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神迹”现象

2019-07-23 09:42王亚军
艺术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神迹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中留存的壁画艺术中“神迹”现象的归纳描述,梳理分析大量神的形象或符号在尘世显现、诸多圣经神迹场景的显现等“神迹”现象背后存在的历史原因,以及其承前启后的艺术影响。

关键詞:基督教艺术;神迹现象;艺术影响

1 神迹场景

在被承认合法地位之前,基督教艺术已经存在,主要是犹太会堂和罗马地下墓窟里的壁画,留存很少。这些壁画是研究早期基督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在内容上出现大量“神迹”的场景或符号标志。

1.1 大量神的象征形象或符号标志在尘世隐现

早期基督教艺术在地下墓室和民居教堂描绘了许多基督的象征性形象、符号,好牧人形象是其中常见的题材。在罗马地下墓穴中约有120处壁画中的基督都以青年牧羊人的形象出现,有的有胡须,有的没有胡须,肩荷一只羔羊,以象征被拯救了的人的灵魂。在圣普里西拉墓窟中,有一幅壁画《好牧人》,年轻的牧羊人如希腊神话中的牧神亚里斯提尤斯般的俊美神气,肩托一只羔羊直立画面正中上面,向左下边的羔羊伸出温暖的手,动植物在两边对称式分布。杜拉·欧罗普斯犹太教会堂中好牧人、亚当和夏娃这幅壁画,约绘于公元230年,与前面相比,这里的耶稣失去了希腊神的俊美,用笔简单拙朴,高大壮实,轮廓模糊,仍然肩托一只羔羊,直立在画面的左边,右边是一群羊以及不知名的花朵、树叶等标志符号的频繁出现,以示神基督耶稣在尘世和信徒同在。

1.2 诸多新旧圣经“神迹”的显现

在罗马地下墓窟壁画中,一本3世纪的北非祷告集引用的《圣经》故事大部分都能和墓穴壁画相对应,[1]如亚拉伯罕献子,诺亚方舟,先知但以理被投狮坑,约拿被吞在鲸鱼腹中,耶稣约旦河受洗,拉匝禄从坟墓里爬出等。杜拉·欧罗普斯犹太会堂也绘有耶稣医治瘫痪、彼得水上行走、去耶稣坟墓的三个马利亚、大卫和哥利亚、撒玛利亚女人等内容。《三个火窑中的人》是普里西拉墓窟一个完整的壁画,约绘于公元3世纪,画面上烈火中的信奉上帝的三个犹太人高举双臂作祈祷状,从头发到衣服丝毫无损,一只飞来的鸽子提示着主的救助。杜拉欧罗普斯的犹太会堂壁画中有摩西过红海、击磬取水图。《摩西过红海》中摩西的形象两次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后面一个与壁画几乎同高宛如巨人,面向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以色列人;前面一个较矮,面向缩小了的被淹没的人;天主的救赎通过从高处伸出的两只手表现。《摩西击磬取水》保存得较为完整,画面呈对称式构图,正中是七连灯台和磬,12条小河从中间的磬中引水至12个帐篷前的人,画面前方的摩西十分高大。壁画中描绘新约《圣经》的主要有耶稣行神迹的如治病治愈瘫子、止住十二年的血漏、洁净大麻风,让死人复活,水上行走等。治愈瘫子这一神迹场景在罗马地下墓窟和杜拉·欧罗普斯犹太会堂壁画中都有出现。犹太会堂的一幅未完成的壁画,瘫子在同一画面中出现两次,右边的画面是瘫子躺在床上,耶稣站在床前伸出一只手指向瘫子;画面左边瘫子扛着自己的床站起来走路了。这里发生了什么?奇迹,是耶稣造成的奇迹,或者说是信仰基督教产生的奇迹。

