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锦“四位一体”活态传承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9-07-23 09:53张继荣
艺术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四位一体

摘 要:本研究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基本思路。从调研通道侗族“女织”文化入手,对侗族“女织”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美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侗族“女织”文化保护有效途径与活态传承策略为目标,探索侗族女织“文化核心提炼、文化产品创作、产业链条构建、女性文化建设”四位一体活态传承模式。

关键词:侗锦;“四位一体”;活态传承

侗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侗族的主要居住地区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以及湖北。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的最南端,通道侗族自治县有侗族、苗族、瑶族等为主的14个兄弟民族,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3%。“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分工方式。侗锦织造技艺正是农业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侗族“女织”文化的典型代表。侗锦古称“纶织”,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轻一代到城市务工者多,留在侗乡者少,侗锦传承的群众基础急剧下滑。在中国服饰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工业化的时尚服饰、家居产品的高性价比、易获取等特点,也冲击着传统侗族“女织”文化的地位,人们不愿意花大量时间成本来亲手制作传统侗锦产品。年轻一代受现代审美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也鲜少穿着和使用传统侗服、家居品,传统侗族“女织”文化正在衰落。

1 研究综述

在万方数据平台输入“女织”关键词,相关信息达98956条;输入“活态传承”关键词,相关信息达13021条;输入“侗锦”关键词,相关信息有316条,而输入“侗族女织文化”关键词,相关信息则只有37条。目前国内对于侗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侗锦历史和侗锦图案文化的研究;第二,侗锦织造技艺的研究。前者主要包括对侗锦图案的构图、色彩、含义,以及侗锦文化的物质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分析。后者主要集中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从纺织技艺方面对侗锦进行了研究。例如。2014年湖南大学熊诗意的硕士毕业论文《湖南通道侗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一文,主要通过研究和提炼通道侗锦的艺术元素,以生产的形式实现侗锦的“活态传承”。

关于中国女性文化的研究,涉及文学、电影等较多,涉及“女织”的极少。在明清或近代华北与江南农村研究中也有涉及妇女劳动的内容,然而专门性成果还不多见;零星的海外中国学研究虽然认为妇女劳动是性别分工的产物,然而囿于材料难以深入阐释。例如,2007年西安美术学院王秦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女红文化研究——试论中国女红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通过5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红文化为论据,对女红文化从发生到发展所呈现的艺术样式及文化象征,以及女性文化审美内涵进行剖析,论证了女红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女红文化的艺术形式。

目前,学术界关于侗锦主要从艺术设计学、生产性活态传承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少有立足侗族“女织”文化,从“文化核心挖掘、文创产品创新、文创产业链建立、地方经济建设、女性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角度的系统应用研究,这为本研究的开展留有充足的空间。

2 研究價值

2.1 有利于传承侗族“女织”文化,发展侗乡经济

“织、裁、缝、绣”是侗族“女织”文化包含的传统技艺类别。通过实地考察通道,发现旅游产品匮乏,严重影响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兴县”的目标的实现。鉴于此,侗族“女织”文化产业可以“侗锦”为核心要素,进行定制服装、旅游产品等全方位的侗锦产品开发,打造侗族“女织”文化产业链,通过市场化道路,使当地女性通过侗锦生产、销售获得收入,实现侗族“女织”文化的活态传承。

2.2 有利于倡导女性回归家庭,构建和谐侗乡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中众多的中青年农民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务工,随之产生了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群体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许多孩子会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据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6100万人,留守儿童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通过研究,促进女性留在侗乡工作、生活,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构建和谐侗乡、和谐社会献策献力。

2.3 有利于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

设计作为特有的创造性活动,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但作为独立学科,尚不足百年历史,而纳入科学范畴进行理论研究,更是只有30余年时间。中国传统的社会在漫长的手工业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国各民族先民们的超凡智慧和审美经验,它与民众生活有着直接且复杂的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有促进作用。对于侗族“女织”的材料演进、技术传承、图案构成、民俗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中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

2.4 有利于推进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

女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曾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侗族“女织”文化正是农耕时代男女分工协作的体现,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工作等不同领域的文化内容,也展现了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文化的社会地位。从性别角色的研究角度入手,选择兼具生产性与再生产性的侗族“女织”文化——侗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农耕时代女性文化特征,立足当代,探究女性文化发展方向。

3 研究内容

主要由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构成,分别是侗族“女织”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调研;侗族“女织”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以及美学特征研究;侗族女织“文化核心提炼、文化产品创作、产业链条构建、女性文化建设”四位一体模式研究。

研究重点为围绕侗族女织“文化核心提炼、文化产品创作、产业链条构建、女性文化建设”4个方面,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分析总结侗族“女织”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与活态传承策略。

研究难点为侗族“女织”文创产业链构建以及女性文化建设。如何针对通道文创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匮乏、女织能手不够、女性外出务工等问题,通过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机构建设、产业联盟、传承人队伍建设以及创客教育等手段,实现“人才培养→产品创新→经济繁荣→文化建设→和谐侗乡”的良性循环。

4 研究观点

4.1 立足于市场需求,走自主发展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历史性,又具现实性。通道“女织”文化的代表“侗锦”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这种非遗文化本身就具有生产性和再生产性,其最佳的状态是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对接,在“被需求、被消费”中获得活态传承。

4.2 构建产业联盟,走协同发展之路

由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产业联盟、合作发展成为文创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通道侗族“女织”文化可走区域经济集团化道路,通过侗族“女织”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延伸文创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侗族“女织”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县域经济。

4.3 聚集社会问题,走科学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青年外出务工,造成的农村村落消失、留守儿童以及老年人养老等社会问题,基于侗族“女织”文化产业的复苏,为有效解决当今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走科学发展之路、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策略。

从侗族“女织”文化入手,将传统文化研究、文创产品开发、产业链条构建、女性文化建设四者结合起来,通过调研,研究侗族“女织”文化四位一体模式,为其他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模式。

从“文化核心挖掘、文创产品创新、文创产业链建立、地方经济发展、女性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角度进行的侗族“女织”文化活态传承研究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文创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张继荣(1975—),男,湖北石首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四位一体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