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2019-07-26 01:03唐卓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团学时代政治

唐卓

摘 要:贯彻十九大精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应重点把握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最为密切的三个基础性抓手。一是推进思政课“三进”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二是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感染力,以中国梦引领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三是强化团学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夯实宣传党的主张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堡垒。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团学组织活动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3.018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3-008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收篇部分高度强调青年工作的重大意义,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出了新时代的号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因此,如何将作为青年主力军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政治立场、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落实的基本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关于党的意识形态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等基本思想,立足于治国理政新的历史起点,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題作出了深刻的阐释,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2]要将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与大学生成长关系最为紧密的三个基础性抓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团学组织活动。这三个方面不仅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任务,也回答了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体该如何做的问题。

一、推进思政课“三进”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这实际上为理论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去改变现实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即彻底的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物质力量→改变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的理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说服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群众),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输送人才和培养合格接班人(改变世界)。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4]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三进”要求,即应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个基本环节着手,贯彻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理论武装要求。

第一,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首先,要加强学术研究从而为理论武装提供深厚的学理基础。没有扎实、透彻的理论研究作为前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17年12月,十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成立,设置单位包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借着这一东风,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应充分汲取学界成果,并主动投入到党的理论研究创新工作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学者型教师。其次,要加快统编教材修订步伐,以充实教材内容、革新教材体系、修正教材表述方式等,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重要任务。列宁曾指出,先进思想并不能从无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而必须诉诸于工人阶级政党有组织的“灌输”。在中国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当中,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而修订完善的统编教材,就是实现“灌输”目的的主要“水源”。与此同时,一线教学工作者要在深入理解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及时更新教案内容,确保将党的理论创新内容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广大学子。

第二,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进课堂。社会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在教育中不仅具有传承知识文化的工具性意义,而且具有培养敬畏观念的仪式性意义。我国新时代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要向“45分钟”要效率,帮助大学生及时向党中央“看齐”、向“北京时间”“对表”。在进入渠道方面,以“一门为主,多门渗透”(“一门”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门”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的学科结构开展。在进入内容方面,不仅要直接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而且要针对高校科研层次需要和大学生认知水平,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学术内涵。按照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以我为主”而“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5],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文明意义的理解。与此同时,保持“三尺讲台无杂音”,“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6]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上要做大学生三观的塑造者,要做抵御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进攻的防火墙。

第三,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进头脑。一是改革教学模式,以消除课上课下的隔膜,实现教学内容在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全覆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应随技术进步和交往形式的发展而发展,在扬弃传统私塾模式和工业批量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走向信息化的新阶段。例如,清华大学从2012年起开始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改革。以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形式融通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其经验做法已经在诸多高校推广开来。二是开展实践性活动,以增强大学生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哲学家、教育学家康德说得好: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成效,一定要引导大学生用心思考和用眼观察相结合,特别是用切身感悟来证明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切实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和践行,帮助大学生将教材所读、课堂所学转化为思维方式和生活体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增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以中国梦引领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

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认为符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本身的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社会现实存在必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7]而作为我国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中展现出的凝聚人心的宣传作用和春风化雨的熏陶作用。新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中国梦引领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为主线,高校党委总负责、院系党委抓落实,从校园文化总体设计、学科文化特色彰显和网络文化规范引导三个基本层面着手开展。

在校园文化总体设计层面,要突出新时代的主旋律、积极传播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的正能量。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8]具体来说,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积极推进以德治校、依法治校,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积极向上的规范引导和公平正义的外部环境。在器物文化建设上,充分利用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生活服务区、体育场馆、横幅标语、宣传栏、电子屏幕等设施的宣传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和激发高校工作者与广大学子矢志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崇高情怀。在行为文化建设上,注重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教育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夯实教学科研能力,广大学子要积极投入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地发挥正能量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