1.3 祈祷宴会场景的出现

高举双臂祈祷的人物形象被基督教采用前在罗马艺术中是常见题材,代表亡故之人。罗马地下墓穴中常见形象是一个高举双臂的女性形象,代表虔敬与祈求。圣普里西拉墓窟穹顶有一组壁画,最下面一个是半椭圆形的祈祷图,祈祷图画面的中心是一名女祈祷者,左边是三个信徒,右边是一对母子。女祈祷者头披白色头巾,身穿长袍,高举双手过肩张开,掌心向外,昂首望着上面。上面是三角圆形画框的好牧人。这里的手势表示祈祷,暗示着向上连通与基督的通道,让耶稣基督进入自己内心,自己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升入天堂。罗马马乔尼墓室半圆壁壁画有一幅圣母与耶稣,作于3世纪晚期到4世纪初,画面构图严格对称,圣子和圣母形象相对程式化,圣母向上展开双臂,做祈祷状,圣子坐在她胸前。他们直视前方,表情虔诚肃穆,身后是一对符号Chi-Rho。此外,被大鱼吐出的刹那,约拿也是双手向上作祈祷姿势;前文三个火窑中的人在烈火中高举双手祈祷状。

2 出现原因

早期基督教艺术中以象征手法暗示了当时基督教和基督徒的实际状况。

2.1 基督教处于非法地下状态,是被禁止的

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不被罗马帝国承认,住在罗马的基督教徒遭到驱赶,多任罗马皇帝对基督教进行了程度不等迫害。据学者估计,仅在公元303年到312年数年间,罗马帝国东部就有2500~3000人殉难,同一时期西部则有3000~3500人殉难。

此状态下的罗马基督教徒,为了躲避官方的迫害,采用象征和隐晦的手法,彼此间发展了一套神学符号,用来身份确认,坚定信仰。如好牧人象征基督耶稣,以及拯救守护的意象。羊羔象征基督徒,受主基督的保护。早期基督徒为了躲避罗马帝国迫害使用鱼为暗号,来确认彼此的基督徒身份。如一方先随意画出其中一条弧线,若对方为基督徒,则会完成符号的另一半。米兰敕令发布后,鱼成为基督的代表符号之一。而希腊文的「鱼」字,恰好由“耶稣”“基督”“神的”“天主之子”“救赎者”这5个象征着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词汇字首组成,代表主基督耶稣。这一系列形象和符号的大量出现,是神在尘世的显现,并使信徒认识到和确信不疑。

2.2 陷于生存困境的基督徒需要“神迹”的救赎

基督教传入罗马时,最初的信徒是地位卑下的下层民众,他们的生活充满苦难。除了皇帝的迫害愈演愈烈外,更常见的是罗马公众对基督教徒的愤恨而引发的迫害。由于基督教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奢靡堕落的罗马社会格格不入,引发了罗马社会普遍的厌恶和迫害。更让人绝望的是罗马帝国晚期频繁发生的灾害。自然灾害如痢疾、饥荒、地震、水灾,再加上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以及彗星和日蚀、月蚀等不断地威胁着基督徒的生命安全。

1世纪中期,基督教的救赎说开始崛起,即上帝的国不在此世,在彼岸世界中。耶稣通过受难和复活救赎了人类祖先亚当犯下的“原罪”,成为灵魂获救的“初熟之果”。只要在心中信基督、信上帝,人人都可以像基督一样在天国中获得灵魂的永生。这在绝望的、备受苦难折磨的下层奴隶、贫民、士兵中备受欢迎。面对各种迫害和灾难,基督徒们希望在神的庇护、拯救下发生奇迹。消除自然的寻常运动过程和事件,通过这种外形态的否定,显出神的威力和存在,因此奇迹成为表现对象。神迹就是奇迹。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神迹”场景画面简单,不重过程,只有结果。画面各部分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没有描绘故事的完整情节,只是选取了典型人物、典型情节进行集中紧凑的瞬间表现。而这并不影响教徒们的理解,他们一眼就会看懂画面中的圣经故事和符号的象征意义,坚定信念和信仰。

2.3 耶稣的人性和神性关系问题存在争议

基督教是从犹太教脱胎而来的。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犹太教中普遍存在弥赛亚主义的“末世論”,神将派遣一位受膏者——弥赛亚结束当下腐朽的世界,将建立永恒的天堂。这位弥赛亚将叫死人复活,并审判所有人生前的行为。作恶的将受到惩罚,行义的将获得神的永生赏赐。1、2世纪,最早的基督徒是犹太人,他们认为弥赛亚主义、末世论以及犹太教伦理是理所当然的真理,拿撒勒的耶稣是神应许的弥赛亚。但是存在争议和分歧。伊便尼派不承认耶稣是神,认为他是完全的人,是遵守犹太律法的典范,因而“称义”,可以称为“弥赛亚”。幻影论派主张耶稣不是真正的人,是神的幻影。诺斯替派认为耶稣和基督是两回事。耶稣是木匠亚瑟和玛利亚生的一个普通人,而基督是神。当耶稣在受洗时,基督进入他的身体,在耶稣被捕时,基督退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是耶稣而非基督。正统基督教徒反对这些观点,提出三位一体的教义,强调道成肉身。但是一直到了3世纪,耶稣基督之人性与神性的关系问题仍然存在分歧。

