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藏情艺术的“七种武器”

2019-07-31 05:04王广清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红狐示例桂花

记叙文都带有作者的感情因素,只是感情的程度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在选择记叙文体写作时离不开情感的抒发。然而,文贵含蓄。怎样才能做到隐藏情感而不晦涩难懂,能够让读者在品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这方面,优秀作家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武器一:克制情感,叙中藏情

优秀作家对笔下的人或事有时只作客观叙述或描写,不作任何评价,让情感内敛,藏于叙事之中,让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领悟,从而使文字产生艺术张力。

示例:

现在是一九九九年的二月九日,妹妹如果还活着,明天就是她的四十岁生日了。但是妹妹小青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一次又一次追忆她生前的模样,我就是想不起来。按理说妹妹小青已经人过中年了,可是我的妹妹小青她在哪里?

(毕飞宇《怀念妹妹小青》)

赏析:

毕飞宇的这篇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首尾圆合,通过相同文字的反复来强化“我”对生命定格在9岁的妹妹的深沉缅怀。文中的一连串的数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死去三十一年后,哥哥對妹妹的生日记忆犹新,独自饮泣,独自缅怀,深沉的叙说中隐藏一段无法排遣的情感怆痛,结句“小青她在哪里”的呼告,具有蛰人疼痛的力量,让人读后欲语泪先流。

示例:

爹在世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爹的重要,爹走了之后我才觉得爹的不可缺少。我再没有爹可叫了。每每看见有中风的老人在挣扎着用半个身子走路,我都会停下来,甚至扶一扶,吸一吸他们身上的气息,或者目送他们努力地走远,泪水又一次涌上了我的眼帘,我把这些中风的老人称作半个父亲,半个父亲在疼。

(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

赏析:

“爹在世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爹的重要,爹走了之后我才觉得爹的不可缺少。我再没有爹可叫了。”毫不煽情的短短几句话,却带给读者以感同身受的彻骨疼痛,作者的父子情,就隐藏在这些真切如催泪弹般的叙述之中。“半个父亲”的身体之“疼”,瞬间引发了所有具有人文情怀之人的心灵之痛。

武器二:精选道具,物中凝情

优秀的记叙文常常有一个情感的凝聚物,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道具来表情达意,这个道具可以是一个物件、一个节日、一种动物、一种花草……

示例: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了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王滢《姥姥的端午》)

赏析:

这篇散文以“节日”为情感抒发的载体,将对姥姥的思念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以小弟看似不经意的“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来开启情感的闸门,以大弟的沉默抽烟、妈妈的肩头抽动等细节描写,滋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缕缕思念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示例:

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刘志成《怀念红狐》)

赏析:

在这段文字中“红狐”成了作者表达母爱的载体,选段综合运用动作、肖像、神态描写,以渲染红狐伟大的母爱为重心,以人被红狐的真情感染、主动退让为拐点,完成了主题的揭示。而文章更为深刻的则是结尾,看似狗尾续貂,实则匠心独运,现代人对这样的感动竟然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片言只语中折射出作者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的一种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

武器三:因情设景,景中蕴情

一篇好的记叙文犹如满园的“春色”,而蕴含情感的景物犹如“出墙红杏”。优秀作家常常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甚至因情设景。

示例: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宗璞《东藏记》)

赏析:

这段文字以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小说的诗性之美,运用排比修辞突出了蓝天之美,象征美好的事物及美好的人性,与下文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在教书读书做学问,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示例:

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樣,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像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那块大坪,有几处种得有油菜,菜花黄澄澄的如金子。另外草地上,有从城里染坊中人晒得许多白布,长长的卧着,用大石块压着两端。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其中一个小孩,吹一个芦管唢呐吹各样送亲嫁女的调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沈从文《静》)

赏析:

《静》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以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它特别执着于平常物象在作者主观情感的浸染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文中的景物可用“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来概括,静是小说整体氛围,然而寂静背后隐藏时局动荡、悲悯情怀、人物命运的艰难、人物内心的焦虑,因为逃难中的她们日夜思念企盼等待的父亲其实已经阵亡,在另一个地方已经化为白骨,这种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倍增其哀,更具摄人心魄的力量。

武器四:穿插诗句,引中传情

写作记叙文时,如果能在文中精心穿插诗文名句,引用他人诗句来间接传情,既能使文章诗意盎然,语言显得厚重、警策、含蓄,还可借此升华文章主旨。

示例:

七月三日,那个如狗舌头一样炎热的午后,红豆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红豆死在自己家里的木床上。这一天天晴得生烟,阳光从北向的窗里照射进来,陈旧的窗格方木棂斜映在墙上,次第放大成多种不规则的几何方格。后来红豆平静地睁开眼,红豆的目光在房间里的所有地方转了一圈,而后安然地闭好。他的左手的指头向外张了一下,这时的红豆就死掉了。他死去的手指指着那把蛇皮蒙成的二胡,红豆生前靠那把二胡反复拉他心中的往事。……

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走/无端端地在世界上走/在走向我

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死/无端端地在世界上死/在望着我

——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

赏析: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和同学红豆的故事,肉身与精神同样沉重的红豆,将二胡作为移情的对象,最终以生命的完结而告别痛苦无奈的一生。“我”面对红豆悲惨的人生无能为力,因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对红豆的救赎而倍感痛苦。小说结尾引用象征主义代表作里尔克《严重的时刻》中的诗句作结,含蓄地表达生命的孤独无奈,生命的疼痛和恐惧,人物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哀婉。

示例: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余光中《从母亲到外遇》)

赏析:

