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9-08-06 08:42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四川南充637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颅骨敏感度颅脑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张会文 文建英 李婷婷李海燕

颅脑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在发病率中仅次于四肢伤,位居第二位。颅脑损伤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外界直接伤害有关,患者常见头皮损伤、颅脑损伤及脑组织损伤,上述三种类型可单独发生也可多个合并存在,事实上较多报道认为引起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脑组织损伤,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疼、呕吐等,临床对于急性如脑损伤患者,主要依据明确外伤史、辅助检查进行确诊,考虑急性如脑损伤患者病情时间越长其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故及时诊断颅脑损伤病情对保障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3]。CT、MRI是检查颅脑损伤的主要影像学手段,CT成像速度较快,对骨质敏感度高,MRI扫描对人体软组织分辨力高、可多方位、多序列进行成像。为进一步探讨CT、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收集了9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现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9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7~71岁,平均(34.29±9.1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4例,高处坠落伤28例,暴力伤害35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轻度颅脑损伤(13~15分)者54例,中度颅脑损伤(8~12分)者29例,重度颅脑损伤(<8分)者14例。

1.2.1 纳入标准:①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完整无丢失者;②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③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颅脑损伤者。

1.2.2 排除标准:①CT、MRI检查禁忌症者,比如行心脏搭桥手术者、碘过敏者;②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颅脑手术史者;④开放性颅脑损伤者。

1.3 检查方法 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西门子EMOTION 64排螺旋CT,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先入床,操作者将患者头摆正,下巴部位稍低,扫描线以听眦线平行。扫描范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设置参数:管电压130kv,管电流150mA/s,层厚1 0 m m,螺距1 m m,矩阵:512×512。扫描完毕后将CT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层厚5mm,层距5mm。MRI检查:采取西门子公司1.5T磁共振扫描仪,患者采取仰卧位,放置头部线圈,扫描序列包括TS T1WI/T2WI、T2W/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参数设置:T1WI TR1830ms,TE19ms,288×192,T2WI TR4700ms,TE 137ms,288×192,层厚5.0mm,之后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1.4 图像分析 收集97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影像学特点,包括颅骨骨折类型、原发性出血具体部位、原发性神经损伤,由两名副主任级医师分析并总结9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敏感度,并对比CT、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骨骨折类型、原发性出血部位、原发性神经损伤的图像特征及诊断符合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正态计量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等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体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MRI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敏感度比较 C T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敏感度为7 2.1 6%(7 0/9 7),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敏感度为86.59%(84/97),MRI对急性颅脑损伤敏感度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CT、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类型、原发性出血部位、原发性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 CT、MRI检查对颅骨骨折类型、原发性出血部位、原发性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急性颅脑损伤在CT、MRI检查中的图像表现 94例急性颅脑损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部软组织损伤及颅骨骨折(见图1),CT图像表现为颅骨内外板不连续,凹陷性骨折颅骨局限性向颅内凹陷,而粉碎性骨折则表现为游离的骨碎片;本组研究94例均合并了不同程度的原发性出血,血肿CT、MRI检查图像表现较为相似,均表现为“双凸镜样”异常密度影(见图2),MRI图像表现为梭型血肿,占位效应较低,急性期血肿表现为T1加权等信号,敏感度较CT高,血肿在CT图像表现随时间而变化,由高密度、等密度、液性低密度改变。本组研究中有10例患者出现原发性神经损伤,CT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处出现小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界模糊,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则为斑点状高信号。

3 讨 论

颅脑损伤的发生原因与外界暴力直接伤害有关,如车祸、工伤事故伤害等,本组研究中,94例患者中,交通事故伤34例,高处坠落伤28例,暴力伤害35例,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其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随着颅脑损伤病程时间的延长[5-6]。事实上,脑外伤可引起炎性细胞侵袭脑组织,引起颅脑损伤出现继发性损坏,颅脑损伤患者可因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出现可引起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颅内高压、脑疝、脑缺血等并发症,可引起感染的发生,有研究报道,考虑患者颅脑损伤及并发症的出现可直接引起患者出现一系列生理性紊乱和病理性改变,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抗感染等治疗[7-9]。

CT及MRI检查是临床中常见的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手段之一,CT外耳孔连线是平扫基线,既往文献报道,对患者整个脑部进行了CT扫描,在不同基线上颅脑轴面CT观察颅脑解剖较为不同,基线上2厘米,主要观察第四脑室,基线上4厘米,主要观察第三脑室,基线上5厘米主要观察侧脑室前脚、外侧裂池、小脑上池等解剖学结构,同时CT对骨质敏感,在骨折检出中优势明显。本组研究中,CT诊断线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符合率均为100%,但CT、MRI检查对颅骨骨折类型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检查对骨折的检出及诊断无明显差异,与既往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可能与本组研究纳入样本量较低有关[10-12]。从成像原理中分析,MRI对人体软组织的成像能力、异常信号变化特征、微小病灶现实和优势更为突出。本组研究CT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敏感度为72.16%,明显低于MRI检查86.59%,进一步证实该观点。

表1 CT、MRI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敏感度比较[n(%)]

表2 CT、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类型、原发性出血部位、原发性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n(%)]

图1 CT平扫可见左顶部头皮软组织肿胀。图2 颅骨内板下出现双凸形高密度区,血肿内可见气泡,边界锐利,占位效应较小。

MRI检查参数选择较多,对于人体软组织分辨率较CT高,各类脑疾病中,获得的图像清晰度、成像质量更好。在图像观察中,不同颅骨骨折类型CT图像存在差异,也较好区别:①线性骨折表现为颅骨内外板不连续;②凹陷性骨折颅骨则表现为局限性向颅内凹陷;③粉碎性骨折:可见游离分布骨碎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多合并原发性脑出血,血肿影像学表现中,CT、MRI检查图像表现相近,均表现为“双凸镜样”影或信号影,事实上不同时期脑出血其影像学表现存在动态变化,在相对占位效应较小的基础上,急性期血肿MRI图像表现为T1加权等信号,CT图像随病程时间的延长,密度改变由高密度、等密度逐渐变化为液性低密度改变,但MRI扫描FIAIR序列可捕捉并区分脑实质变化情况,对于原发性神经损伤的显示也较CT佳,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则为斑点状高信号[13-15]。

综上所述,CT、MRI检查均可有效显示急性颅脑损伤不同影像学图像特征,但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敏感度略高于CT,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影像学检查方式。

猜你喜欢
颅骨敏感度颅脑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