根据旧约圣经,禁止为上帝造像。在这一时期的壁画中,上帝的肖像没有出现,即使旧约圣经中如摩西击磬取水、过红海,约拿被大鱼吃了又复活等诸多神迹的显现,均没有出现上帝的形象。而很多壁画中出现耶稣在场行神迹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耶稣似乎还只是一个有神性的人。如在罗马地下墓穴中多次出现的东方三博士来朝、天使向玛利亚显现、耶稣和撒玛利亚女人,耶稣受洗、医治瘫痪病人、患血漏的女子、复活死人,水上行走等场景,暗示了耶稣是主上帝派来的弥赛亚。

2.4 宗教功能是首要的,艺术形式是次要的

宗教的要旨是信仰,而不是艺术,它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对真理的意识,所以艺术表现的美就成为次要的内容。早期的基督教徒大部分不识字。至公元250年,至少有30000名基督徒生活在罗马。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下层阶级,不识字。为了“让那些不认识字的人通过看墙上的图画来读到他们不可能从书中得到的东西。一幅画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就好比是书本对于识字的人,他们起到相同的作用,因为无知的人能够从图画中看到他们应该做什么;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在图画中阅读”。大量的绘画出现在教堂和地下墓穴中,通过描绘神的象征形象、符号等直观形象,特别是“神迹”场景,对圣经和教义的图解、注释,便于信徒感受识记,记诵某些特定的祷告词,受到鼓舞,在崇拜时陪伴。

3 艺术影响

早期基督教艺术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影响,继承了希腊罗马文化古典传统,尤其是罗马地下墓穴的壁画,以罗马帝国末期的艺术样式为基调,但是也出现了平面性、象征性的中世纪艺术倾向的萌芽。

在罗马地下壁画中,人和动植物形象塑造、敷色技法等主要模仿古典艺术。如牧羊人大部分以希腊神话中牧神亚里斯提尤斯为原型,如图1中的好牧人,肩托羔羊站立,生气勃勃,造型庄重严谨,形象准确写实,植物对称分布在两边,线条流畅简要,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瓶画。此外,早期基督教地下墓室壁画还挪用了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个别情节,如手持葡萄的裸体小天使,弹竖琴的俄耳普斯,采摘花朵的丘比特,生机勃勃的草木禽兽等,沿袭传统,在白色或奶油色的墙壁底子上,用红、绿两色线条勾勒人物、装饰图案,只有大小之分,没有明显的透视关系。

但早期基督教艺术表现的不是此世的现实,不需要表现自然社会的和谐秩序,也不需要展示人体的力度和优美,而是追求神的世界和神的精神。即使是讲述圣经故事,也不追求故事的完整,缺乏具体的细节描写,情节和环境常常被省略,用极省略的手法交代人物、背景,人物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基督徒们就能领会整个故事的寓意和内在精神,所以重要的不是活生生的形象,而是抽象的灵魂。此外,在动物或人物上欠缺自然的圆润与动态的表现,画面极为粗糙简单、抽象古怪而不够自然和谐。

基督教在确定自己的绘画语言时接受了古希腊罗马的形式,但加进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运用物质手段表达精神实质,这也成了拜占庭艺术的基础。最终,早期基督教艺术一步步脱离古典风格,形成具有强烈东方色彩的拜占庭艺术。

参考文献:

[1] 玛格丽特·迈尔斯(美).道成肉身:基督教思想史[M].杨华明,李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76.

作者简介:王亚军(1993—),浙江绍兴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猜你喜欢
神迹
《山海神迹》造一场英雄梦
早春投苗零差评!销量增长100%!恒兴虾苗广西创神迹,备受养殖户追捧
居仙崖
长江师范学院作品赏析(一)
民族志诗歌的跨文明写作——由阿库乌雾的《凯欧蒂神迹》引起的访谈
《凯欧蒂神迹——阿库乌雾旅美诗歌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斯宾诺莎的神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