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定位及结构设置

2019-07-26 10:33程艳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高职

程艳艳

摘要: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其理论依据不仅要充分考虑教育自身的应然要求,还要考虑职业教育的实然要求。高职课程体系中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构设置要从新的视角出发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工作知识为主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课程;课程体系;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266-02

课程是联结学校各要素的纽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1]。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于实践的具体化体现,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载体,是教育者和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桥梁。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由规模化的发展向内涵式的发展转变,培养出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能否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否通过专业的学习获得核心竞争能力。学生如何获得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自身的应然要求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个体发展的需求、个体本身需求的完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使职业教育成为“技能培训班”。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论到哪个工作岗位上,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否则其他都无从谈起。

(二)职业教育的实然需求

职业教育的终级目标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的人才如果不能满足企业对用人的基本需求,那么职业教育将毫无意义。实现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训练,突出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训练。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定位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实施,是为了培养符合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严重不匹配,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而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与适应学生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就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结构、质量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重构与系统设计,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德技并修”指的是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职业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工学结合”指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工作与学习充分结合。因此高职课程体系中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要从新的视角出发,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途径实施。

三、高职课程结构的设置

(一)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

普通文化知识是个体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普通文化课程在个体生涯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部分课程,将给个体生涯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2]作为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文化课程显然是不行的。重视普通素质的养成,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对现代工作特点的反映,也是国际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学校强调普通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但学生普遍对普通文化课程没有兴趣,上课积极性不高。削减普通文化课程课时比例是近年来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完全取消许多人无法接受,在实践中也不可行。

在当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更多的停留在教授学生學习文化课程的功能上,然而,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的功能不仅于此。一方面,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个体未来从事某一职业以及有效就业做准备,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准备。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知识化的发展速度已经容不得人们迟疑,高职教育的普通文化课程中纳入这类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职业能力有充分发展的需要。如果片面地追求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忽视普通文化课程的涉猎,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只是一个工作的机器,从培养“全人”的目标出发,普通文化课程不可或缺。

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不可或缺,但是可以缩小比例,只开必修课,选修的课程鼓励学生自愿学习,不强求。同时,教授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学生个人生涯发展的前提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主动性,避免造成“为进课堂而进课堂”的现象。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需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对接岗位的用人需求,每一门课程的开设原因、时间、课时安排,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安排的排序、与普通文化课程的关系等因素根据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来设置。总体思路是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工作知识为主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途径实施。

1.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工学结合,简言之就是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工作和学习充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利用工作资源完成一项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系列活动,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和范围由工作任务的性质决定。人的活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工作过程不只是企业生产流程的简单复制粘贴,而且交夹着很多非常复杂的工作知识。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基础,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2.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颠覆了传统意义的知识传授,光凭教师在课堂上理论性给学生讲解工作原理,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是分开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不能融入真实的工作情境。实际上,工作过程知识的内容不仅包括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如理论基础),也有来自实践操作环节的隐性方面的知识(如实操经验、实操技巧及实操问题)。

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拿一门课来说,教师可以是整个课程的总工程师,按照某一种工作过程知识来设置各个不同的主题,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设置专题,组成工程小分组,以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解决问题—创新升华的思路完成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教师只负责答疑解惑,画龙点睛,协助课程专题的完成。在整个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关于工作原理、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会合作、探索与创新的基本素养,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到基本技能。

3.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实施途径。如果说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依据,以课程专题的形式形成系统化学习,那么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整个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是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在整体工作过程的基础上,从確定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方案、实施工作方案到结果反馈,每一个环节的核心都设置一门核心课程,保证学生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之后,能够基本解决专业问题。通过整个课程体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从而更快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3-15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4-36.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高职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