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传统水利水电专业教学影响的探讨

2019-07-31 06:10张献才黄虎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互联网+互联网

张献才 黄虎

摘要:随着互联网对教育行业影响的加深,传统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需结合社会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将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互联网+;专业融合;水利水电工程;方法和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207-03

一、前言

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概念、新理论以井喷的速度涌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在其他领域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行各业或深或浅的变革。互联网作为一个基础平台,其应用的广泛性、不同属性的包容性,对各个行业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各个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其实质是将行业的专业性、局限性、垄断性打破,在互联网这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互通及融合。而构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高校教育平台,加快高校教育课程的公开性教育,对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是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中首次提出的理念。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决定了其他各个行业的互联程度。教育行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其将学生定位为产品,而产品的质量及特性决定了产品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研究互联网对教育行业影响的问题,其本质是研究整个社会各个行业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并在实现相互融合过程中所采用的理念、方法手段等问题。

(一)高等教育融合“互联网+”现状

“互联网+”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融合平台,在社会各个行业的革新发展中,起着推动和决定性的作用,而高等教育行业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技术革新风暴中,也涌现了大批的创新性的手段,如网络教育、新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慕课等。但是,从教育教学的本质上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却显得有些迟缓,特别是水利水电专业,作为传统的基础行业,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改革创新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时,“显得左右摇摆”,不知所措。

(二)水利水电专业教育融合“互联网+”现狀

教育行业细分为各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水利水电专业作为国家基础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历史悠久,自身特点突出,在和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难度较大。目前各个高校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互联网和教育之间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仅仅限于面上或者说是一种概念性的融合,如在教课方面鼓励慕课的方式、资料查阅环节加强互联的作用等。但是具体到专业教学的理念、授课方式等,并未从根本上与互联网的作用发生融合。

以水利水电专业为例,该专业突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或者说大部分的理论是直接来源于实践。实践的重要性在该专业显得尤为突出。在教学环节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两个实践环节就是要解决学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互联网的作用一直没有体现出来。目前在我国以水利专业为主的各大高校中,水利水电专业的认识实习一般为7天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毕业实习一般为10天左右,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方式均为老师带队、学生集中的形式,这种实习模式及时间安排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实习地点的改变。这种传统的实习方式及教学模式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下是适应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各种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实习方法及模式自身的弊端便开始显现出来。这种传统实习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效率低、效果差、费用高。

三、“互联网+”与水利水电专业融合问题及难点分析

(一)水利水电专业理论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行业之一,其理论、教学发展相对其他专业发展速度较慢,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行业创新动力不足。其一,水利水电专业是关系社会百姓生命、财产的行业,其安全性(包括防洪安全、工程结构安全、运行管理安全等)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在专业理论及生产层面都是比较保守的。具体到该专业的教育同样如此,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从出现到应用周期较长,导致该专业改革、创新动力不足。

其二,目前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手段、考核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培养目标更新慢、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指标僵化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公立大学受体制的限制,发展过程中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且作为教育行业无竞争或者竞争意识不强,从而导致教育行业整体改革、创新意识动力不足。

2.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水利水电专业,严格来讲是一门不太“严谨”的学科。从课程设置来讲,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更新很慢,主要是涉及基础理论,如材料的各种力学性能的研究、水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等,而此类研究见效慢,经济性差,再考虑靠新理论、新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普及条件苛刻,导致高校理论研究缓慢。在专业课程中,很多的理论、计算方法都是来源于实践、经验数据的总结,从而形成较多的经验公式,而经验公式的更新需要系列更长的实测数据的支撑,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难度较大,主要问题是实测数据的来源或产权问题不容易解决。综上所述,导致水利水电行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3.实践数据与理论研究脱节。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实测数据脱节严重。在建、已建项目在施工、运行过程中的实测数据受各种条件、因素的制约,无法完整、及时地与有关教育、科研院所等单位互通,导致该行业的工程界与教育教学、科研院所之间无法顺畅地沟通和交流,且缺乏基本的沟通交流平台。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融合及改革的难点分析

