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长得对不起读者

2019-07-29 06:15杨斌
百家讲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颧骨相貌郁达夫

杨斌

1933年春,郁达夫和王映霞移居杭州。一次,郁达夫应邀在浙江省图书馆演讲,他还没到,台下已挤满听众。郁达夫走上讲台,看了看听众,说: “今天诸位恐怕大多是来‘瞻仰我的‘丰采的,可你们见了我这副‘尊容,失望了吧。”随即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

郁达夫对自己的“丰采”相当不满。1924年1月,他在给郭沫若和成仿吾的信中说:“我偶尔把头抬起,向桌上一面蛋形镜子一照,只见镜子里映出一张瘦黄奇丑的脸,和倒覆在额上的许多三寸余长乱蓬蓬的黑发来。”他惊讶得把镜子摔碎了。

几乎没人不为郁达夫的“尊容”与想象中的反差而吃惊、失望甚至伤心。1926年10月,郁达夫途经汕头,和朋友一起登岸拜访留日同学,旁边一个年轻人看到他“身穿长衫,瘦白脸,好像一个商人。初次见面,显得拘谨”,不由叹道:“想象中,一位作者一定十分浪漫、率真、无半点俗气。现在接触实人,初得印象,好像名实不符。”

郁达夫文采风流,但的确貌不出众。他身材瘦弱,脸颊小,眼睛小,鼻子大,颧骨突出,招风耳,相貌介乎中人或在中人之下。以外貌而言,他和风流才子的形象似乎不沾边,也和他早期清新的文字不符。

形貌平凡是郁达夫长期以来自卑的一个原因,所以,风姿绰约的王映霞嫁给他确实是典型的男才女貌。而郁达夫基于相貌的不自信乃至焦虑和狐疑,在后来从杭州流亡到湖南的途中直接爆发出来。

郁达夫如何描绘自己的相貌呢?

郁达夫早期许多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他的影子,而且主人公的外貌往往就是他本人的投射,从中可以管窥郁达夫的“尊容”,并体会他的自卑和敏感。

比如《银灰色的死》中的主人公在雪夜冻死了,日本警厅发布的公告记载:死者约二十四五岁,身长五尺五寸,貌瘦,色枯黄,颧骨颇高,发长数寸,乱披额上。清瘦、高颧骨、身材五尺五寸,正是郁达夫的写照;而面色枯黄则因他自小受肺病、黄疸病等病痛的折磨。难怪郁达夫小说中的许多主人公都是面色苍白,“瘦骨棱棱”,“没有血色”。

小说《胃病》中的主人公形象则取材于住院的郁达夫,“洗面的时候,向镜台一照,我觉得我的血肉都消失尽了。眼窝上又加了一层黑圈,两边的颧骨愈加高了起来,颧骨的底下,新生了两个黑孔出来”,他不由自叹:“瘦极了!瘦极了!”

那么,王映霞眼中的郁达夫呢?她对郁达夫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他前额开阔,配上一副细小眼睛,颧骨以下,显得格外瘦削。”郁达夫则对王映霞一见钟情,但他在溢彩流光的王映霞面前更加自卑。在和王映霞认识一两个月后,他在信中彻底坦白了这种矛盾,甚至想结束这段感情,“我自己的丰采不扬—这是我平生最大的恨事—不能引起你内部的燃烧。”

郁达夫和王映霞确定关系后,在上海过了一段幸福的家庭生活,常常出入成雙。人们常在街头看到一位服装华丽、风姿绰约的少妇,身边跟着蓝布长衫、弱不禁风的男子。朋友们笑话他:是哪个公馆的太太带着听差上街来了。

猜你喜欢
颧骨相貌郁达夫
美人在骨? 好看的颧部长什么样
贵人
你的美貌从何而来 柯云路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
相面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美的相貌从何而来
颧骨L形截骨扩展术矫正颧骨过小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