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县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7-25 02:31朱菊隐
中国林业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技变量

朱菊隐,李 嘉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以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而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技术采用行为不仅对各生产要素的需求和配置产生一定作用,还显著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农户采纳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推广效果。因此研究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能为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合理利用和推广提供依据,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外对于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农户采纳技术与否作为二元变量,即“采纳”或“不采纳”;二是在上述基础上增加“部分采纳”变量,将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1];国内学者主要采用前者,普遍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围绕农户采纳意愿、社会服务、技术需求、信息获取、环境影响[2]等因素展开研究,另有研究认为农户分化和经营规模也会对技术采纳产生影响。此外国外学者还从网络利用、农户社会网络、风险考虑、制度[3]等角度,研究农户技术采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解释农户采纳新技术的不完全性。但已有研究主要是单独对农户某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尚未对各种技术采纳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因此本研究将环境友好型技术作为一个总体,对农户的采纳行为进行研究;另外除了从社会经济因素考察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本研究将引入新技术认知特征因素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影响。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以安徽省和县为案例从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微观个体农户入手,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提出引导农户采纳行为的新思路,为推进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提供决策依据。

1 模型建立与检验

1.1 模型的构建

相较于logistics回归模型,probit模型不需要严格遵守“样本独立和不相关”的假定。本文采用Probit模型估计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问题,即“采用”和“不采用”新技术的二元决策问题。假设有多个解释变量,则可按矩阵形式定义模型为:

其中Y是观测值为1或0的列向量,X为解释变量观测值矩阵,β为回归系数,μ为误差项。这时,Probit模型表示为: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农户是否存在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概率(是=1,否=0);Φ(·)标准累计正态分布函数,Φ(z)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小于z的概率;x1,x2,x3,…,xn为解释变量,即待估计的n个影响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因素;β0为常数项,β1,β2,…,βn为回归系数。

1.2 变量设置说明

农户是否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是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即1=“采用”;0=“不采用”。所谓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并不是单一的一项技术,而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弱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的一系列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称。考虑到地方政策因素和地域自然禀赋因素的差异性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不能简单的将各个环境友好型技术进行横向比较。因此本研究选取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有施用农药化肥经验且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分散农户为调查对象,只要农户采纳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即认为其有环保型农业生产行为,从而考察影响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此外,结合调研组对安徽和县农户的调查,将环境友好型技术分为有机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根据调研数据和前人相关理论,笔者认为以下因素可能影响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是本研究的解释变量,各类因素包含的自变量的具体定义、分类和赋值说明等见表1。

1.2.1 农户个人特征

对农户所在地、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三个个体特征进行研究。由于调研地点选取的三个乡镇存在区位差异,因而可能会对农户技术采纳存在一定影响;从年龄来看,农户年纪越大,老农观念越根深蒂固,但也有研究表明年龄的影响并不显著[3];从性别看,从事农事活动的主力是男性,因此男性可能会更为主动地改变生产技术的使用[4];从文化程度来看,多数文献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能认识到技术革新带来的长期效益,从而更愿意接受和采纳这些技术。

1.2.2 农户家庭特征

农户家庭特征主要选取了家庭种植面积和农业收入比重两个变量。首先,家庭种植面积大小影响农业生产是否存在规模效应。其次当纯农业收入较高时,农户才会愿意持续经营并进行改善,同时较高的家庭农业收入也为使用新技术提供了资金保障。

1.2.3 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认知特征

主要考虑了以下认知因素:农户接受培训情况、农技信息获取情况、农户间交流频繁程度和施用农药化肥观念。首先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可以降低农户的学习成本;其次研究表明,有效农业信息的获取匮乏导致农户往往盲目跟种了市场已饱和的作物种类,而出现卖难的困境;第三,农户每月涉及与新技术有关的话题次数或阅读相关文章篇数越多,越倾向于采用新技术[5];第四,技术采纳模型指出,采纳一项技术,决策者的观念和态度比主观规范有更强的影响力[6]。

表1 解释变量的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数据和回归结果

2.1 数据来源

安徽省和县农委及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主要目标,多年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截至2017年底,和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8.5万hm2,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水稻、小麦、蔬菜等。当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41.4%,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49.4%,农药利用率达38%。因此选择这样一个农业生产同质性较强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地区差异带来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影响当地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决策的内在因素。

为了深入了解影响和县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在安徽省和县随机选取三个农业大镇(乌江镇、历阳镇、西埠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5~10个村落作为调查抽样地区。调查对象选取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有施用农药化肥经验且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分散农户,并进行一对一访谈答卷。本次共调查161户农户,收回有效问卷159份。

