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

2019-07-30 10:10黄茜向钇樾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媒体对策

黄茜 向钇樾

摘要:高校作为思政教育一线阵地,在党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工作不仅局限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也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课程思政形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分析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借助对新媒体和课程思政的了解和经验,找到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对策,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课程思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052-03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网络诞生以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不断经历巨变。今天,网络传播媒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十分普及,其中,高校学生群体已成为新媒体场域中最重要的影响对象。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然而,新媒体场域中信息传递高效、便捷、开放、交互的同时,也加速了淫秽、暴力等垃圾信息的滋生和传播,其危害将直接作用于接收垃圾信息的高校学生。这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者、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恪守“教书育人”庄严责任面临的新挑战。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当前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媒体和课程思政建设的了解和自身经验,找到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对策,提升在信息爆炸时代“授业解惑”的质量,减小各种垃圾信息对学生的危害。

二、新媒体与课程思政概述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传单、宣传手册等媒体而言,更依赖互联网、通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结构为载体的新媒体已逐步脱离某种具象形式,成为传播信息的场域,不再局限于微课、慕课、在线课程或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特定形式,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的形成,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要求。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教学科目中的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融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学科教学环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进,是构建“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既是一场团队协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动员一切教育人员、贯彻整个教育过程,才能够获得持续教育效果的系统性教育任务”。这要求高校教师摒弃思政教学单兵作战旧习,改变“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政教育似乎自成一体,存在‘孤岛现象,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

因此,在新媒体场域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两者特点,顺应两者固有規律,应用相应方法手段,找到当下新情景的工作对策。

三、当前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深度广度不足。新媒体正在广泛侵入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然而,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还未对新媒体传播理念和随之带来的全新传播方式引起足够重视,更谈不上如何运用新媒体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维护对教育舆论的控制权。然而,多数教师(包括专兼任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等等)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知识面相对单一,知识结构并不完整,在新媒体场域的浪潮中,很难适应,无法高效地将新兴知识技术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更难将德育教育与课程教育在新媒体场域中有效融汇;还有部分教师对于新媒体的运用,仅停留在利用投影、视频等手段刻板的电子化教育信息,其实质仍难脱离传统板书、照本宣科等陈旧的教授理念,严重忽略了新媒体场域中学生求知的探索性和能动性。

其次,高校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较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成为高校学生获取新兴事物信息的首选方式。然而,他们对网络信息的从众思想和盲目信任,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道德标准,使他们逐渐丧失对新兴事物是非对错进行判断的意识,最终导致各种网络信息在高校中不被区分、甄别地泛滥传播。因此,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与信息鉴别能力不但影响其自身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效率,更将影响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

2.教育内容、载体相对陈旧,资源相对不足。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与思政理论融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然而,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不了解思政教育特点、规律和话语,更不具备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和评价的能力。

首先,教育内容忽视人文关怀,缺乏生动。对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适应大学生对生命价值、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精神追求。部分教师仍将传输甚至灌输知识作为课程思政重点,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在疏导高校学生思想问题、实现其价值观转变以及重塑其内心世界中的重要性。同时,课程思政教学中,易忽视思政内容的生动形象,教条、理论、口号干瘪,理论讲述刻板很难引发生动形象的带入感,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效果。

其次,教育载体相对陈旧,资源相对不足。新媒体场域中,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和多样,使得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对载体的选择也呈现多样性,于是,以传统课堂教育为代表的思政教育载体就愈显陈旧落后。目前,部分高校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建设落后、网速慢、缺乏建设新媒体平台的意识等原因,导致高校缺乏系统的、有序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往往带有该课程教师主观意识的随机性,这将成为影响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3.跨专业新媒体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相对缺乏。新媒体在媒体领域已实践运用多年,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用寥寥。甚至面临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低于学生的尴尬现象,使教师舆论权威受到质疑,增加了课程思政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教师对新兴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认同感不足,缺乏深入研究和学习,各类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开展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媒体行业中新媒体人才向教育领域的流动缺乏动力,导致教育领域中新媒体应用人才相对缺乏。人才缺乏,培训力度不足,都将提高新媒体场域中课程思政建设门槛。

