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辞书《运步色叶集》及其研究价值

2019-08-01 01:33范文杰
辞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字词汇

范文杰

摘 要 《运步色叶集》是一部室町时代日本人以中国古字书和注疏等训诂材料为蓝本,并在《节用集》其中一类的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的通俗辞书。其作者不详。全书以头音将1.7万余条词语归入到伊吕波44部。它不仅是记载日本中世语言文字材料的重要典籍,对汉语史研究而言也是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献,在汉语言文字研究、辞书编纂及文献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运步色叶集 文字 词汇 域外汉籍

一、 成书、作者及版本

《运步色叶集》(日文《運歩色葉集》,读作“ウンポイロハシュウ”),是日本室町时代的一部通俗辞书。一般认为是以中国古字书和注疏等训诂材料为蓝本,并在《节用集》其中一类的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的。[1]现收词语1.7万余条。

关于《运步色叶集》书名的由来,日本学者根上刚士和冈井慎吾的研究中都提到了中国晋代诗人陆云的诗句“运步玉衡,仰和太清”,然而诗中的“运步”仅仅是字面上“移动步伐”的意思,没有什么深层或特殊含义,因而无法据此认定为书名“运步”的来源。此外,中田祝夫等(1971)提出可比照《撮壤集》序言中提到的“幼学之士,且发轸于兹,循序渐进,翔群书之林,游于六艺之苑,而所以为格物穷理之地也”之记载,将“运步”理解为“初步、初学时迈出的第一步”,即作者对作品的谦辞。我们认为,由于《运步色叶集》在词条收录及体例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下学集》《节用集》等早期辞书,因而将“运步”理解为幼童初学走路意的“学步”,既是作者的自谦,也符合《运步色叶集》的编撰实际。

“色叶”,是“伊吕波(いろは)”的汉字训读写法,指《运步色叶集》将词的第一个音节按照“伊吕波”的顺序进行了分类。[2]伊吕波顺序中共有47个假名,《运步色叶集》将其中的“ゐ、お、え”合并到了“い、を、ゑ”部,并没有另外分出专门的部,因此共分44部,这一点与《节用集》相同。[3]

我们对静嘉堂文库本、元龟二年本、天正十七年本(表1中简称“天正本”)三种古写本《运步色叶集》及印度本《节用集》(弘治二年本)(表1中简称《节》)的分部情况进行了考察,各部部首万叶假名用字如表1所示[4]:

万叶假名的实质在于表音,其创造目的是古代日本人利用汉字的音读或训读来记录日语音节,因而往往出现多字对应一音的情况。这些记录同一个音的异体字使用起来随意性很高,既无规律可循,也不含任何深意。

《运步色叶集》作者不详。川濑一马(2007)从该书引用有《八幡放生会》《八幡愚童训》等特殊内容的典籍推测,[5]作者有可能是石清水神宮寺相关的僧侣;中田祝夫等(1971)根据该书引用有《男山》《宇佐宫》《应神天皇》《放生会》《干珠满珠》《三社讬宣》等内容、写法均十分特殊的注记,肯定了川濑氏的推测,认为“可以推断编者就是与八幡神社相关联的人”。长沼正子(2001)亦持类似观点,一是因为《运步色叶集》使用了一些十分特殊的古代年号,所以作者不会是普通大众;二是注记中年代逆算频现,而年代逆算往往习见于贵族阶层及其周边人物所编纂的书中。据此《运步色叶集》的编者,可能也是这一阶层的人,如僧侣或者神官之类。而从书中大量出现的佛经词语来看(如“維那”“听呌”“二尊”“法輪”“長連床”“貪嗔痴”等),僧侣编纂《运步色叶集》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现存江户时代末期之后的这13种抄本可以说全部基于天文十六、十七年静嘉堂文库本传写而成,并且在原本的附训方面有不少错漏,参考价值较低,几乎无法作为正文研究方面的辅助资料;天正十五年奥书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烧毁了近三分之二,缺损严重;而天正十七年本虽亦有缺损,但幸于旁训丰富,可与静嘉堂文库本的记载相互比参。基于此,我们的研究以天文十六、十七年静嘉堂文库本为底本,辅之以元龟二年本、天正十五年本及天正十七年本为参考。

二、 内容及体例

与其他同类辞书相比,《运步色叶集》收录了大量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词语,如“班女、御裳”等能名类词语,“象棋、双六”等技艺游戏类词语,日本国六十余州名数(含国郡名及田地町数),铠甲名、香名等专有名词,以及“鬼宿日、岁德方”等有关禁忌思想的词语,等等,因而具有鲜明的百科词典的性质。

