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15年,我为之迷恋

2019-07-26 06:15
环球时报 2019-07-26
关键词:责任感恐惧创造力

德国《WUV杂志》7月25日文章,原题:把中国作为挑战,而不是视为威胁德国企业有许多可供学习的东西,如强大品牌、创造力和责任感。这就是为何我们在中国的机会并不差的原因。人们对中国的经济实力报以尊重、钦佩或嫉妒,甚至是恐惧。因为中国想达到世界之巅——不仅在经济和技术领域,还有政治和文化方面。但恐惧不是个好导向。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存在两种常见思维模式:一是通过比较德中关键数据,认定德国已是失败者。二是对中国充满恐惧,认为这个国家迟早会不再需要西方品牌。确实,中国人为自己的文化和国家感到自豪。不过,全球性品牌在北京、上海就像在巴黎、柏林一样吸引人。只要保持独特,提供附加价值且运行良好,就会受到中国人尊重。中国消费者拥有敏锐的“雷达”。

尽管中国已投入大量资源和巨额资金打造本土品牌,但可能还需要再过10到20年才能达到欧洲水平。中国希望每天都能变得更好,也希望外国合作伙伴亦有雄心壮志。外国品牌在华不仅应提供出色品牌体验,还要具有沟通的敏感性。实现这一目标的企业都会继续在中国把生意做好。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中国的交通技术:从上海到北京乘高铁只需四个半小时。在美国,纽约和芝加哥之间类似的距离,坐火车需要19个小时。在传统零售业,中国发展速度也相当快……在中国,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但不需要畏惧。更好的做法是,应自信地突出自己在中国被珍视的美德:责任感、团队合作、创造力等。

在中国做了15年业务后,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个国家,始终好奇地关注其发展,为它迷恋。我相信欧中在许多方面可相互学习。我希望在德国有一种不同的更好的中国感受。推动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好奇而非恐惧。我们应把中国当挑战,而非威胁。若我们学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就不会害怕。▲

(作者马丁·斯纳克是德国Avantgarde集团的CEO,青木译)

猜你喜欢
责任感恐惧创造力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责任感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