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两个“行”字的读音

2019-08-01 01:33苏培成
辞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景行广韵中古

苏培成

一、 “高山景行”的“行”

“高山景行”的“行”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华成语大辞典》读xíng,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 《中华成语大辞典》读háng,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读xíng,第6版和第7版加括注“一说‘行读háng”。

“高山景行”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车舝》第五章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要知道“行”字的准确读音,就要明白这两句诗的意义。前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理解。《毛传》:“景,大也。”《郑笺》:“景,明也。诸大夫以为贤女既进,则王亦庶几古人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孔疏》:“毛以为,若得贤女在王后之位,则谏王使之为善,庶几于古人有高显之德如山者则慕而仰之,有远大之行者则法而行之。”按照这个解释,“景行”的“行”指品行,第二个“行”指效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古诗。品行的“行”在上古属匣母阳韵开口二等,中古演变为《广韵·映韵》下更切,属匣母映韵开口二等去声,现代演变为xìng,20世纪中叶改读为xíng。效法义的“行”在上古也属匣母阳韵开口二等,中古演变为《广韵·庚韵》户庚切,属匣母庚韵开口二等平声,现代演变为xíng。按照这样理解,“景行行止”现在读为jǐng xíng xíng zhǐ,“高山景行”读为gāo shān jǐng xíng。朱熹《诗集传》有另一种解释,说:“景行,大道也。”把“景行”的“行”解释为道路。闻一多《诗经通义》也把这个“行”解释为道路,说:“景亦读为迥,迥行犹远道,与高山对文。”这个“行”在上古属匣母阳部开口一等,中古演变为《广韵·唐韵》胡郎切,属匣母唐韵开口一等平声,现代演变为háng。第二个“行”的意义为行走。这个“行”在上古属匣母阳部开口二等,中古演变为《广韵·庚韵》户庚切,属匣母庚韵开口二等平声,现代演变为xíng。按照这样理解,“景行行止”现在读为jǐng háng xíng zhǐ,“高山景行”读为gāo shān jǐng háng。第二个“行”字读xíng,没有分歧,不必讨论。

要判断这两种解释哪个更合适,不能单看这两句诗,而要看全诗的意思。《诗序》说:“《车舝》大夫刺幽王也。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国,德泽不加于民。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此燕乐其新婚之诗。”“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马服御良,则可以迎季女而慰我心也。”现代学者褚斌杰《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说:“《车舝》是一首迎亲曲。”“仰止: 仰望。止: 语助词。景行(háng杭): 大道。行: 行走。二句指前去迎亲景况,兼有仰慕对方,快速行进的意思。”笔者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合理。应该把“高山景行”读为gāo shān jǐng háng。

二、 “士贰其行”的“行”

《诗经·卫风·氓》里的“士贰其行”的“行”,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王恩保主编的《中华古诗选》注xíng,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háng。

《诗经·卫风·氓》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对这后两句诗,《郑笺》说:“我心于女,故无差贰,而复关之行有二意。”“女”读為汝,“复关”指那个男子。“士贰其行”的“行”指行为。这个“行”上古属匣母阳韵开口二等,中古演变为《广韵·映韵》下更切,属匣母映韵开口二等去声。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在“士贰其行”下有反切,注:“行,下孟反。”下孟反与下更切相同。这个“行”现代演变为xìng。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中,此“行”就注为xìng。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版也注为xìng,意思是:“足以表现品质的举止行动。”20世纪50年代为减少多音字才改读为xíng。《中华古诗选》把“士贰其行”的“行”注为xíng,是合乎语音演变规律的。

这一章诗是押韵的,“汤、裳、爽、行”是韵脚。在上古这四个字都属于匣母阳韵,只是等呼不同,押韵和谐。演变到中古前三个字依旧押韵,《广韵》的反切和音韵位置是: “汤”式羊切,书母阳韵开口三等平声;“裳”市羊切,禅母阳韵开口三等平声;“爽”两切,山母养韵开口三等上声。演变到现代,“汤”读shāng,“裳”读shɑng,“爽”读shuǎng,仍然押韵。而“行”字则不然,在中古已经与“汤、裳、爽”不押韵,现代读xíng,也不押韵。古诗讲求押韵和谐,讲求韵律的美,“行”字不押韵破坏了这种韵律美。《古代汉语》改读为háng。这样一改虽然押韵了,可是并不合理。古代没有录音机,古人到底怎么读,现代人并不完全清楚。即使音韵学家能把古音研究清楚,可是现代人也不能按照古音来读,因为现代人读古诗是给现代人听的,用古音来读谁也听不懂,无法领略诗句的内容。这种改读是为了迁就音韵而牺牲了意义的表达,至多只能说是临时变通。

这种变通至多只能偶尔一用,无法普遍应用。因为用现代读音读古典诗词时产生的不和谐情况很多,不能随意变通。如果一句诗里有两个字现代不押韵,变通就更困难。例如《诗经·大雅·荡》第六章:“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韵脚字的韵母按今音读: 螗是ɑng,羹是eng,丧是ɑng,行是ing(指施行),方是ɑng。“螗”“丧”“方”是ɑng,“羹”是eng,“行”是ing。如果为了押韵,需要改动“羹”“行”两个读音,人们很难接受。又如《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壄。”按今音来读,“马”读mǎ,“鼓”读gǔ,“怒”读nù,“壄”读yě。有三个不同的韵母,读起来不和谐。朱熹《楚辞集注》作了叶音: “马”叶满补反。“壄”古野字,叶上与反。这样一改,读时比较谐和,可是与意义脱节,听起来无法理解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变通弊多利少,还是不宜采用。我们认为现代人诵读古诗要用今音,不能用古音。用今音有时会造成押韵和平仄的不和谐,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临时变通任意性很大,会造成意义的混淆,弊大于利。

(责任编辑 郎晶晶)

猜你喜欢
景行广韵中古
中古之家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景行园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向熹著《简明汉语史》(修订本)指误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论中古时期中国佛教徒的焚身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