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诵读艺术的价值体现

2019-07-23 01:23张林英
祖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价值体现

摘要:中国经典诗文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知性美,更沉淀着我国各民族不灭的精魂。它内蕴丰厚、明理启智,它知识丰富、意存高远,通过诵读,使人们受到心灵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增加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诵读艺术   价值体现

一、我国诵读艺术的源流

我国的诵读艺术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诗”和“诵”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古人认为:诗是诵的,能诵的语言才是诗。诗歌作为一种最早的文学形式,始于人类语言开始之际,而自从诗歌出现于人类的那天起,它就是以口头朗诵的形式被表现出来的。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经古代人民口口相传,才得以保全并传承下来[1]。

二、诵读艺术的价值体现

(一)继承中华文化

1.传承经典

经典诗文都是经过时间磨砺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其中渗透着先贤思想的精髓,记载着历史的演变。诵读经典诗文能使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远古,触摸时代的脉搏和律动,与作者感同身受,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的接受他的教诲,吸取他的智慧。《诗经》中最早的作品诞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最晚的也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中的三百余篇诗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诵读《诗经》,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时代变迁,还能走进古人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如: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关雎》,从“辗转反侧”的主人公身上能感受到年轻人受爱情煎熬的真挚情感;诵读“唐初四杰”之一杨炯的边塞诗《从军行》,可以油然升起弃文从军、浴血疆场的豪情壮志[2]……

诵读能让我们走进历史,与古人对话,触摸伟大的心灵,并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知识结构中,运用在生活、工作、学习、处事等各个方面,浸润自己的人生。

2.走向未来

有继承才会有发展和创新。走进新时代,新思想、新观念不断产生,伴随着文化观念的碰撞、对接,常常使人陷入迷惘和困惑。在物资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温历史文化,在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先贤诗文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诵读经典就是一个文化寻根的过程,通过对经典的熏修,不仅能使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先贤的心灵,还可以在古今文化思想的对比中,找到适于我们发扬光大的思想精髓,克服浮躁心、傲慢心,摆脱困惑和焦虑,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增加文化内涵

与阅读不同,诵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是诵读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对文学作品的研读更深入,理解更透彻。当文学作品诉诸声音形象之后,所表現出来的思想比书面文字更直观生动,具有一般阅读所不具备的积淀文化底蕴的优势。

1.用功感悟,消化作品

语言是文学作品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但作家所依赖的语言,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诵读把它转化为形象化的有声语言,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体现出诵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表现,会取得语言文字达不到的艺术效果。这就好比是一首写在纸上的歌曲,需要演唱者在理解词、曲作者原意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进行二度创作,把歌曲中提供的情、景和意境用歌声传递给听众和观众,因此我们称之为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因此,诵读是直接将诵读者内心体验到的情感,通过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生活、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2.用心体验,丰富想象

诵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创作,需要具备丰富的内心视像和感情依据。丰富的想象力能使诵读者体悟作品呈现的情境,与作者感同身受,有助于诵读者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表达给听众,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诵读者只有把作品所描述的意境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用有声语言表现出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不断激发自己的想象,才能达到诵读者的再创作和原创作的浑然一体,感染听众。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所以,对作品深入体悟,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成为诵读艺术合理运用想象的依据,也为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呈现其深刻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审美情趣

好的文章都有语言美音乐美等诸多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优美动听。反复诵读既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增加文化底蕴,还可以增强审美艺术趣味,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1.收获美感,培养情趣

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教授认为“朗诵美学”有四个范畴:民族美、风格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民族美:中国的美学意识强调“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把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强调文艺的教化和社会功能。其次,在艺术表现和再现关系上,中国美学更侧重于表现、抒情、言志,“诗言志”的传统美学意识影响深远,诵读艺术凝聚着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情趣。

风格美:风格很难用语言定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具体地说,就是一个诵读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审美趣味、声音特色以及艺术修养等个性特征在诵读中的具体表现[3]。成熟的诵读者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认真揣摩、反复探索,正确处理文学作品和有声语言的辩证关系,形成自己稳定成熟的艺术特色。

意境美:“意境”是一种情与境合、神与物合、神与形合的时空氛围,诵读者通过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再现情境蕴含的审美意蕴,给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引人入胜的艺术感受。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触景生情,二是情景交融[3]。

韵律美: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而诗歌的诵读,更是体现了那种平仄起伏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能更好地感觉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贴切和入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绝妙演技的诗句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实也是对朗诵技巧中 “节奏、声调、轻重、停连”的最好诠释。好的诵读者,都善于将诵读的艺术价值发挥到极致,使听众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

2.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公民和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诵读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浸润人的心灵,其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诵读能把浅易文字蕴藏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使人体会到“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容。王国维认为“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人格的写照,经过诵读者的艺术加工后更具备感人的艺术魅力,无论是自己还是听别人诵读,都会感染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提升人生境界。同时,诵读还能增加文学修养、获得审美愉悦,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培养高雅的气质风度。

三、结语

诵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从古代诗文的诵、吟、咏,到现代诗文的读与诵,其间,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漫漫历程,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这种发展变迁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诵读千古美文,传承中华文明”,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战略意义,而且更与新时期价值观的建立、社会文明的提升密切相关。“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其蕴含的不是单纯的“诵读艺术”的推广,而是“阅读引领”的作用,是希望全民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真善美的熏陶,由个体的文明儒雅走向全社会的昌明和谐。

参考文献:

[1]郭玉斌.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3.

[2]李秀然.诵读艺术:技巧与训练[M].北京:中國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5.

[3]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220-22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YBB036)。作者简介:张林英,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歌唱语言艺术与思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体现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在舞台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中国梦”语境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基于“中国梦”语境下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