通体呈圆柱形。标本TN04E02M6:5,长8厘米,厚0.4厘米(参见图十三,6)。

四、结 语

此次清理的31座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兼有长方形岩坑竖穴墓、土圹石室券顶墓。土坑墓和岩坑墓规模较小,残长50~230厘米、宽46~110厘米,墓向多为东北-西南向,依山就势而建,面江而葬。从葬式和葬具上看,可辨认者均为仰身直肢,大多墓葬出土数量不等的棺钉或残有木屑,说明应是有木制葬具存在。人骨保存状况不一,多数较差。骨架下多垫有一层草木灰或石灰,棺内注有石灰泥,应为防潮之用。部分头骨下垫有木枕或瓦。随葬品较少,多为瓷器和釉陶器,组合以碗、罐为主,均置于墓室北端,头骨前部。

在有两件及以上器物出土的墓葬中,M12出有罐1件、碗1件,罐M12:1为方圆唇微侈,矮颈,鼓腹,平底,上腹部饰有一条凹弦纹;碗M12:3为直口微敛,平折沿,圆唇,弧腹略直,平底。与之组合及器形均相似的有秭归庙坪M41,①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秭归庙坪»,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庙坪M41器物组合为罐、碗、碟,罐、碗与M12:3、M12:1形制相近。另M12瓷碗与秭归庙坪M31②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秭归庙坪»,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M19③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秭归庙坪»,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和秭归何家坪M3④湖北黄石市博物馆:«秭归何家坪遗址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相似。故推测乱石滩M12与秭归庙坪M41、M31等年代相同,均为明代。M24北壁有头龛、头枕板瓦,墓葬形制与秭归庙坪明代墓葬和江北镇江寺M38类似;出土器物为2件瓷碗和1件瓷罐,瓷碗为敞口,尖唇,折沿,斜直腹,近

底部略弧,圈足。瓷碗M24:5、M24:6与秭归庙坪M32:4、M32:5①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秭归庙坪»,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均十分相似,且纹饰均为花卉,同为瓷碗对扣,此种现象在江北镇江寺M38②恩施自治州博物馆:«巴东王家湾墓地2007年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发掘报告集(第六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8页。、巴东孔包河M43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孔包河墓地2002年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也有所发现。故推测乱石滩M24也属明代遗存。在仅随葬1件器物的墓葬中,M6:2与TN03E05采:3的釉陶罐均为直口微敛,平折沿,圆唇,弧壁略直,平底,与巴东县葛藤坪遗址M2④宜昌博物馆:«巴东县葛藤坪遗址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发掘报告集(第四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6页。、巴东县东壤口墓地M3、M4⑤武汉大学考古系:«巴东东瀼口墓地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发掘报告集(第六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7页。相近,与下滩坪墓地M1⑥十堰市博物馆:«巴东杨家包、下滩坪、秦家沱墓地2007年度考古报告»,«湖北库区考古发掘报告集(第五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重庆奉节白马墓地M30:1⑦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奉节白马墓地»,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4页。、永安镇电厂T206⑧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奉节永安镇电厂北山古墓葬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4页。、莲花池墓地ⅡM15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奉节莲花池墓地发掘简报»,«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5页。等多座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釉陶罐十分相似,年代应为明清时期。乱石滩出土瓷碗的青花钴料颜色暗沉无光,与清中后期鲜亮的钴料有所区别,故推测乱石滩墓地主体年代应在明代,年代下限或为清代早期。其他墓葬因无遗物出土,年代难以确定,但所有墓葬方向一致,形制相同,且属于同一墓地,与周边地区明代墓葬形制相同,推测时代应比较相近,也为明清时期。

注备)断(详岁判详年年详年年壮不场龄中壮不不不现年判别详详断性性性性性性不场性男男中男男不男现2 2饰品详、骨饰3饰无葬件无无罐件无瓷无随铜铜肢肢肢表肢肢式计肢直详直直直直直直身身不统葬身身身身身仰仰葬仰仰仰仰墓男棺详棺具棺仰棺详棺棺地木墓不葬不木木木木3 4深乱)县残1—6 8石滩东8 2 8 6 4)3 5 4 6 8 6巴——×5 8—)1 0 0×宽米×6 6×4 0×6 8肢×7 0—×6 8—长((厘×5 5北×(1 8 0——湖6 0~1 2 4 1 1 5 1 7 0 2 1 0 6 0 1 7 0寸2 1 2尺坑坑坑坑—坑坑坑坑岩墓制土墓土墓土墓土土墓墓土墓土墓形穴形形穴形穴形穴形形穴穴形穴形穴方竖方竖方竖方竖方竖方竖木方竖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方向(°)5 0 6 2 4 0 5 5 5 0 4 5 2 5 4 2 0 2部部部部部部部北E 东0 4方竖南北南南北北0 1 N部西置西0 2 T 0 2东东西0 2东西0 2 0 2位E 0 2 E 0 3 E E 0 4入0 4 E 0 4 E 0 4 E E N N 0 4 N伸N 0 4 N 0 3 N 0 3 N T T N T:T T T T号)墓(M 1南T 2 3 4 5 6 7 8附

