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西方误解中国信用体系

2019-07-31 06:15
环球时报 2019-07-31
关键词:黑名单信用体系

美国《连线》杂志7月29日文章,原题:西方如何误解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大量西方媒体报道一再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描述为英剧《黑镜》中的那种反乌托邦梦魇。有关文章和报道的论调是,中国政府正在使用一种具有未来主义色彩的算法,将人们的社交媒体人脉、购物记录、所在位置数据和更多信息编制为一个简单积分,从而决定他们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个中国人都被“分配”一个如此简单又“全能”的积分。

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表示,开展该项目旨在提振公众信心并打击腐败和商业欺诈等问题。但西方批评者却视之为一种侵入式的盯梢机制,以惩罚异见人士并侵犯人们的隐私。

我们不妨看看西方对该体系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西方对该体系的最早描述之一来自一个似乎匪夷所思的源头:并不在中国运营的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该组织分析师杰伊·斯坦利在 2015年10月发的一篇题为“中国噩梦般的公民积分令美国人引以为戒”的帖子,是西方最初报道热潮中的“代表作”之一。此类帖子通常来自就像在“耳语传真”游戏中传递的二手信息,而非实地采访报道。帖子内容大多来自“隐私新闻在线”的一篇类似故事,而后者的内容基于瑞典某网站的一篇文章。

尽管许多记者和学者都已试图纠正此类信息,但有关中国社会信用积分的“科幻小说式”杜撰仍继续在西方大行其道。“如今这类错误描写无处不在,且已具有自我繁殖能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博士生艾哈迈德说,“现在我仍然能看到一些文章引用2014年和2015年的‘资料,而其中大部分(杜撰内容)都已被揭穿。”

耶鲁大学法学院资深研究员唐哲表示,“社会信用”一词在英文和中文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对说英语的人来说,它可能指人际关系,但在中文中它含义更接近于“公共信任”。

在中国,在包括“信用积分”在内的一些早期举措中,政府曾与蚂蚁金服等科技企业合作,以开展开发个人信用报告系统的试点工作。除金融数据外,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积分也考虑社交媒体联系和购买习惯等因素,而此类功能引起西方广泛关注。但在2017年,由于担心其中存在潜在利益冲突,中国政府认定尚无任何一种试点项目将被批准为官方信用报告。

如今,芝麻信用和其他类似举措其实都在像“忠诚度奖赏”项目那样工作。拥有较高信用积分的用户能获得各种“特权”,例如免押金租用共享单车或延缓支付医疗费用等,但这些积分并未被纳入法律体系,也没有任何人被(强制)要求参与其中。

实际上,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最初机制是全国范围的“黑红名单”。监管部门被要求制定各自系统内的“前科”登记表,以记录那些违反既有规章制度的个人和企业,这是“黑名单”。“红名单”则是记录那些向来遵守有关规定的个人和企业的花名册。这些档案材料全都被集中公布在“信用中国”网站上,任何人都能查询检索有关信息。不妨试想美国的商业信用局或者餐厅评级。

被列入中国信用“黑名单”的个人可能被禁止购买高铁票、飞机票或者无法让子女进入私立学校就读。截至今年3月,已有1300多万人次被列入中国全国失信黑名单,有关部门已禁止2000多万人次购买飞机票。▲(作者露易丝·马特萨基斯,王会聪译)

猜你喜欢
黑名单信用体系
神秘的植物工厂
探究黑名单相对人法律权益保护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2017年广东省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
失信商人的悲剧
黑名单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广东省第二批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