4.新媒体监管机制相对欠缺。新媒体的发展依赖网络,网络空间虚拟性强,更需要设立相应秩序、规范、制度约束网络空间行为。目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针对新媒体制定的专门规章制度非常少,并未形成体系化监管机制。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中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在新媒体场域中,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制定的专门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很不健全,也没有针对高校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这很可能导致一些不确定甚至有害的信息被一并传播,学生极有可能被这些信息带入误区,甚至误导,迷失方向。因此,没有设立与新媒体场域相适应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规章制度,将很难发挥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没有系统规范的互联网监督规范,新媒体也很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服务作用。

其次,在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传播过程管理低效。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传播过程的管理是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有效进行的重要过程环节,是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对传播信息甄别、整合、发布,对传播过程技术服务与管理的综合活动。各种传播信息庞杂、新媒体自身虚拟开放、高校学生对信息甄别意识和能力薄弱,都加大了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分辨的难度,同时,高校教师对信息传播过程缺乏管理意识,为大量不良信息在高校学生之间相互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低效甚至无效的传播过程管理,极有可能让精华与糟粕共存,甚至为糟粕提供温床,阻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

最后,在新媒体场域中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信息反馈重视不足。即时性与交互性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即在即时传播课程思政教育信息的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便捷。但部分教师完成传播后,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常常处于“潜水”、“隐身”状态,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只在形式上完成“新媒体式”课程思政,并不能真正重视和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四、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对策建议

1.提升媒介素养,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建立新媒体思维。在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教师的信息优势逐渐丧失,这要求高校教师紧跟新时代步伐,破除陈规,改变固有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思政理论水平的同时,将新媒体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与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对新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发挥自身专业和政治理论优势,对信息加以整理、加工、完善,以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对高校学生而言,提高对新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更为紧迫。大学生作为心智成熟个体,面对新媒体场域中的各种信息,应该多一些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信息进行主动甄别,运用所学去求证,并将课程思政教育信息有效内化,形成自我管理模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教师和学生新媒体信息甄别能力的加强,有助于树立教学各个环节新媒体思维,为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完善创造条件。

2.丰富教育内容,革新教育载体,完善资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要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活,首先应该具备丰富、鲜活的课程思政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用学生看得见、能还原、可感知的鲜活时代例证、身边平凡事迹,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和世界发展、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这些活起来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不限于课堂教学、讲座、教材中,还能开发微课程、微视频、小游戏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互动。这要求我们重视高校基础网络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均能活起来、用起来、行动起来。

3.强化人才培训、人才引进,提高新媒体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运用效果。面对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制定新媒体人才引进计划,促进新媒体人才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对接融合,加强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和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提升高校整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的能力,提高课程思政建设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

4.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管理反馈机制。在新媒体场域中进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提高警惕意识,能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合理分析、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并建立预警反馈机制,降低问题复发率。例如,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传播管理机制,以党小组为核心确定传播信息的中心导向,在人事、分工、保障等环节开展各部门协作;制定并实施新媒体运营管理章程,传达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管控和处理;组建团队,利用新媒体与学生建立长效互动沟通,形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反馈机制。

五、结语

在新媒体场域中,针对高校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论是意识、内容、方式还是保障、管理、反馈机制,都需要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时代进步、技术创新和新媒体发展,都需要从意识层面、人才技术层面和监管运营层面进行综合改革,以发挥课程思政对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更大優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08-04.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3]朱漪.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若干问题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2):38-40+63.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曹文泽.育人为本注重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J].北京教育(高教),2011,(3):42-43.

[6]王茜茜,张智武.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0-11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新媒体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