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中移民群体的疏离感分析

2019-07-25 04:41李雅婷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

李雅婷

摘要: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塑造了一对移民英国的日本母女,移民后却仍饱受过去痛苦经历的困扰。悦子的女儿景子更是因无法摆脱过去生活的阴霾,也无法适应新的生活而走向自杀。本文将分析这种移民群体所产生的疏离感的原因。

关键词:疏离感;移民群体;文化适应

疏离感(alienation)在哲学上一般翻译成异化,而心理学上的“疏离”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疏离感是一个包含主觀成分和客观成分的复杂概念,主观成分包括社会分离感(Social estrangement)和个性丧失(depersonalization)。[1]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便体现了悦子和她的女儿景子在遭受战争的创伤移民英国后所体会到的文化疏离感。

移民群体的疏离感体现在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下。妮基与景子虽然同样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妮基是悦子移民英国后与第二任丈夫生下的孩子,她生长在英国这片自由自在的土壤上,无法理解景子及她所遭受的心理创伤。正如她所说:“姐妹之间应该是很亲近的,不是吗?你可能不太喜欢她们,可你还是和她们很亲近。但是我和她根本不是这样,我甚至都不记得她长什么样了。”石黑笔下的这对姐妹鲜明地体现了无法相互理解,始终无法融合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除了东西方文化本身难以融合的性质,后殖民主义文化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陌生和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得东方移民群体对西方社会的漠视产生无法驱散的疏离感。“英国人有一个奇特的想法,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天生爱自杀,好像无需多解释,因为这就是他们报道的全部内容:她是个日本人,她在自己的房间里上吊自杀。”英国人将日本人定义为爱自杀的民族,更像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标签,无需琢磨的符号,这是因为西方已习惯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并将东方文化行为归结为无法解释的怪诞行径。

人们一般使用“同化”(assimilation)和“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来描述移民群体在与新的民族群体接触时产生的反应及结果。雷德菲尔德等人将文化适应定义为: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持续而直接的接触后,他们的文化模式也随之而发生变化。[2]文中的女主人公悦子是带有东方背景的移民个体,她在完成文化适应的同时却保留了大量的旧有的精神元素,这与她移民前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她曾生活在战后的日本长崎,当时的长崎还是个笼罩在原子弹爆炸后的阴霾中的城市,人们在现实和心灵的废墟中进行着艰难的重建工作。尽管表面上度过了战争的劫难,但精神上的千疮百孔已使很多人不堪重负。文中的藤原太太积极重建,但更多的人却是像佐知子和悦子一样,选择逃避。佐知子生活在对战争的恐惧和不安中,不顾女儿的愿望一心想着离开。而悦子则是自欺欺人,将一切深埋心里。女儿自杀后悦子一直无法接受,甚至幻化出佐知子来分担自己内心的愧疚和自责,而将记忆中的自己塑造成那个善良温顺,相夫教子的日本传统女性形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适应同时也应包含移民群体的精神和情感的融合,反之,则会产生疏离感。

万里子是童年时期的景子,她遭受了原子弹袭击造成的一系列创伤。战争直接带来的伤害和战争过后异化的人群,压抑的氛围都为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套上过分沉重的枷锁,她急需成人的关注和呵护,但佐知子却对她的诉求视而不见,甚至将她内心真实的情感吐露视为儿童荒诞的闹剧。这一切未被消化的情感阴霾在万里子即现实中的景子移民英国后被放大了,最终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文中所投射的万里子就是战争移民群体的一分子,她带着独特的东方背景和战争创伤来到英国,那片未经战火的土地上的闲适与安逸并没有消除她内心深深印烙的孤寂感,反而笼罩了一层疏离感。加拿大学者大卫指出“移民首先应当在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方面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其次从心理方面实现身份认同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适应”。景子自身并没有在思维习惯上适应英国,她总是低调内敛,将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这符合日本传统女性那种温顺矜持的性格,却与自由开放,强调个人意志的西方社会格格不入。

文化疏离感是移民群体在新的文化面前可能会遇到情感痛苦,理解它会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移民群体所面临的情感危机。

参考文献:

[1]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21(3).

[2]R Redfield, R Linton, MJ, “Herskovits, 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38,No.1,1936.

[3]石黑一雄.远山淡影[M].张晓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
基于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示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从工具的磨损看麻山苗族对文化所属环境的适应
创建高校自身特色 重视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