“互联网+”的内涵是“互联、互通、共享”,反映在外在形式是充分打破行业壁垒,实现知识、信息的互通、互联。教育的实质是为社会各个行业输送不同专业、不同技能人才。但无论是教育行业也好,高校也好,都同属于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作为一个各个行业改革发展的大平台,水利水电专业教育教学从各个层面上同样受到了此平台的影响并做出了各种教育教学的改革尝试,在改革过程中难点如下。

1.基础理论创新层面。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需求,传统水利工程和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的交叉研究成为水利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在传统水利工程教学、研究过程中,融入相关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为社会的需求在人才这个源头打下基础。

基于目前社会的需求,各大水利院校、科研院所或多或少都在做此类科研项目,但是研究的方向比较杂乱,没有统一规划,不成体系,无法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系统地为学生进行讲解,最多是以边缘学科的性质给学生灌输类似的理念,无法让学生系统、实质性地学习。

所以,目前从基础理论层面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2.教育教学理念层面。水利水电专业的本科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同时设置各类课程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规定选修学分满足要求后即可毕业。而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编制依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主要原因是整个高校教育系统的教学理念相对社会发展滞后。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立高校在现有体制框架下產生的思想层面的惰性。

而作为高校教师,无论职称高低,在给学生授课时均无法从本质上对授课内容、手段进行改革,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对现有的教育手段及方法进行改进。

3.学生考核机制层面。学生的考核模式其实是教育质量控制的唯一准则,目前高校学生的考核机制主要还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为主、素质课程考核成绩为辅的考核模式。而在“互联网+”快速融入社会的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更加个性化的超链接的学习状态,同时,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此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考核机制应该与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手段相匹配。

四、“互联网+”与水利水电专业融合的对策

融合程度关键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理论问题;以教学效果为目标,解决教学手段问题;以用人单位要求为准则,解决产品能力问题。笔者认为,互联网在和水利水电专业融合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高校教师是一个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高校教师素质层次的高低决定了一个高等院校学生素质的高低。理论知识的扎实性、对学科前沿的掌握程度、对生产项目中问题的敏感性,决定了专业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专业教师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专业视野,深度接触实际工程,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作为高校专业教师不能一味地躲在高校的象牙塔内,应积极地走出去,广泛了解各行各业及新科技的发展程度及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方式的转变

水利水电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大部分。其中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都已融合目前较为前沿的科技技术,教学效果较好;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主要是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基础专业课的授课方式仍是传统形式,基础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基础专业课的授课方式需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以专业课课程知识点为目标,开展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专业课的学习是该专业大学四年的升华,专业课的讲解深度和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目前专业课授课手段及方式和传统的手段和方式基本一致,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可知,目前的授课方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专业课理论知识不扎实的问题,且该专业特点突出即工程实践经验的地位较高,所以专业课程的讲解需解决“一头一尾”两大问题,也就是解决基础专业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及专业课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问题。在此,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融合先进的科技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

(三)教学考核机制的改变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课程的学习,一部分是实践课程的学习。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理论课程的考核标准为考试成绩,实践课程主要考核标准为现场答辩成绩。这种考核方式限制了教学授课方法的革新,也忽略了学生素质培养的环节考核。所以教学考核机制的改革,是所有改革的最后的把关环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水利水电专业教育教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改革的问题,如何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对该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但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仅从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即时学习变成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的大部分精力不再是关注如何获得所谓的学位,而是从单纯地关注“学”向“如何学”、“为何学”方面进行转变,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刘行兵,王丹辉.“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2):231-232.

[2]王帅.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3):52-54.

[3]贾宏志.互联网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178-179.

[4]苏红丽.论“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61-62.

猜你喜欢
水利水电工程互联网+互联网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
论述基坑排水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技术的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