《运步色叶集》没有为所收录的1.7万余条词语细分意义门类,乍一看似乎有些杂乱无章,但通览全书,还是能够发现作者编撰的大致规律。以《伊部》为例,可以观察到最先列出的是双音节词,即将《下学集》《节用集》等辞书中应该归入言语或语言等门的词汇(如“音信、印可、威”)放在前面,接下来是表示人伦(如“從子、醫師、射手”)、衣服(如“衣裳、衣料、衣冠”)、财宝(如“印金、位牌”)、天地(如“井磧、稻妻、石橋”)等内容的词语,之后是国名、地名(如“伊豆、市町、印度”);之后是从三音节的国名、地名到言语、人伦、地名(主要是歌枕)及其他(如“岩户山、五十君、一切經”),然后是四字以上的各类词(如“伊物語、衣鉢侍者”);其后是数量词(如“一种、一瓶、一次”)及“一”字所表记的词(如“一藏、一腰”);再接下来是汉语的单音节词(如“家、舍、屋、宅”);最后刊载的是附录性质的内容(如一行阿闍梨出行勘文、“一”字异训表、“一”字异训较多的东坡山居所作诗等)。[7]作者在各个大类之间用另起一行或者留出一、二行空白的方式进行了区分。如图3所示,右半幅是《伊部》的部分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左半幅是部分单音节词及部末附录。

与《下学集》《节用集》等通俗辞书一样,《运步色叶集》所收词语全部用汉字表记,并在词条右边一侧附上片假名的训读方式(没有附上训读的词也不在少数)。相当一部分词条附有训释,训释中寺庙、神社及其他一些固有名词处标注上了表示滥觞年代逆算的方式,如《伊部》“石山”下注有“近江列孝謙女帝天平圣宝二年庚寅立,至天文十六年丁未,七百九十八年也”;“石塔寺”下注有“江列宽弘三年立,至天文十六丁未,六百四十一年也”,等等。而从“天文十六年”起算的注解一直到《登部》的“道风”为止,直至《多部》“高野”下注:“嵯峨天皇治仁七丙申七月八日弘法四十六岁而立,至天文十七年戊申,七百卅一年也。”此后有关年代逆算的记录均为“天文十七年”。这一特色在印度本系《节用集》的诸多版本中也可以看到,有学者便将此视作《运步色叶集》与印度本《节用集》存在因袭关系的证据之一。(清水登2007)同时我们也可基本认为,《运步色叶集》的编撰始于日本后奈良天皇天文十六年(1547),完成于天文十七年(1548)。

《运步色叶集》没有将动植物类词语散落在各部中,而是在伊吕波44部的卷末处,刊载了“鱼名”“鸟名”“兽名”“虫名”“花木名”“草花名”等各类,这与《下学集》的编撰体例极为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运步色叶集》在增修《节用集》的同时,也对《下学集》进行了一定的参照。[8]

三、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 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1. 对汉语俗字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汉语俗字研究,历来以敦煌写本、碑刻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事实上日藏汉文古字书中也保存了大量俗字俗写,对促进俗字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梁晓虹(2008)就曾以日本古写经资料为例指出:“学界将敦煌文献称之为俗字的渊薮。日本古写经资料,特别是写本佛经音义,堪称汉字俗字研究的又一渊薮。”

第一,可以为疑难俗字考释提供新线索。

《运步色叶集·伊部》有“印篭”一词。今按,“篭”乃“籠”之异体,今简化作“笼”。“籠”,《说文·竹部》作“”,云:“举土器也,一曰笭也。从竹,龍声。”《宋元以来俗字谱·竹部》引《古今杂剧》等作“篭”,《字汇补·竹部》《康熙字典·竹部》等谓“篭”同“籠”。今按:“龍”,《说文·龍部》云“从肉,飞之形,童省声”,“”象肉飞之形;俗则或从古文“”讹作“”,隶定作“”,后又讹作“竜”,故凡从“龍”诸字或变从“竜”。如天正十七年本《运步色叶集·餘部》:“窈,,又。”盖因传抄者误将“(窕)”字下部之“兆”误识作“龙(龍)”,而认为“”“”一字。又按,日语“印篭”原为盛放印章的小盒,由中国传入。16世纪前后,日本男子開始在里面盛放烟草、药品等物(故又称“薬籠”),并使其在外观上日益精致,逐渐成为日本男子传统装束的一部分。清王韬《扶桑游记》:“酒酣出印籠,以赠印籠。亦曰:‘药籠盖蓄药以备缓急者,制甚工巧,殊可把玩。闻往年列侯贵游子弟多佩带之,竞尚华美,其值有至四五十金者。今时尚一变,无复好之,不过等一玩物而已。”山冈庄八(2015):“以福岛正则为首,池田辉政、浅野幸长等人只持长枪一柄,随身印笼一两个,外加步卒十余人,均是轻装上阵。”

