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揭开最核心区域面纱

2019-07-26 08:51
河北画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区智能建设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河北省会同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方面,多次组织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雄安新区规划评议专家组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和评审评议,广泛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意见,编制完成了《启动区控详规》与《起步区控规》,现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建议。

千年大计 未来之城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览

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一项历史性工程。

启动区作为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承担着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高端创新要素集聚、高质量发展引领、新区雏形展现的重任,肩负着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新区开发建设上探索新路的重要使命。编制好《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高标准开发建设启动区、创造“雄安质量”、示范带动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予以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发展定位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

雄安新区先行发展示范区

国家创新资源重要集聚区

国家金融开放合作区

建设目标

到2022年

生态系统和交通路网骨架基本成型,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重要功能节点建设有序推进,科技创新项目、高端高新产业项目加快落地投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见成效,城区雏形初步显现。

到2035年

全面建成创新智能、绿色生态、幸福宜居、韧性安全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雄安新区先行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资源重要集聚区和国际金融开放合作区,支撑起步区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城区。

发展规模

规划范围3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6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原则上按照新区规划建设区1万人/平方公里控制。

地上总建设规模控制在2860万平方米。

通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有效吸引北京人口转移,集聚优秀人才,逐步形成与创新智能等新区功能定位相适应、满足高端高新产业发展需求的人口结构。

空间结构

顺应自然、随形就势,依托淀泊、绿廊、水系,构建“秀林、绿谷、淀湾”为骨架的生态空间结构。

延续起步区“北、中、南”功能分区结构,通过南北向中央绿谷串联,集中布局城市核心功能,以城市绿环串联六个社区,形成“一带一环六社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带”

即中部核心功能带。

“一环”

即城市绿环,融合城市水系和慢行系统,串联各复合型社区中心,形成环形城市公共生活体闲带。

“六社区”

即六个综合型城市社区。

蓝绿空间

构建纵横相连的启动区水系,分级调控水位水量,全过程保障水系水质,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城市水质主要指标不低于地表水IV类标准。

城市设计

塑造启动区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传承中华营城理念,坚持平原建城原则,以蓝绿空间为骨架,以模数化格网为基础,构建秩序规整、平直方正、窄路密网的街区格局。建立城淀相望、疏朗大气的高度分区,划定结构均衡、疏密有度的强度分区,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

以明快的天空和烟波浩渺的白洋淀为背景,形成和而不同、清新明亮的城市总体色调,塑造中西合璧、以中为主、传承创新、绿色低碳的建筑典范。构筑联通南阳遗址与大溵古淀的特色文化路径,串联各级文化设施,通过多种方式保留有价值的特色民居、古树和特色建构筑物,激发文化活力,留传乡愁记忆。

高端高新产业

集中打造金融岛、总部区、创新坊等产业功能片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先行承接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高新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项目,承接和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企业,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为新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产业

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

现代金融业

软件信息服务、数字创意产业

其他高端现代服务业

科技创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基础研究以及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行承接北京高质量创新资源,布局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方面先行先试,为起步区创新发展提供示范。

智能城市

坚持智能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启动区先行布置智能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通信设施,构建城市传感网络和统一接入、统筹利用的数据融合共享体系,增强关键智能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安全防护能力,形成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相互映射、虚实融合的数字镜像城市,实现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协同并进发展。

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无障碍环境设计,建设全龄友好的城市环境,践行公共空间复合利用,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多样开放、智能共享。

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出行比例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80%

整体路网密度12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区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红线15-45米道路横断面慢行和景观空间整体控制在50%左右

各类公交专用道总长约100公里公交站点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100%

规划轨道交通廊道约25公里远景预留廊道约15公里

规划骨干绿道总长约110公里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

居民生活用水量≤100升/(人·日)公共建筑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100%

污水收集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后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满足城市杂用和景观环境等用水需求

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重要设施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9%

清洁能源供热比例达到100%

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5%、原生垃圾零填埋

中小降雨100%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

综合管廊建设规模约85公里

城市安全

智能运营

加快建设广域覆盖的窄带物联网( NB-IoT)和增强移动物联网(eMTC),积极采用先进物联网技术,预铺预留低功耗局域无线物联网,形成空间全域覆盖的物联网感知网络体系,支持各类智能传感设施的泛在接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万物互联感知。

针对智能城市安全需要,加强物联网终端、通讯信息网络和基础架构安全防护,有效应对智能感知体系的安全风险。

按照抗震基本烈度VIII度设防,生命线系统等关键设施按基本烈度VIII度半设防,避难建筑等城市要害系统按基本烈度IX度设防。

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米,人均面积室内不低于2平方米、室外不低于3平方米。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坚持市场化、开放式,立足高新高端,为打造“雄安质量”、建设未来之城奠定基础。

(据“雄安发布”微信公众号,图片均为示意图)

千年大计 未来之城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概览

摄影 /李 勇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起步区作为雄安新区的主城区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重点示范区,肩负着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时代重任,承担着创造“雄安质量”、培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的历史使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河北省会同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方面,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依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统筹衔接各类专项规划,集思广益、多方论证,编制完成了《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现予以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发展定位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区

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城区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重点区

建设目标

到2020年

起步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部分能源、水利和内部市政、交通设施开工建设;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部分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运营,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

到2022年

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对外交通骨干路网、防洪骨干工程和部分基础性能源、水利、市政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区雏形初步显现,科技创新项目、高端高新产业加快落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初见成效。