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2.2.1 农户个人特征

在全部样本中,乌江镇的户主最多,占总体的40.25%,历阳镇户主最少,仅占27.67%;从性别上看,农户中男性比女性比例高出53.46%;从年龄上看,50岁及以上的户数占总体的69.2%;从受教育程度上,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仅29.6%,可见和县存在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低教育水平。

2.2.2 农户家庭特征

从家庭种植面积上看,0.667 hm2以上约占60%,样本家庭中农业生产收入占比均值约为69.00%,说明农业生产呈现初步规模化,农业仍是主要收入来源。

2.2.3 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认知特征

从接受培训情况来看,有约52%的农户接受过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培训,但标准差为0.57较高,说明农户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农户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来看,认为获取信息非常困难的农户仅有8.18%,而认为获取信息较为容易的农户最多,占28.93%。感到获取信息非常容易的农户占25.79%,较为困难的农户占21.38%,认为获取难易程度一般的占15.72%,从施肥观念来看,支持“多施多收”观念的农户占总体的51.57%,说明大多数农户都坚持传统的施肥观念;从农户间交流频繁程度来看,仅有6.3%的农户平时没有交流,而交流程度频繁程度一般及以上的农户约占70%。可见当地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较为频繁,可能为新技术的推广和采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4 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情况

在159户调查样本中,使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农户有70户,占44.02%。其中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户仅为22.0%,使用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的农户占10.1%,而使用有机肥的农户较多,约占47.8%。

2.3 回归结果

本研究运用stata14.0统计软件对农户调查数据进行Probit回归分析。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模型的联合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00,说明该模型的自变量具有显著解释作用。经多重共线性检验,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为1.29,表明模型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而对二元probit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对数似然比(Loglikehood=-77.47)和伪判决系数(Pseudo R2=0.29),说明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模型估计结果

2.3.1 农药化肥施用观念对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有显著影响

农药化肥施用观念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为负,并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示传统的农药化肥施用观念与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决策成负相关关系。由于技术学习的路径依赖性,农户越倾向于“多施多产”的传统施肥观念,学习新技术的成本就越高,越不愿意新技术[1]。

2.3.2 接受培训情况对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有显著影响

接受技术培训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为正,并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技术培训与农户对新技术的选择成正相关关系,即参加过相关技术培训的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比未参加过得农户高。这一方面表明农户获得农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说明农户选择参与培训这一决策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这可能是信息技术获取成本的降低,也可能是新技术实践后带来的产量或质量的提高。

2.3.3 农业信息获得难易程度对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有显著影响

农业信息获得难易程度因素的回归系数为正,并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示农业信息获取越容易,农户越倾向于采纳新技术。调研中发现,由农技部门提供的技术信息仍是当地许多农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换言之,农户获取各种农技信息的途径越广、越容易,那么就可以在不同来源的各种农业信息之间进行甄别和选择,尽可能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也更容易在采用新技术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利。这将大大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信心,促进农户采纳。

3 结论和对策建议

3.1 结论

在当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探讨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安徽省和县的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农药化肥施用观念、农技信息获得繁易程度和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这三个变量对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户的农药化肥施用观念变量对农户采纳负向影响,其他两个变量对农户技术采纳有正向影响。

3.2 对策建议

3.2.1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制改革,实现技术保障

首先要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为农技的普及应用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的直接部门。因此要选拔和培育一批新的农技专业人员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农技人员考核常态化和专业化,杜绝“在编不在岗”、“吃粮不做事”的现象;其次,应加强农技人员与农户的联系,开展切实有效的帮扶活动。考虑到农户的个人及社会经济特征,针对农户需求简化或改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增强农户采纳;第三,鼓励开展农技推广方面的科学研究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对已通过实践检验、成熟可靠的技术形式予以公开和提供技术指导。

3.2.2 加强农业信息推广力度,提高农户环境友好型生产意识

环境友好型技术是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通过宣传有利于农户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该技术。首先应加强农技信息的基础传播设施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实用性高的农技信息获取渠道,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扶贫等来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其次可构建农户面向农资供销商和相关部门的需求反馈平台,使得农户获得匹配度更高更加多元化的的服务。

3.2.3 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提高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为农业技术跃迁创造条件。一是激励政策的多元化。对于农业大户,应鼓励其进行宣传带动,通过辐射效应增加农户的积极性;对于中小农户,应提高技术供给的多样性,增强小户散户的技术选择,从而提升农户技术使用的内在需求;二是建立技术创新和产量创新的激励和补贴机制,通过财政和信用支持增强农户农业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技术的采纳;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通过支出固定的保险费来转移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可能的风险损失,以保证农户使用新技术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农技变量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环保新型缓蚀剂发展状况与展望
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