第二,可为已有的研究成果提供进一步的证明。

天正十七年本《运步色叶集·久部》附录部分有一副“草图”,其中“”字各大字书均未收录。今按,“”为“鹿”之异体,由同为异体的“”或“”转写而来。敦煌文献S.799《隶古定尚书》“散鹿台之财,发臣(巨)乔之粟”,“鹿”即作;《字鉴·屋韵》:“鹿,俗作。”《字汇补·鹿部》:“,同鹿。”草鹿,指模拟鹿伏于草中之形的步射目标,用木板做成鹿的形状,以皮革或者布包裹其外缝制而成,鹿身中央设靶心,镰仓时代起被用作武士练习射术的工具。如图4所示:

图4 天正十七年本《运步色叶集·草鹿图》

又《滿部》“抹”下注:“。”今按,“”,同“藥”。盖“艹”下之“樂”简省为“乐”,后转写作“”。敦煌文献P.2299《太子成道经》“拨棹乘船过大池,尽情歌舞樂神祇”,“樂”即作“”。《宋元以来俗字谱·木部》引《岭南逸事》“樂”字作“”,又作“乐”。有贺要延《仏教難字大字典》将“”“”识作“藥”之异体,依此可证。

2. 对词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镰仓(1185—1333)、室町(1336—1573)时代被称为日本的“中世”时期,这一时期汉语与日语的融合逐渐深入,许多汉语词汇被频繁使用,包括从先秦汉语继承而来的文言词汇、汉魏六朝时出现的文学雅言词汇、汉译佛经中的佛教词汇、公文书仪套语词汇、唐五代以降的口语词汇,等等,并在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用语后,产生了许多日本特有的和化汉语词及和制汉语词。与此趋势相应,源于汉语的词汇、语法形式等也发生了多样的演变,越来越“日本化”,“有的汉文文章虽然通篇皆汉字,但多有令中国人难以索解之处”(佐藤喜代治1979)。作为通俗“国语”百科词典的《运步色叶集》,其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俗语词及和制汉语词上。

第一,俗语词的价值。由于《运步色叶集》中增补了各种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用语,所以较之其他同类辞书,其百科词典性质的色彩更加强烈;同时,收录有大量俗语词也是该书的显著特色之一。而俗语词因具有口语性、俚俗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不仅可拓宽汉语词汇的研究领域,还可为汉语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诸多有益的前期成果。例如《运步色叶集·葉部》:“巴鼻,来由之名也。”今按:“巴鼻”指来由、把握、根据,文献用例始见于宋,流行于明清。宋陈师道《后山诗话》:“熙宁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丞御史。苏长公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奸邪。”《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说海阇黎许多事,说得个没巴鼻。”《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那吏部官道是告敕、文簿尽空,毫无巴鼻,难辨真伪。”“巴鼻”,又写作“巴壁”“巴避”“巴臂”等,盖皆为“把柄”的一声之转。“把柄”,本指物体上突出的、可以手抓握的部分,后喻指凭证,多指进行交涉或要挟的凭证。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我交了这一主大银子,难道不要讨一些把柄回去?”

第二,和制汉语词的价值。和制汉语词,是指“结合汉字的表义性和造词法,由日本自创的、中国汉语中所没有的日式汉字组合”(李建华2012)。其来源复杂,既有源自日语本身的创造,也有对已有汉语的借用和改造。无论从构词角度还是从传播角度,和制汉语词都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重要材料。

