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办成千件暖心事──佛山市三水区人大常委会推行“民生微实事”立办制

2019-07-31 07:57/
人民之声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事民生群众

/ 图 覃 剑

“这条路以前没有安装路灯时晚上比较黑暗,导致发生了不少交通事故。”今年1月,被列为2018年佛山市三水区民生微实事的乐平镇南联陈庄村、何庄村主干道安装路灯项目正式完工,彻底解决了村民晚上出行遭遇“黑灯瞎火”的窘境。

实际上,像这样便民利民的微实事在三水区举不胜举。2014年,三水区率先在全省推行“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这项创新举措激发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力量,把政府“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五年多来,三水区投入超亿元,促成千件“暖心事”。

群众“点菜”镇街“埋单”快速办

2014年,三水区人大常委会在调研和联系群众过程中发现,各镇(街道)一些项目只需投入10万、8万,甚至1万、几千元的“民生微实事”得不到及时解决,有的在“久拖不治”中慢慢淡忘,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烦心事”。究其原因,是这些民生项目实施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繁冗的程序,从前期收集意见、分析研究、确定方案后再申请预算、立项审批,最后拨款实施,少则两三个月,长则要等下一年度编制入财政预算后方可实施。“个别‘民生微实事’项目等到走完这些程序,群众往往等到心都‘凉透’了。”

如何让老百姓热切关注的这些民生小项目,以最快速度落地、见效?2014年6月,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场由常委会牵头的“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应运而生。

“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突出一个“微”字,从微实事着手,从细微处突破,明确“民生微实事”项目为百姓关注度高、受益面广、单个项目资金量少,且群众热切盼望解决的惠民小项目,其中民生项目单项不超过30万元。

按照这种机制,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两代表一委员”活动室、代表联络站,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镇(街)负责项目实施;包括群众在内的民意代表和区级督办代表,主要发挥督办评议和监管作用。为了保证项目评审过程的公平合理,“立办制”还采取“项目评审票决机制”,通过现场PPT展示、演讲等模式,全方位展示项目的受益面、紧迫性等,再由“两代表一委员”现场投票表决入选项目。

常委会副主任刘咏平表示,立办制改革就是要破解服务流程慢与群众需求急之间的矛盾,简化事前繁琐程序,抓好事中全面管理,强化事后严格监督,快速有效地把民生实事办好。此外,为实现民生项目的快速办理,三水区明确要求“民生微实事”从收集意见到具体实施一般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群众‘点菜’后,镇街必须‘埋单’,这不仅让政府“跑起来”办事,而且有力促进了其他工作的开展。

撬动社会资源激发参与热情

三水区明确规定,“民生微实事”一经确定,镇(街)必须毫无条件按时间节点推动落实,对未获得“民生微实事”立办制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则需由镇(街)发挥市场活力解决。那么,面对“民生微实事”遍地开花,而政府资金有限,又该如何破局?

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进一步简化立办制立项程序的基础上,撬动社会资源参与项目建设。立办制关键是要破解财政预算编制程序多、审批严与民生诉求需要快速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通过优化激励扶持机制,撬动社会资源,激发镇(街)的积极性,形成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民生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基于此,三水区做法是:利用专项资金、政策导向、行政力量为“杠杆”,“撬动”社会资金、社会智慧和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人大代表、社会组织、辖区企业、社区(村居)群众等在“民生微实事”项目平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有力推动者。

一方面,成立由基层“代表委员”和媒体记者组成的评审团对项目进行评审,其中质量高、效果好的项目将获得专项扶持;群众自筹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的项目,将优先获得激励扶持。另一方面,给予镇(街)更多的自主权,通过设立快速决策、简易立项招标等程序,实现10个工作日内定案、快速办理和限时办结。诸如换路灯、添置健身器材的民生小事,再也不用经历调研、讨论、申请、立项、审批等一系列繁冗程序,即可实现快速办结。例如,三水区芦苞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从2014年10月启动到完工,才用了20多天就完工验收。

一组数据印证“民生微实事”撬动社会资本进场,极大激发各界共治热情:2014年8月,第一批申报项目,群众和社会筹集资金占总投资不足10%,12月第二批申报项目,比例上升到21%;2015年实施的4批项目,群众和社会筹集资金已超过1/3;2016年实施的4批“民生微实事”立办制项目,群众参与热情依然高涨,群众和社会筹集资金占比超过25%。

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区、镇(街)投向“民生微实事”立办制的财政资金,均实行“竞争性”“激励性”分配,重点投向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群众自筹资金比例大的项目,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区级资金撬动镇级资金,财政资金激活社会资金,发挥了“杠杆作用”,起到了激励效果。

千件民生“小事”温暖百姓心田

“办事快、效果好!‘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让阳光照进了三水区每个角落。”这是南山镇东和社区居民李叔对“民事微实事”立办制的评价。南山镇东和社区多条边远山村因苦恼于安全用水问题,这一情况得到反映之后,被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共筹集到30万元,在短时间内及时解决了9个边远村2 000多名村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自实施“民生微实事”立办制以来,三水区各镇(街)已建立“民生微实事”立办机制,并实现常态化运行。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三水区共实施“民生微实事”立办制项目1 153项,共投入资金两亿多元。其中,区级统筹的专项激励资金达1亿多元,群众自筹和社会捐款约5 000多万元。

作为“民生微实事”立办制的受益者,三水区布心社区新沙村村民认为,“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把民生问题的主动权交回群众,对基层自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村民更加主动关心村居建设,积极参与村内事务,向村小组、直联等平台提出意见与建议,共同做好农村建设。

一位90多岁的新加坡华侨得知“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有助于快速解决家乡群众的困难,欣然带头捐款,支持家乡民生事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

2018年,三水区被确定为广东唯一县级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

在常委会选联工委主任苏锋看来,这意味着三水区“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发展进入到2.0阶段,关注重点包括村道硬底化工程、路灯照明工程、安全护栏工程、文化活动设施提升工程、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党群建设项目,呈现出项目覆盖更广、入围项目更多、建设速度更快、群众参与积极性更高的趋势。

事实上,“民生微实事”立办制也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三水区芦苞镇芦苞镇人大代表、四合村党委书记冼启冲说,“以前村里没资金,经济难发展,问题也难解决,村里要做什么事,村民也不太支持。有立办制以后,能争取到资金解决村里的难题,村干部在村民心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

以四合村为例,成功争取区、镇两级财政专项资金115.1万元,并自行筹集社会资金96.2万元,实施各类民心工程11项。

苏锋表示,三水区的“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是和直联制一体推出,“直联制”是路径 ,“立办制”是抓手。在“直联制”实施过程中,各级人大代表切实践行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理念,在宣传推动、意见收集、强化项目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斐然。■

猜你喜欢
实事民生群众
交通运输部:公布2021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的思考
实事围绕民生干 代表票决说了算
材料不能“美颜”——应当着笔干实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