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19-07-29 05:52田险峰宋伯涛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分段课程体系康复

田险峰,陈 伟,宋伯涛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省级特色专业,近年来为康复治疗事业输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周边地市以及省内形成了显著的品牌效应,牵头制订了山东省五年制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及三年制中职康复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自2016年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济宁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试点专本衔接培养工作以来,探索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实时、及时、深入开展了专业调研,成立了多院校、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入解读国家地方职业教育文件精神,实现了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1]。

1 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1.1 对口要求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服务什么人的一致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也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关联性。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是专本贯通分段培养的政策要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专本衔接的实践基础。在专本贯通培养试点工作之初,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职业资格我们做了充分的人才需求及专业调研。本科康复治疗学、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是同样的患者。尽管康复治疗学专业所授学位为理学学位,但岗位主要集中于相应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岗位,对应的资格证书为康复治疗师[2]。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3]与本科康复治疗学毕业生从事岗位及取得的资格证书基本一致,只是在初次就业医院等级、职业发展中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我校对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本科康复治疗学)在就业岗位面向、职业方向等方面做了详细调研(见图 1、图 2)。

图1 不同学历就业岗位面向

图2 不同学历职业方向

1.2 贯通要求课程开展的连续性

课程开展的连续性是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的高职专科、本科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交集,甚至可以说专科是本科的浓缩版[2,4]。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开展之前,高职学生学历提升需通过省专升本统考,这就导致升本之后的课程设置困难,多数课程甚至有“狗尾续貂”的尴尬。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试点,打通了课程建设的立交桥,关联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较好的连续性,避免了课程重复开设等诸多问题。但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提出了新的课程要求和难题。

1.3 分段要求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课程设置的层次性是专本对口贯通培养的现实所决定的,也是专本不同层次就业岗位面向所决定的。通过试点工作,高职院校在高考招生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的优质生源,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是学生在3年的学习完成之后,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层次性,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应有自己的完整性和特色。特别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保持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可以避免试点院校的学生沦为二流的本科生。

2 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我校与济宁医学院精确把握专本贯通分段培养工作的内涵,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坚持“学生发展导向,职业岗位导向,技能学术兼顾,升学就业兼顾”两导向、两兼顾原则,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职业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不仅是传授学生今后生存所需技能,更要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5]。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也需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在设计高职与本科对口分段贯通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课应秉承德技并重的思想,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基于博雅教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思考。专本贯通分段培养不仅是给学生一个职业,还要培养学生发展其事业。

2.2 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为导向

我校对63所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实习及就业岗位的调研,保证就业岗位需求、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职业资格需求、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内容的准确性,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性[6]。高职、本科毕业生就业、发展既有交集,也有层次、岗位等方面的差异。阶段课程对于职业岗位有着鲜明的指向性,但又对充分就业及发展考量存在差异性,其中高职阶段课程集中对应了康复治疗技术相应岗位,本科阶段课程更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及提升需求。我校康复治疗技术(学)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学生课程结构及职业岗位分解见图3。

图3 康复治疗技术(学)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结构及职业岗位分解

2.3 技能学术兼顾,升学就业兼顾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不是为了培养二流本科生,也不是培养升学的专科学生,职业发展应体现出“杂交优势”。课程体系设计时,高职阶段凸显技能为核心的就业、岗位能力培养,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高职特点;而诸如传统康复方法、康复工程、神经康复学、内外科疾病康复学等专业技能课,医学伦理学、统计学、信息检索、流行病学等专业选修课,则被安排在本科院校开展,使技能进一步提升,学术、管理等能力得到拓展。整个课程体系充分统筹了升学、就业需求,技能与学术全面发展。学生学习采取“2.5+0.5+1.5+0.5”模式,即两年六个月时间高职学习及六个月实习,加上一年六个月本科学校学习及六个月实习。

3 课程体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1 转段工作考核干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目前,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学生的专本转段,必须经过山东省的专升本考试。转段考试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是对高职学校教学、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推动。但是这样一个考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开展、学生的全面提升。传统的高职教育突出学生就业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升学并不作为传统高职教学的任务。然而这样的考核导致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到专升本考试的相应科目上,并且个别院校针对升学有意调整课程实施,这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2 课程体系拼接明显,衔接困难

专本贯通的课程建设,依据本科、高职院校课程开设展开调研,依据人才成长需求,对于高职段、本科段课程做了“加减法”,满足了高职培养段学生就业需求,在本科段实现了知识能力的深化、拓展;整个人才培养工作在兄弟院校间协作开展,培养工作在时间、空间上做了分工,在课程实施上做了分工。然而这种分工,就像产品组装的流水线,每个工位完成自己的零部件组装,这样来看高职阶段“生产”的就不是完整的“产品”。其他行业因为行业分工、岗位分工等原因,在流水线上的工作尚可开展,而医学类专业则可能造成工作的失误,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更应制订好相应阶段的课程标准,各阶段实现相应的目标,实现课程体系的衔接。

3.3 面子因素多,内涵建设少,协同育人难实施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在同类院校招生工作竞争的驱动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合作培养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在管理、形式上开始了实践工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吸引力、区域影响力。然而合作培养不仅仅是面子上好看,不仅仅是学生的各自培养和转交,培养过程中应实现协同育人,没有专业教师、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合作,没有高职院校自我内涵的建设,合作培养同传统的升本就没有实质区别。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也是院校自我提升的重大机遇。高职院校根植地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充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如何在国家教育改革中,在学历衔接、职业培训中找准定位,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本科院校的便利,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提升学生培养层次和质量,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院校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国家和人民的愿望,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猜你喜欢
分段课程体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分段计算时间
分段函数“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