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最大鼎-礼器“镬鼎”

2019-07-25 08:49胡春良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赵简子晋阳晋国

胡春良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夏县 044402)

鼎作为煮牲、盛牲器,是古代贵族在祭祀祖宗或宴饮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的重要器皿,周代的鼎可分为镬鼎、升鼎和羞鼎。镬鼎依形制大小,依次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在众多典籍中均有镬鼎的记述。《仪礼·少牢馈食礼》:“雍人陈鼎五,三鼎在羊镬之西,二鼎在豕镬之西。”清·胡培褮《仪礼正义》注:“鼎五:即五鼎,指羊鼎、豕鼎、鱼鼎、腊鼎、肤鼎。”《仪礼·士冠礼》:“载合升。”郑玄注:“煮于镬曰亨,在鼎曰升。”意思是说,牲煮于镬,叫作烹;由镬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载;合牲之左右体,叫作合。“载合升”,谓用整牲。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升鼎亦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而升鼎乃是实牲体的祭器,一般的鼎即通常生活实用的飤鼎。据马承源《中国青铜器》记载:“传世或出土的诸多青铜鼎中,仅有一嘉鼎自名为镬,是为特例。”这个特例就是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镬鼎(见图1),又称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山西博物院藏),是春秋时期最大的鼎。

图1 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拍摄于山西博物院)

1 赵卿墓介绍

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的高级贵族墓葬。大墓为坚穴土圹木椁墓,开口长11 m、9.2 m、深14 m;木椁长8 m、宽6.2 m,四周积石积灰290 m3.1987年发掘的太原赵卿墓,出土青铜器大约1 402件,大致可分为礼器(鼎、鬲、畓、豆、蕝、壶、鸟尊、鉴、袦、匜、舟、盘、格、勺、钩、扒等)、乐器(如编镈)、兵器(如:戈、戟、钺、矛、剑、镞、袞、杆、箍等)、车马器(如:軎、铎、铃、辕首饰、衡木饰、马衔、当卢、带扣、泡饰等)、生产工具(如:斧、锛、环首刀、环首锥、削、锯、凿、针等)、生活用品(如:灶、钵、釜、铲、器盖、镜等)六大类。代表着公元前5世纪晋国的青铜冶铸技术,这是中国冶金技术史宝贵的资料。

2 墓主人赵卿简介

研究表明,金胜村春秋大墓的墓主人是赵卿,即赵简子,为晋国六卿之一,当为战国时期赵国之祖。

赵简子(又称赵鞅,或志父)以卿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颁布晋之法典。同时,赵简子为了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晋阳地处晋中盆地北端,靠山面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赵简子派遣谋臣董安于治理晋阳。据《战国策·赵策一》载:“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庸之,其高至丈余……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晋阳城初具规模。公元前497年秋,赵简子因“邯郸午事件”被政敌范氏、中行氏攻伐,遂退保晋阳,藉此渡过难关。董安于之后尹铎再治晋阳,既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又减少税收,富民强兵,晋阳成为一座军政合一、易守难攻的坚固城市。

稍后,赵简子多次主持盟誓活动,联盟魏、韩、知,孤立了范、中行二卿。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铁(河南濮阳)之战爆发,赵简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虽因伤“伏殁呕血”,仍“鼓音不衰”(《左传·哀公二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范、中行二氏从此衰落下去。之后三年内,赵简子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再攻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伐卫国,围中牟。最后,赵简子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从此,赵简子的领地从晋阳扩大到邯郸、柏人等地,范、中行二氏的采邑全部被知、赵、魏、韩四家所吞并。赵简子也取得晋国执政卿的地位,故司马迁言“赵(简之)为晋卿,实专晋权”。

这样,晋国六卿只剩下了赵、韩、魏、知四卿,开始了四卿霸权的时代。晋阳一直是赵卿氏族与晋国诸卿角逐、与列国诸侯争雄的根据地。公元前453年因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分晋,揭开了战国的序幕。此后,晋阳仍是赵国北部的军事重镇,直至宋初毁灭为止。晋阳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镬鼎介绍

3.1 形制特征

赵卿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镬鼎,高93 cm,口径102 cm,耳间距129 cm,重达220 kg.附耳,敞口,唇平折,束颈,深腹,兽蹄足,腹部蟠螭纹,以三角回纹、鱼鳞纹和瓦纹作填纹,一对环形耳钮,出土时镬鼎底部与足部带有烟炱,可以证明确为煮牲器、盛牲器,为目前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鼎。依镬鼎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豕镬,此鼎应为“牛镬”,足以容纳下一头整牛的春秋镬鼎。

3.2 功能特征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镬与鼎的关系,《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是说,亨人掌管供给鼎、镬,掌握烹煮时用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商周时代的青铜鼎,多数不是直接的烹煮器。镬,是用来直接炖煮肉及鱼腊的器皿,镬炖煮熟后,取出来而放进鼎里。说明镬是直接的亨煮器,而鼎不是直接的烹煮器。无独有偶,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镬鼎,通高93.8 cm、口径81.2 cm、两耳宽109.6 cm,重121.74 kg.此鼎出土时腹腔内盛有半个牛体,腹底残留有烟熏火烧的痕迹。此镬鼎是迄今所见楚国大夫级贵族墓中最大的一件。

赵卿墓出土镬鼎和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铜镬鼎,可佐证《仪礼·少牢馈食礼》所说:诸侯之卿大夫在祭其祖祢于庙时,用五鼎之正礼。以牛、羊、豕凡三牲,杀于大牢。食猪肉用豕镬烹煮,食羊肉用羊镬烹煮,食牛肉用牛镬烹煮,如果食鱼腊之物就用鱼腊镬烹煮,各自蒸煮。当食物煮熟以后,从镬里取出来而放进鼎里食用。倘若鼎里的食物凉下来,需要加温时,便在鼎下加些炭火,以保证鼎里的食物始终是温热的。这是尊卑等级观念在祭礼上的体现。

3.3 铸造工艺

据有关研究资料介绍,赵卿墓出土的青铜礼器、兵器、生活用具的含铜质量分数普遍在68%~78%之间,含锡量大多在10%~17%之间,成分比较稳定。而铅的质量分数普遍较高,除个别锈蚀严重外,均在7%~28%之间。锡和铅加入铜中,改善了铜的铸造性能。合金配方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六齐”的规定相近。

赵卿墓出土的镬鼎,为青铜铸造,即铜锡铅三元合金。形制如此巨大的铜镬鼎,花纹精美,而且缺陷极少,充分说明当时的铸造工艺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4 结论

镬鼎作为青铜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祭祀祖宗或宴饮等重大礼仪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冶金铸造史重要的文明成果。山西出土的镬鼎充分证明了春秋时期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种技术的进步为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奠定了技术基础。

猜你喜欢
赵简子晋阳晋国
晋阳胜景
一狐之腋
“蝶”变晋阳里振翅而来
赵简子放生
非遗“三展”走进晋阳里
师旷劝学
古晋阳之歌
翳桑之报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失职”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