《运步色叶集》中有大量的和制汉语词。例如《賀部》:“海老皮,又鰕。”清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五《礼俗志二》:“又植双松于户外,悬以司命索,装串秭、橙橘及炭、龙蝦之类。”按曰:“蝦,俗名海老。盖取义偕老。或云肖其体,以祝康健也。”李乾朗(2003)《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日本式建筑》“海老虹梁”:“‘海老,在日文是蝦的意思。海老虹梁常用在佛寺或神社正殿前廊。加长的屋檐以月眉形或虹形的海老虹梁构成,配合阶梯的斜度,恰到好处。台北本派本愿寺台湾别院、善导寺原皆具有优美的海老虹梁。……目前可于桃园神社本殿见之。”(详见图5)今按,“鰕”,“蝦”之异体,今简化作“虾”。“海老”乃日语“蝦”之别名,日文作“えび”。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礼俗志》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服饰、饮食、居处、岁时等内容,按语“蝦,俗名海老”句乃言其日语俗称,非汉语俗名耳。我国古文献既不见“虾”义之“海老”用例,现代汉语及诸方言中亦无以“海老”称虾者,故知其不是古汉语词,而是典型的和制汉语词。因此,日语将摔跤中双手把对方颈和单腿窝在一起并掀翻的技巧称为“蝦固(め)”,表记作“海老固め”;将老年驼背称为“蝦腰”,表记作“海老腰”。(《新明解日汉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汉语大词典》《辞源》引汉焦赣《易林·遯之否》“海老水干,魚鳖尽索,藁落无润,独有沙石”,均释“海老”为海水枯竭。而从构词方式来看,汉语“海老”是主谓结构的合成词,与日语的偏正结构合成词显然不同。

(二) 辞书编纂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辞书编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一部再完备的辞书,自其面世之日起,也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好的辞书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进行必要的增补、修订。通过对《运步色叶集》的整理,我们可以增补现有辞书的缺漏,订正其讹误。

例如,《运步色叶集·保部》有“焙炉”一词(日文作ほいろ),意为干燥炉、烘烤炉,古多用以焙茶。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六《明诗次集》所录无名氏《醒翁亭》诗云:

“春风吹芽长一寸,雨染烟渐丛绿嫩。焙炉火活雾气残,鸟嘴初干香欲喷。烧竹烹泉沸乳花,一啜肺魔如远遁。嗜茶天下人同情,一时无此神不清。欧公饮酒曾称醉,今我嗜茶宜号醒。醒翁有亭文不惊,安望醉翁千载名。”

诗作生动表现了诗人的焙茶、饮茶之乐。清陈恢吾《农学纂要》这样记载茶叶的焙制:“茶叶每笼约纳生叶六两,炼火宜弱,以盖掩笼。三十秒时去盖,用长箸捞和笼中叶,再盖之,如此二次。……以团扇摇风,复盛笼中,俟冷,送焙炉室焙之。……或竹架糊厚纸之焙箱,大小与焙炉同。”

焙炉亦可用来取暖。1956年,陕西西安市郊李静训墓出土了一件隋代青釉镂空焙炉,通高7.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6.5厘米小圆口,肩与口平,直腹下垂,大平底。上腹透雕镂孔四组,每组镂孔有四孔,均呈长条形。从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此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安阳桥村隋墓发掘出青釉焙炉一件,但有盖。河南巩义铝厂唐墓也曾出土一件黄釉焙炉,器形与李静训墓隋代焙炉相同,只是体积较大。这类镂空焙爐有人称为薰炉,也称暖炉,主要用于烤手驱寒,在当时应当是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享有的高档用品。(吕章申2014)而“焙炉”一词《汉语大词典》《辞源》等辞书均未见收录。

又《运步色叶集·滿部》“麻姑”下云:“仙人也。学仙道,剪爪暇无之。依之爬背物曰麻姑。”这则训释与中国古代的麻姑传说有关。相传东汉桓帝时,女仙麻姑曾应仙人王远(字方平)召,降于蔡经家。麻姑貌美,年可十八九岁,晋葛洪《神仙传》卷三这样描述:

“麻姑手爪不如人爪,形皆似鸟爪。蔡经中心私言:‘若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所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其爪可以爬背耶?便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

麻姑的手爪适合搔痒,后人便因此将搔背之物称为“麻姑(爪)”,也就是今天的“不求人”或“老头儿乐”。[9]古文献中多有用例,例如:

(1) 安得日日浴此耶,背痒不倩麻姑爬。(清朱筠《笥河诗集》卷九《汤池》)

(2) 百生法儿与他加上些风湿,便不知不觉麻姑爪已到背上,挠将起来。(清李海观《歧路灯》第四十二回)

(3) 丁巳夏,余客长安市,有鬻爬背麻姑爪者。(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七《宣德箭歌》)

