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40年,中国的科技之路

2019-07-23 01:14周亚丽
智慧少年 2019年3期
关键词:对撞机载人北极

周亚丽

“滴滴——”腕上的手表突然响起了提示音,小桶抬起手,惊喜地看到一条特别活动的通知信息。“科学小达人大通关活动?”小桶逐字看去,看到每位小达人要戴上VR头盔答题的时候,顿时来了兴致。

活动那日,小桶果断地为自己挑选了“中国科技之路”这个主题。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在你不知道的那些年里,中国的科技发展走过了什么样的路?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立

时间坐标:1985年2月

地球的最南端有一块神秘之地——南极,直到1821年才有人类踏足。从此之后,人类开始了在这块白色大陆上的各种探索,包括地质、气象、冰川、矿藏资源等。1958年,12个国家代表在美国签订了《南极条约》,共同约定大家只能出于和平目的来研究和考察南极。1983年6月,中国也加入了《南极条约》。可是,当时中国没有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在南极国际事务中只有发言权,而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

中国科学家们在对南极考察、南极建站的方案和各方面保障进行了论证后,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带着500多吨建站物资远征南极。1985年2月15日,南极长城站建设完成,20日正式开站,站区南北长2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为10米。多次扩建以后,现在长城站已经拥有了25座建筑,建筑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夏季可容纳60名科考队员,冬季可供大约20人进行越冬考察。

正负电子对撞机第一次成功对撞

时间坐标:1988年10月

为了拥有强大的能量探入原子核,科学家们研究出环形对撞这种可以获取巨大能量的方式,让粒子快速运动,在粒子相撞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粒子。对撞机的功能就在于此,它好比显微镜,能帮助科学家们深入微观世界进行研究。

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接二连三拥有了高能加速器,而中国一直希望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加速器,为此先后7次提出方案都没能实现。1981年12月,邓小平同志极力支持建设对撞机,1984年,他还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一同考察了对撞机基地。1988年,北京八宝山建起了中国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并成功实现了正负电子对撞。1990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成立了。作为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也是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是我国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第一次北极科考

时间坐标:1999年7-9月

1999年7月1日,由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多部门共同组建的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出发,驶向寒冷的北极。这是中国第一次北极科考活动,也是“雪龙”号的第一次北极航行。科考队完成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取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而且,通过这次考察,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有一层厚厚的逆温层,它不仅厚而且还具有屏障作用;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些远在北极的“秘密”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泰山二期核电站建成发电

时间坐标:2004年5月

秦山核电站是浙江省海盐县一个分成三期的核电厂建设工程,为什么单单要提秦山二期核电站?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管理和运营的大型商用核电站,它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且采用国际标准来进行设计与建设。它在堆芯设计、安全系统设计等核电站安全性和性能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大幅提升了中国核电设备制造的能力。在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飞船

时间坐标:2003年10月15日

虽然叫它“五号”,它确实也在“神舟”号系列飞船中排行老五,可实际上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艘成功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2003年10月15日9时,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踏上了奔赴太空的旅程。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平安返回。中国就此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是我国航天技术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时间坐标:2006年7月1日

这条“神奇的天路”把青海省的西宁市和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连接了起来,真真让天堑变通途。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战胜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上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要不怎么说它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

青藏铁路全线长达1142千米,铁路沿线,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风光变换多样。同时,因为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还成为了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实现了地面和列车的“污物零排放”,从而保护了沿线景观。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运营理念让青藏铁路熠熠闪光。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时间坐标:2010年5月至7月

上得了天,也能入得了海。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出第一艘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并且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62米,刷新了中国深度,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在不久的2020年~2021年它有望执行环球航次。

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时间坐标:2007年10月24日

块头不大,名气大得很,它可和家喻户晓的古代仙女嫦娥同名呢!“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绕月人造卫星,它是一个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帆板展开跨度可达18米。“嫦娥一号”卫星的总重量大约为2350千克,设计寿命仅仅只有1年。这一年是非常宝贵的工作时间,它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轨道上,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收集月球表面的物质类型分布情况,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中国天眼”建成启用

时间坐标:2016年9月25日

在贵州省南部,山林环绕着一口巨型“大锅”,它就是响当当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从1994年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构想,到2016年9月25日落成,“中国天眼”的建设耗费了22年时间。它是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我国对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它的综合性能是著名的美国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10倍。截至2018年9月12日,“中国天眼”已经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复兴号”来啦

时间坐标:2017年6月26日

2017年6月26日,京沪铁路上跑来了崭新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它们被命名为“复兴号”。这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的,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复兴号”拥有先进的安全保障技术,更智能化的感知系统,车体采用了低阻力流线型、平顺化设计,不仅能耗大大降低,車内噪声也明显下降。“复兴号”让中国高铁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最有激情的新年问候

2019年1月8日,新的一年刚刚拉开序幕,奋战在科技阵地上的工作者们就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了。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合计285项(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予刘永坦院士和钱七虎院士。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环保领域,从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到生态环境修复全链条,从大气、土壤到水,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都有创新成果获奖。硕果累累的奖项向我们展示了永不止步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对撞机载人北极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中国高能物理项目再受瞩目
共享单车花式载人屡见不鲜,太危险了!
恒定电流测试题
什么是对撞机?
北极飞来毛脚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