余光中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这段文字中作者引用自己的诗句“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来表达归乡的深沉感慨。恋土情结是余光中通过其诗文无意透露出来的一种顽强的情感特征。在这里,余光中以他诗人的激情和诗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袒露了一个海外文化人的耿耿赤子之心和殷殷家国之情,并且在他的诗文中用心良苦地坚守着胸中那一缕饱受“西潮”侵袭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武器五:巧用对比,比中显情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运用得当,可以让读者更好更快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意蕴,拓宽文章的思想深度。

示例:

春天的时候,买一盆杜鹃回来。一路捧着它回家,像迎了个小女儿回来。阳台收拾得极干净,让它守着阳光最好的地方。日日跑去看,殷勤地给它喂水,像惦着一个心爱的人。花却在我的频频顾望中,一朵一朵谢了。有的才含苞,也不肯开,抢着凋落。原本饱满的叶,也一日一日无精打采起来,终究,一片一片地萎了下去。花盆里,只剩秃秃的枝,不舍得扔掉它,心中怀着期待,希望某天它会重新抽枝发芽。后来,花没等来,却等来几株草。尖尖的绿脑袋,钻出盆中的土,是些狗尾草。狗尾草迅速长高,迅速茂密起来,简直有些迫不及待,欣欣喜喜地伸着绿胳膊绿腿儿,花盆便满满地绿起来。这草,太熟悉了。乡下的草,最疯长的,要算它。不择地的肥沃与否,种子吹到哪儿,就长到哪儿。甚至长到茅草房的屋顶上去,在屋顶上开花,毛茸茸的一枝一枝,上面缀满细细密密的籽。像翘起的狗尾巴。起风的时候,它们在屋顶上舞蹈,柔软且欢快。

(丁立梅《花盆里的狗尾巴草》)

赏析:

本文主旨的揭示正是通过对比手法体现出来的,像迎女儿一样把杜鹃花“捧”回家,守着阳光最好的地方,日日照顾喂水,结果杜鹃花却凋零了。杜鹃花的娇弱、难以成活与下文狗尾草适应能力强、不择肥沃与否随地都能生长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反衬出狗尾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和超强的适应力,为下文由草及人赞扬狗尾草精神作铺垫。

示例: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琦君《桂花雨》)

赏析:

琦君的作品笔调淡雅,常常隐含飘零的岁月、难以割舍的童年及芬芳的懷旧情愫。本段将杭州及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作者将杭州的桂花写得越是美丽,越是能表现出母亲浓浓的乡愁及对故乡的深切的怀念。

武器六:打造金句,一语传情

优秀作家在写作时总能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征,艺术地展示生活的原生态,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甚至能精心打造一句话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示例:

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伊的儿媳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一代不如一代!”

(鲁迅《风波》)

赏析:

文中的九斤老太,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盲目留恋过去的一切。鲁迅精心打造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这不是简单地表现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以及农民的狭隘性。鲁迅把国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在九斤老太的身上,体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强烈讽刺。

示例: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就这样就完了。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

赏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意象总是与美丽缠绵的爱情相联系。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蒄年华。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这一句已经成为经典的凄美爱情潜台词,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冷酷地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可是,紧接着寥寥数语,作者把以为“就这样就完了”的爱的故事平静地推向了高潮,那个曾经如桃花般春华妙龄的女子,在成为历史沧桑的老妇人之时,还“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那刚要开始就已结束了的无痕迹的爱,是何等的虚无,又是何等的强大。作者对于似水流年的敏感,对于美和爱稍纵即逝的无奈,对于女人无以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哀,深透着一种苍茫感、悲凉感。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切都浓缩在仅仅三百多字的篇幅里,正是“妙在短,才抬头,已经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

武器七:提炼思想,理中寓情

记叙文要学会提炼思想,融情于理,即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示例:

每个行当里都有着孤独人,在文学界我遇到了一位。他的声名流布全国,对他的诽谤也铺天盖地,他总是默默,宠辱不惊,过着日子和进行着写作,但我知道他是孤独的。“先生”,我有一天走近了他,说,“你想想,当一碗肉大家都在眼睛盯着并努力地去要吃到,你却首先将肉端跑了,能避免不群起而攻之吗?”他听了我的话,没有说是或者说不是,也没有停下来握一下我的手,突然间泪流满脸。“先生,先生……”我撵着他还要说。“我并不孤独。”他说,匆匆地走掉了。我以为我要成为他的知己,但我失败了,那他为什么要流泪?“我并不孤独”又是什么意思呢?一年后这位作家又出版了新作,在书中的某一页上我读到了“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八个字,我终于明白了。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走向孤独的人难以接受怜悯和同情。

(贾平凹《孤独地走向未来》)

赏析:

贾平凹的散文朴实自然,蕴涵哲理。“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乃人类的伙伴,生活只不过是孤独海洋中的一个岛屿,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孤独和享受孤独。文章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神圣是真正的孤独,走向孤独的人难以接受怜悯和同情。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大凡思想感情深沉者才能享有真正的孤独。这正是文章给读者的哲理启迪。

示例: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了。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史铁生《消逝的钟声》)

赏析:

本文给人的最大哲理启迪即在于文末对我们通常所谓的狐死首丘、落叶归根的传统故乡观的颠覆,作者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高度,即“故乡”并不是一片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的心情,这种心情就应是一种特殊的“故乡”吧。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记叙文藏情艺术手法的运用常常不是单一的,同学们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及主旨综合运用其中的多种方法,在高考竞技场上发挥临场机智,灵活打出“组合拳”这一重武器轻松取胜。

(作者:王广清,江苏省兴化中学)

猜你喜欢
红狐示例桂花
桂花
小红狐脱险
这才是真正的PS高手
数字金字塔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谁最聪明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