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探析

2019-07-30 10:10王雪燕张强谢昌醒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7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路径探究思想政治教育

王雪燕 张强 谢昌醒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着力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力,需要运用协同理论,全面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各层面,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

关键词:协同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048-02

一、协同理论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1.协同理论科学内涵。协同理论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在1971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是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协同理论是以现代最新的研究成果——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突变论的基础上,借鉴了大量结构耗散理论的有益部分,采用现代的统计学和动力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处理方案,揭示了各种系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的转化规律。协同理论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协作和协调,强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协同进化及综合方法的应用,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各个子系统的协同运行,主张在协作中整合资源、优化系统、促进发展。在协同理论中,协同不仅指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和联合,还包含了广义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2.协同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协同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现代的理论成果认为:“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的;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各个集体的运动形式使不同的结构得以实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协同理论揭示出的结构形成的原理与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界,也为我们研究人的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原则与方法。正是由于协同理论的普适性,把协同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模式。

协同理论具有开放性。任何系统保持孤立或者封闭的状态都会导致其内部有序状态的崩溃或者分离,协同理论强调系统内部之间、系统与外部其他系统的交流、融合与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求重视系统的开放性,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都需要开放的环境和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同样需要开放的思想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从社会环境中学习社会中的知识和掌握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也需要从开放的社会中获得信息与知识。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主体与客体的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只有两者相互开放,进行信息、物质的交换才能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良性运行。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乃是全体教师及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职责。当前要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将协同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思政教育的协同机制,对思政教育有序、持久、高效地发展大有助益。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内部来说,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分离,还未建立完善的协调工作机制。宣传部、党工、团委等与思想政治教师、一线的班主任、辅导员各自为政,缺乏思政教育工作信息的共享,多头行动,缺少沟通联络的渠道和联动机制。各部门对学生德育考核缺乏客观全面的工作机制,往往以课程的成绩作为学生德育的考核标准,并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考核、评价标准。

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外部来说,家庭、高校、社会、企业与各个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存在障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每个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高校之间的经验、方法交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方式,社会的风气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企业实践的结合都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各部分之间缺少合作和相互联动的平台,因而无法形成思政教育的有效合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尚未搭建。从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育人平台来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平台没有充分发挥其理论教育的效果,部门高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教师的选择,开设课时不足,或者不开设与思政课程相关的课程,理论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教育不够,无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平台来说,部分高校缺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导致不少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部分高校与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缺乏合作的协议和平台,导致不少学生无法找到优质的实习岗位,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管理比较松散,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敷衍地应对实习要求,不少实习证明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学校教授的理论与现实的社会实践相脱节,无法协同发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平台急需搭建。只有在大思政体系背景下开展协同教育,才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1.创建高校思政协同发展机制。大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高校应该立足本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挖掘本校的优势资源,以本校实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资源。另一方面,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他校,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总之,高校在协同发展校内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建立同其他高校的协同发展机制,以此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经验的分享,从而整体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高校思政协同育人、评价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学校就必须针对性地建立比较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该机制的建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不仅需要高校中的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统一筹划、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机构以及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统一结合,在协同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协同能力和育人能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仅仅通过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要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评价机制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中了解到学生反馈的问题,从这些反馈的问题中明晰学生的思想状态,并以此为突破口改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3.建立高校思政协同发展团队。为了实现高校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组建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思政教育团队,这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在实施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实施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层次具有多样化,因此培养的方式与效果也大不相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可能参差不齐。协同发展团队的构建可以弥补各主体各自为政的情况,能够细致、全面地分析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状况。团队之中还可以相互协同,针对不同的教育客体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组建思政协同发展团队,要挑选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知名度的教师或者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能力突出、业务出众的骨干,这样才更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只有组建优秀的团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协同各方因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曾长秋,银红玉.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2]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路径探究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