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对预防心内科心电监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7-29 09:28徐爱娟刘华英
关键词:心电监护气压血栓

诸 雯,陈 璐*,徐爱娟,刘华英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南京 211300)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越来越高,在深静脉血栓的比例超过90%[1],其主要并发症为肺栓塞,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生命危险。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必须尽早进行系统治疗,否则可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同时给患者带来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的增加。因静脉血栓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2],治疗方法不同,尚无有效的方法可以预防,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气压治疗对预防心内科心电监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行心电监护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9~79岁),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2~78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

以气压治疗;观察干预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①采取间断平卧和半卧位,定期抬高患者下肢,并每天两次定期按摩下肢肌肉,每次20分钟。②清淡饮食,采取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根据患者病情控制饮食量,鼓励自主饮水,避免输液加重心脏负担。③尽量选择在上肢静脉输液,定期更换输液部位。④定时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等情况,如出现下肢疼痛肿胀要及时行超声或者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密切观察下肢皮肤颜色及稳定。如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尽早治疗。干预组给予气压治疗,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清洁患者双下肢,让患者平卧位,固定压力腿套置于下肢,闭合拉链。设置腿套压力设定50 mmHg,接通电源,按照踝、小腿、大腿下部、大腿上部的顺序依次充气。每天进行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20分钟。

1.3 观察指标

使用多普勒彩色影像超声检验两组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做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气压治疗干预组能显著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n,%)

3 讨 论

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可给患者带来的很多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可显著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有综合护理干预[2],活动按摩下肢肌肉,多饮水,抬高下肢,被动运动下肢,低分子肝素使用等方法。而有很多报道显示气压治疗能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改善下肢肿胀和小腿周径[1],其研究选取卧床心电监护患者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干预组给予气压治疗。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52,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大于治疗前,干预组增加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2.806,P<0.05)。干预组、对照组下肢周径都比治疗前缩小,干预组缩小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P<0.05)。在本文的研究中就提示气压治疗护理干预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这与张敬伟在间歇气压治疗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一文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可使用压治疗降低心内科心电监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气压血栓
一种新型多通道可扩展气压控制器设计
心电监护仪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看不见的气压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