《汉语大词典》将“麻姑”释作“神话中仙女名”;《辞源》则释为“女仙”,二者均未见“爬背物”义项,当依《运步色叶集》补之。

(三) 文献学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但许多古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散佚,从现存文献中辑录钩沉已经散佚的文献,以求完全或部分恢复散佚文献的原貌,这是传统文献学的重要内容。辑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新材料的发现,而古代字书具有大量引用文献的传统,所以利用《运步色叶集》将大大有助于中国古籍的辑佚和版本校勘工作。

《运步色叶集》引用了大量汉文典籍(含佛经),较为详细的附注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从《节用集》(或《下学集》)中转引的,现将已知典籍罗列如下(川濑一马2007):

《史记》《文选》《风俗通》《古文真宝》《山海经》《左传》《事林广记》《贞观政要》《三略》《六韬》《韩文》《游仙窟》《中庸》《毛诗》《孔子家语》《尚书》《论语》《孟子》《初学记》《法华经注》《称赞净土经》《兀庵录》

以《古文真宝》为例。相传该书是宋黄坚编纂的一部古诗文总集,所收作品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到南宋谢枋得的《菖蒲歌》,代有所录,书中所选,多为诗文典籍中之精髓(尤以唐和北宋诗文为重)。该书是我国宋、元时期众多文学总集和选本之一种,17世纪中叶之前在中、日、韩三国均有广泛影响,尤盛于元、明二朝。明亡之后,此书便在中国日渐消失,至近、现代更是湮没无闻,几近亡佚。可是,从元代至今,《古文真宝》却在韩国、日本长传不衰,是古今韩、日学者接触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读本。例如《运步色叶集·古部》“兀”下云:“兀兀,头发拂尽□也。《古文真宝》云:‘蜀山兀,阿房出。”[10]引文出自唐杜牧名篇《阿房宫赋》。通过《运步色叶集》,我们既得一探《古文真宝》原貌,也可窥见唐宋诗文在日本的深远影响。

又如《运步色叶集·伊部》:“一匹,《风俗通》曰:‘马夜行,目照前四丈,故呼马曰一疋。□绢亦一疋者,四丈也。”今按,《广韵·质韵》:“匹,俗作疋。”敦煌文献S.2832《愿文等范本·夫人》“志烈冰霜,拟寒松而非匹”,“匹”作“”。故“疋”乃“匹”之异体。然今传十卷本《风俗通》并非完帙,未见上文所引对“一匹”的训释,盖其文已佚。一些汉文文献的记载证实了佚文的存在,例如,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应劭释疋”下注:“应劭《风俗通》:‘或曰: 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疋。”《艺文类聚》卷九十三:“《风俗通》曰……马一疋,俗说相马及君子,与人相疋。或曰: 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疋。或曰度马纵横,适得一疋。或说马死卖得一疋帛。或云: 《春秋左氏说》:‘诸侯相赠,乘马束帛。帛为疋,与马之相疋耳。”而《运步色叶集》的发现,无疑为《风俗通》的辑佚补充了有力的旁证。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部古代抄本辞书,《运步色叶集》不可避免存在着字形及文献用例等方面的错讹。例如《伊部》有“引卒”一词,其义费解。今按,“卒”当为“率”字之形误。“引率”日语作“いんそつ”,意为率领;而《运步色叶集》“引卒”之训读正作“インソツ”,故知其为“引率”无疑。又如《葉部》“返魂香”下释云:“汉文帝为李夫人烧之。”今按,“文帝”是为“武帝”之误。返魂香是传说中的一种香,据说点燃后能引导人见其亲人亡灵。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李夫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西汉著名音乐家李延年及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因病早卒。[11]汉武帝因思念故去的李夫人,便让道士点燃返魂香,以与其亡灵相会。宋苏轼《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返魂香入岭头梅”,清王文诰辑注引程演曰:“李夫人死,汉武帝念之不已,乃令方士作返魂香烧之,夫人乃降。”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临春结绮荒荆棘,谁信幽香是返魂”,宋王十朋集注:“汉武帝令方士烧返魂香,以降李夫人之魂。”诸如此类的讹误要求我们在阅读和使用《运步色叶集》的过程中,能够对其中的语料加以甄别,而非照单全收。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一些书写或传抄问题,但瑕不掩瑜,《运步色叶集》不仅是记载日本中世语言文字材料的重要典籍,对汉语史研究而言也是十分难得的珍贵文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附 注