在高校的具体工作落实中,为了防止理论宣传与实际工作两层皮的现象,要杜绝照本宣科的本本主义工作态度,不能仅仅就形式上通过查笔记、收心得体会、考勤、听课等方式作为落实策略,更要注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精神引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地将中国梦内涵融入到学科建设、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实践,注意要深入人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应脱离具体的教研岗位、专业学习任务,而应把落脚点放在促进教职员工更好完成本职工作、广大学子更好完成专业学习之上。目前,一些高校院系勇于突破陈疾痼弊,在凸显学科特色、将文化建设普遍要求落实到具体岗位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網络文化规范引导层面,要充分发挥网络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网络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素材,防范网络潜在西化意识形态侵入大学生思想的现实威胁。首先,在充分发挥网络正面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9]。以北京大学为例,其由书记、校长牵头成立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自2015年起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网络文化节”,并将大学生网络创新成果计入人才评价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素材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主要依托360指数和百度指数等大数据平台。这些大数据平台,可以为学界研究提供新时代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的相关数据,为进一步分析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原因提供依据。再次,在防范西化意识形态侵入威胁方面,要警惕严峻而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无时无刻不在,建设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空间任务十分艰巨。要坚决抵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变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政府、高校、家庭、互联网企业和社会应当形成强大的合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共同筑起驳斥敌对分子错误观点、坚决回击意识形态渗透阴谋的网络长城,守护好新时代大学生崇高的精神家园。

三、强化团学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夯实宣传党的主张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堡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侧重从科学说服角度、校园文化建设侧重从情感熏陶角度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共青团、学生会等基层组织由于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紧密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0]这一重要论述,为强化新时代高校团学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夯实宣传党的主张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堡垒,提供了基本遵循。

首先,高校团学组织要以日常活动开展作为基本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效益。一是发挥好凝聚群众功能,使新时代的团学组织成为提高大学生素养、规范大学生行为、疏解大学生困惑、解决大学生难题的基础性堡垒。二是在涉外工作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树立人类文明视野,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国际交流。在人文领域不断地加强沟通和交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广泛地学习并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客观、现实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充分了解中国的实际,了解中华文化开放、友好、宽厚、融合的内在本质,展现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不断地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新时代的大学生正是肩负起这一文化使命的生力军,而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的正确引导,则是发挥这一生力军功能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思想堡垒功能,“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11],帮助大学生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借人员、文化交流之机而实施的意识形态渗透。

其次,高校团学组织要以党员、干部接续培养作为发展动力,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才队伍。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12],“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13]高校共青团、学生会一向是新党员和年轻干部的成长摇篮,是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未来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培养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培养的指示精神,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例如,南京大学2013年起开办的团学骨干培训班,采取小班教学,以团组织建设讲堂、校媒讲堂、实践课堂等形式开展培训,收到了积极的育人效果。在新时代的团学骨干、预备党员和年轻干部培养过程中,还应与高校运行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以新鲜血液作为动力和枢纽,化解因条块分割所造成的大学生作风松散问题。例如,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任意缺课、课堂纪律混乱等现象,这与多个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明存在直接关系。因此,要立足长远,探索团学组织、教务部门等机构生长干部的统一培训和业务交流机制,为有效破解“多龙治水”的机构设置弊端、克服“管理范围重叠”与“教育责任真空”并存的现象提供人力资源条件。

再次,高校团学组织要以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升学)指导作为前沿地带,释放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效能。高校是青年学子从象牙塔走向广阔社会舞台的最后驿站,青年学子在高校学习阶段所养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牢固,最终要靠职业实践进行检验;而就业(升学)指导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则是团学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水平的试金石。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14]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团学组织尤其担负着培养、挖掘和输送人才的重任。高校团学组织面对大学生就业这一重大课题,一定要有切实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中,要通过心理辅导和引导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要按照大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不同行业的就业形势分析和讲座,要从政策和法规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宣讲,从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地就业观,以乐观、积极、客观、理性的心态去面对择业和创业的现实。要把团学活动开展作为历练大学生从业素质的重要平台,规范各种校园竞赛成绩、文体活动成果、学生工作履历的评定标准。善于利用校企联合、实习见习等途径,帮助毕业大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团学组织开展毕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整个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15]

参考文献

[1][4][6][7][8][9][10][11][12][13][14][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41,42,40-41,42,42,65,15,66,64,70,65.

[2] 王永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95-9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1).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团学时代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关于高职院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浅析如何加强高校团学组织的凝聚力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