注室室表备西东续断)判岁详详详详详年年年场龄(详不不不不不不壮青壮现年断判别详性详详详详详性性场性不女不不不不不男女现品碗葬无无无瓷无无无无无随1、核桃1 1、罐瓷肢肢肢肢肢肢式详直直直详详直直直葬不身身身不不身身身仰仰仰仰仰仰具详棺棺详详详棺棺棺葬不木木不不不木木木)深8 0残3 8 4 5—)1 0 1 4 2 1 2 8 4 2 3 9 4 8×宽米—)厘×5 4×6 5 1 0 4—×7 0×6 0—×5 9×9 0×6 8×9 4 2 3 0(————×(~1 2 4 1 5 4—长(寸1 5 0—1 7 0 8 4 2 3 8 1 9 6 1 4 6 2 0 0尺坑坑坑坑墓坑坑坑制土墓土墓土墓土墓顶岩墓土墓土墓形形穴形穴形穴形穴券形穴形穴形穴方方竖竖方竖方竖室方竖方竖方竖长长长石长长长长方向(°)2 5 3 0 3 7 2 7 1 5 1 0 6 0 4 0部部部部部部部部北北东北北中南置0 3 0 3 0 4北西东东0 4 0 6位西0 3 E E 0 3 E E 0 3 0 5 E E 0 2 E 0 3 0 4 E T N N T 0 3 N N T 0 3 N N T 0 3 N 0 4 N T T T T号)墓(M 9 1 0 1 1 1 2 1 3 1 5 1 6 1 7

注表备续断)判岁详详详详详详年场龄(详不不不不不不不壮现年断判别详详详详性详详性场性不不不不男不不女现碗品瓷无葬无无无无2无、无随1罐瓷肢肢肢肢肢肢肢式直详直直直直直直葬身不身身身身身身仰仰仰仰仰仰仰具棺详详棺棺棺棺棺葬木不不木木木木木)6 5~5 4)深7 0残——4 2()4 4 4 4 5 2 4 2)8 0×宽米—)7 2×1 0 6—)×6 8×8 8———×4 6 1 1 0×6 6~—长(厘2 2×(~~—9 6(×(×(寸1 3 4 1 8 8 6 8 2 2 0 2 3 0 1 4 6 1 8 0 1 0 8尺1 2 0 1 8 0坑坑坑坑坑坑坑坑制土墓土墓岩墓岩墓岩墓岩墓岩墓土墓形形穴形穴形穴形穴形穴形穴形穴形穴方竖方方竖竖方竖方竖方竖方竖方竖长长长长长长长长向(方°)4 5 3 0 6 0 4 0 1 3 3 5 6 3 0部部部部部部部南南北部南北东南中置西东0 4东南西西位0 5 0 3 0 4 E E E 0 5 0 5 0 2 0 6 0 5 E E 0 3 0 3 E E E 0 3 0 3 N N T N 0 3 N 0 3 N 0 2 N N T T N T T T T号)墓(M 1 8 T 1 9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注表备1 7打破M续被断)判岁详详年年详详场龄(详不不不中青不不现年断判别详详详性性详详场性不不不男男不不现品葬无无无无无无无随肢肢肢肢肢肢式直直直直直直详葬身身身身身身不仰仰仰仰仰仰具棺详详棺棺棺详葬木不不木木木不)深4 0 4 6)残—)3 2 4 0—)7 4 1 8~2 0×宽米—)1 9 0×4 6 8—8 8×5 8~~(×4 5×(厘——8 0长(×6 6 9 2×(1 9 2—6 4 5 0 1 6 5(寸1 7 4×6 0—尺1 8 0 1 2 8坑坑坑坑坑坑坑制墓土土墓土墓土墓土墓土墓土墓形形穴形穴形穴形穴形穴形穴形穴方竖方竖方竖方竖方竖方竖方竖长长长长长长长向(方°)2 2 3 5 4 5 7 0 5 0 4 0 4 0部部部北部部北北部南部西北0 5东东南0 3 0 3置东南位0 3 0 3 E 0 3 E E E E 0 4 E 0 4 0 3 0 4 0 2 E 0 3 0 3 N N N T N T 0 4 N N T T N T T T号)墓(M 2 6 2 8 2 9 3 0 3 1 3 2 3 3

猜你喜欢
秭归科学出版社长长
湖北:秭归推广秭归脐橙手绘系列升级包装版式
湖北:秭归举办秭归脐橙品牌推介会暨电商扶贫签约仪式
乡路弯弯 乡路长长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路上的风景真可怕
Case Study on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 Discourses Written in Non—mother—tongue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推荐
神奇探长道尔顿
豆芽铺的对联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