[1]《下学集》成书于日本后花园天皇文安元年(1444),收录了当时的流行语约3000条,按照意义分成了18个门类,内容涵盖天地、时节、神祇等,并分别标注用字、词源、异名等,同时按照意义排序。《下学集》是室町时代通俗辞书的代表,但检索起来十分不便。《节用集》为弥补《下学集》不便检索之缺而产生。该书将室町时代的词语按照“伊吕波顺”分成44部,然后各部再按“天地、家屋、时节”等意义门类细分。《节用集》《倭玉篇》《下学集》《聚分韵略》并称为日本“中世四大辞书”。

[2]《伊吕波歌》是日本平安时期的一首著名和歌,相传为日本佛教高僧空海(774—835)所作,内容是涅槃经偈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译文。此歌采用不同音节的47个假名,不使重复出现,按照日本传统的七五调格律创作而成,因头三个假名“いろは”得名“いろは歌”,又以“万叶假名”的方式记作《伊吕波歌》。《伊吕波歌》在后世被当成日文书法习字的范本,用来学习假名。以《伊吕波歌》中假名出现的顺序作为假名排列顺序,称为“伊吕波顺(いろは順)”。日本中世到近世的古辞书普遍采用“伊吕波顺”作为分类检索方法。

[3]《节用集》中将“え”与“ゑ”合并的时候是将“ゑ”部合并到了“え”部中,而《运步色叶集》却保留了“ゑ”部。

[4]“○”表示与静嘉堂文库本相同,“×”表示无此部,“□”表示部首字缺失或无法辨识。各部首字字形均按原书照录,不进行简体字转换。另外,本文有部分内容涉及字形演变或原书词头,如“藥”“籠”“鰕”“醫師”等,需用繁体字说明,亦不做简化处理。

[5]《八幡愚童训》,镰仓时代中后期叙述八幡神灵验神德与石清水八幡宫缘起的文件。

[6]一说此版本所藏地为水户彰考馆。

[7]但这样的顺序在各部中不一定是严格遵守的。偶见附录事项和表员数的词语(如果有)混入的情况。

[8]在《节用集》中作为附录内容的各项,如京中小路名、各代足利将军、十干、十二支异名、大内各处宫殿及十二门名称、日本国名、五山、姓氏等,分散收入《运步色叶集》各部中,据此也可以证明《运步色叶集》是以《节用集》作为主要依据材料的。此外,日本国六十余州名数(国郡名及田地町数)、日本国里数、男女人数等都附载在了《贺部》末尾,从这一点判断,《运步色叶集》采用的大概是作为印度本类《节用集》中弘治二年本所依据的传本。详参川濑一马(2007)。

[9]搔背之物异称众多,如“爪杖”“搔杖”“扒子”“痒扒子”“搔背扒(爬)”“谈柄”“握君”“木奴”“执友”“如意”,等等。

[10]天正十七年本引作“蜀山兀,阿房秀”。“秀”乃“出”字之讹。

[11]详见《史记·佞幸列传》《汉书·外戚传》。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編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2. 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

3.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酒井宪二,仓持保男,山田明雄等.新明解日汉词典.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31-232.

5. 李建华.日语词汇探究.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13.

6. 李乾朗.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北: 远流出版社,2003: 217.

7. 梁晓虹.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以日本资料为中心.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8.

8. 吕章申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商—五代).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47.

9. 长沼正子.運歩色葉集の年号に関わゐ二つの問題.日本アヅア研究(第七号).2010: 1.

10. 川濑一马.古辞書の研究(增訂).东京: 雄松堂,2007: 889-891.

11. 清水登.運歩色葉集におゐ年代表記について.長野短期大学紀要,1982(12): 7.

12. 清水登.運歩色葉集と印度本節用集: 所收語彙の注記をめぐつて.長野短期大学紀要,1985(12): 26.

13. 山冈庄八著.德川家康(9).王维幸译.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2015: 184.

14. 新村出.広辞苑(第六版).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15. 有贺要延.仏教難字大字典.东京: 国会刊行会,1987: 285.

16. 中田祝夫,根上刚士,野泽胜夫.中世古辞書(四種)研究並びに總合索引.东京: 风间书房,1971: 113.

17. 佐藤喜代治.日本の漢語——その源流と変遷.东京: 角川书店,1979.

(责任编辑 马 沙)

猜你喜欢
文字词汇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打乱的文字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