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广西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影响研究

2019-07-26 10:32黄肖玲罗翠亮黄惠玲罗曲依黄月圆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高等教育

黄肖玲 罗翠亮 黄惠玲 罗曲依 黄月圆

摘要:深入了解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及意义,分析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广西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對贫困生完成学业发挥积极影响的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准扶贫;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22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高等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领域。高校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扶贫育人,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成功。本文通过开展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广西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影响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育人功效,全面服务高校贫困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实行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行之路,精准识别贫困大学生,是国家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前提;精确帮扶贫困大学生,是国家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关键;精确管理贫困大学生,是国家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保障。

二、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

1.教育精准扶贫是提高扶贫工作实效的前提,在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2.教育精准扶贫是“斩断穷根”的利器。精准扶贫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受到教育,为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夯实根基。“教育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最重要途径。教育不仅仅让人们拥有一份工作,更让人们工作稳定……”。教育精准帮扶,可以帮助贫困学生改变个人的命运,进而改变整个家庭的贫困情况。

3.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保证高等教育精准扶贫顺利实施,促进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着重于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向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三、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广西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影响

为了更全面、真实地了解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广西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影响,本课题组以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百色学院等10所广西区内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大学生资助工作调查问卷”,主要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涉及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学业的促进作用、对贫困生学习态度的改变、贫困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等22个问题。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030份,回收率85.8%,问卷有效。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并通过实地走访、观察、深度访谈,分析得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完成学业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如下:

1.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完成学业的积极影响。(1)经济上:减轻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当被问及“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你身边是否还存在着因家庭过于贫困而辍学的学生?”时,选择“没有”占48.2%,选择“有,人数不多”占39.55%。可见,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的实现。在贫困生的学费来源调查显示,26.24%是家庭提供,40.43%是向银行贷款,25.36%是靠奖助学金,6.12%是亲戚朋友资助。可见,国家通过完善奖、助、贷、勤、补等资助体系,有力保障了高校贫困生的学费来源。贫困生获得的资助是否能解决上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3.05%认为完全可以,47.33%认为可部分缓解。综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结果,受助的贫困生基本上解决了上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实行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生活压力。(2)学习上:进一步提高了贫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87.27%的贫困生认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对学习有很大或一定的促进作用。当被问及“你身边获得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中,学习成绩是否有改变?”时,63.95%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有提高。领到资助金后,超过80%的学生主要用于作为学费或基本生活费、买学习用品等。绝大多数贫困生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所以更加刻苦学习。(3)心理上:帮助贫困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贫困生比较容易出现自卑、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教育精准扶贫实施后,有53.7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51.6%的学生认为免除了贫困学生后顾之忧,46.94%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贫困生的信心。这些,都说明了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4)社会适应上:进一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公平。81.8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常关心或比较关心;超过92%的学生对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表示满意,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将近80%的学生认为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达到了预期效果。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进一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公平,有利于提升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

2.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完成学业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具体如下:(1)品德行为方面: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贫困学生错误地把精力花在争、抢、骗国家扶贫资金上,而不是专注于学业。少部分学生助学资金使用不当,仍有9.23%的学生将所获资助金用于请客吃饭等生活娱乐。部分受资助的学生回报社会的意愿和行动不是很强烈,被问及“是否主动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有何感想?”时,22.45%的学生选择“参加过,很辛苦,以后不想在基层工作”,1.46%的学生选择“没参加过,也表示不想参加。”少部分贫困生“他们自己则不愿意节俭生活,更不愿意勤工俭学,怕同学知道自己家庭困难而丢了面子。”(2)学习态度方面:仍有一些贫困生,没有自觉地将生活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成绩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贫困生学业的完成。部分贫困生整天无所事事,或沉溺于游戏,或醉心于谈情说爱,甚至出现了贫困生因为成绩差或学习意志薄弱导致的辍学、休学、退学等学业中断的严重情况。这与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初衷是完全相背离的,要引起高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3)心理体验方面: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给绝大部分贫困生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也有部分贫困学生出现了自卑、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即使接受了资助,也自觉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部分贫困生饱受担心生活保障和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双重焦虑,他们比其他学生心理负担更重,没办法把心思完完全全放在学业上;同时,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贫困生背负的家庭期望较大,这些压力使得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四、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完成学业发挥积极影响的机制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完成学业发挥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主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完成学业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完成学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经济帮扶上:(1)增加勤工俭学岗位,缓解经济压力。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长,因此在校园内多设立勤工俭学岗位能够让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获得一份收入,从而缓解其经济压力。同时也能提升贫困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比如说办公室助理、图书馆管理员、校容校貌维护员等工作岗位。(2)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拓宽资助途径。高校应积极与校外企业联系,充分利用校友、合作单位、教学基地等校外资源,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兼职工作机会,比如文案编辑、数据统计、语言翻译等,帮助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3)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当前,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增强贫困生创新创业意识,帮助贫困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贫困生积极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条件、机会等。

2.行为引导上:(1)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种渠道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有扶老、助残、环保等,志愿活动提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贫困生充分感受到爱与被爱、感恩与奉献的真谛,从而进一步树立贫困生学好本领、回报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2)健全评定体系,规范学生行为。高校应该健全资助评定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标准对贫困生的约束、规范、激励功能。可以将贫困生上课出勤率、活动参与度、志愿服务时数等方面的指标列入评定范围。要特别注重对贫困生获资助后各种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以及时纠正其各种偏差行为,帮助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3)发挥朋辈作用,强化个性辅导。高校要积极发挥朋辈的作用,通过优秀贫困生的典型示范、分享交流、积极引导、陪伴帮扶,使贫困生“学有标兵,行有榜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斗志。特别是当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有困惑或者问题时,能得到朋辈及时、个性化的辅导。组织校内积极向上、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大学生,设立资助共进小组,将需要帮扶的贫困生设为目标对象,小组内成员对目标对象进行一对一辅导。

3.心理辅导上:(1)重视心理问题,塑造阳光心理。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课程、心理咨询、团辅活动等,积极创新,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定期调查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访谈活动,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减少乃至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塑造贫困生的阳光心理。(2)发挥贫困生特长,实现健康全面成长。高校辅导员平时应多关注贫困学生,及时发现贫困学生身上的特长,尽力发掘他们的潜力。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鼓励其参加能发挥特长的活动,如参加社团、担任学生干部、参与教师课题、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等,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发展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特长的充分发挥和良性发展,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增强信心、完善自我。(3)打造和谐心理文化,善意对待贫困学生。高校要通过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合理调配资源,充分保障师资等,打造和谐心理文化,营造“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贫困、对待贫困。高校应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生的基本利益,围绕、关照、服务好贫困生。在班级、宿舍、团支部、社团里应积极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友爱的集体氛围,努力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差异感,享受同一片蓝天下的美好和幸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践、贫困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实践,充分证明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对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资助传递着党的温暖、国家的力量和社会的友爱,它不仅使贫困生在物质上受惠,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激勵贫困生成长成才成功。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扶贫攻坚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高校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长效机制,为把贫困生培养成为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鲁民.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宣讲家网,2015-11-2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学与学习-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3-2014)[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44.

[3]张琳,夏磊.道德激励影响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46-49.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高等教育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