到2035年

起步区基本建成绿色低碳、节约高效、开放创新、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城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完备,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高端高新产业引领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现代化全面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

起步区全面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城区,各项发展指标率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雄安新区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发展规模

着眼城市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为重点,科学确定起步区城市规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预留一定弹性,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高效、战略预留的城市发展格局。

规划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约100平方公里

城市地上建设规模1亿平方米左右

空间格局

传承中华营城理念,借鉴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经验,创新未来城市发展模式,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平原建城,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充分利用北高南低的现状地形,随形就势,精巧布局,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

功能格局

突出绿色、智能、创新,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形成“五片、三带、多中心”的城市功能结构,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城区。

“五片”

即五个组团片区,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均衡,布局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创新高效的产业发展功能,打造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便捷高效的宜居宜业环境;

“三带”

即城市的北部、中部、南部功能发展带,结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硫解,融合布局科技创新、高端高新产业、绿色生态功能,引导特色产业适度集聚;

“多中心”

即各类重要城市功能节点,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由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企业总部、公共服务等构成特色鲜明、布局均衡、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多中心体系,承担着提供优质服务、展示新区形象、支撑新区发展、开放创新引领、促进区域协调的功能。

城市风貌

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借鉴现代国际城市规划建设成功经验,构建城市整体风貌骨架,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实施城市风貌管控,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

蓝绿空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统筹生态功能修复和城市景观建设,整合各类生态资源要素,强化用地管控,构建以生态绿环、绿心、绿廊、绿网为支撑的绿色空间架构,形成功能多元、布局合理的生态空间系统。

300米进公园

1公里进林带

3公里进森林

城市干路林荫化率100%

立足起步区生态本底,构建宜人便民公园体系,实现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城市干路林荫化率100%。

突出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强化节约优先、科学开源、循环利用,保障高品质供水,完善防洪排涝安全体系,保护水生态环境,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安全绿色的城市水系统。

创新型城市

积极承接北京疏解的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等,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承担实施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制定鼓励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培植创新文化,构建主体多元、需求导向、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的起步区科技创新体系,为打造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高端高新产业

坚持以未来产业生态构建未来产业体系,以打造创新能力一流、结构优势突出、产业生态领先、商务模式新颖、辐射能力强劲的高端高新产业集群为目标,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

新材料产业

高端现代服务业

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入高质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设优质共享均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能共享、宜居宜业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城区。

合理构建城市生活圈。分级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中心、邻里中心、街坊中心,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打造生活便利、开放共享、邻里和谐、多元共治、富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城市社区和生活圈。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按照城市、组团、社区三个层级布局公共文化设施,高标准建设大型博物馆、图书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美术馆、音乐厅、大剧院等,建设街道、社区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构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租售并举和多元化住房供给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统筹生产与生活空间,鼓励街区功能复合,落实职住平衡,实现居住与就业、服务混合均衡布局。

绿色交通

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及各类交通设施,充分利用智能交通技术,构建起步区以公共交通为骨干、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出行模式;鼓励绿色出行,制定绿色交通政策,打造起步区便捷、安全、绿色、智能、高效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

建设数字化道路交通支撑设施。配合交通枢纽、轨道、城市道路施工建设,预先布设用于人车环境感知、边缘计算等设施,支持车路协同。

绿色交通出行比例90%

路网密度10-15公里/平方公里

绿色出行

建设高质量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和自行车环境,保障“公交+自行车+步行”的绿色出行模式。

绿道网络

建设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构成起步区步行和自行车系统骨架,为市民健身休闲和举办赛事活动创造条件。

基础设施

按照绿色、智能、创新要求,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采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能源、通信、环卫、综合管廊和智能基础设施系统,减少邻避效应,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筑牢绿色低碳城市基础。

规划形成“三横六纵”的干线综合管廊系统,干线综合管廊建设规模约为90公里。

构建电力、天然气、地热等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系统,清洁能源供热比例达到100%。

供电可靠率可达到99.999%,重要设施供电可靠率可达到99.9999%。

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不大于100升/(人·日),公共建筑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100%。

污水收集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0%,水资源再生中心出水满足地表水准四类标准。

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

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实现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原生垃圾零填埋。

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积极利用地下浅层、次浅层空间,有条件利用次深层空间,战略预留深层空间,构建地下市政、地下交通、地下公共服务和综合防灾等地下空间系统。

智能城市

感知体系

与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面向未来统筹集约部署,满足多部门、跨行业数据应用需求的共用和专用传感设施,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智能管理和运行维护。

智能中枢

推动建立新区全数字化标识管理机制和标准,实现城市空间要素的全数字化标识记录,支撑城市全域智能感知体系建设,实现生活服务便捷化和公共服务普惠化。

安全环境

加强智能终端、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基础架构的安全保障,有效应对全域感知体系的安全风险。

智能应用

构建精准共治的智能治理体系,打造一体化智能政务体系,提供优质共享的智能公共服务。

城市安全

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按照抗震基本烈度VIII度设防,生命线系统等关键设施按基本烈度VIII度半设防,避难建筑等城市要害系统按基本烈度IX度设防。

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米,人均面积室内不低于2平方米、室外不低于3平方米。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坚持市场化、开放式,立足高新高端,为打造“雄安质量”、建设未来之城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新区智能建设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雄安新区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