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内涵的体验

2019-08-06 13:16张剑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人文内涵体验绘画

张剑

摘要: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是素材的重要来源,但不能涵盖全部,它只能相对表面地反映现实状况和自然的状貌,对于人文内涵层次的挖掘则显得不够。而人及人的表情、情感、心理活动等构成整个复杂的人文环境所提供的重要因素。对人物的认知和审美正是人类对自身自我肯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活更深层次的反映,也是最生动、最深刻的艺术创作欲念,需要较高的创作技巧才能完成的课题目标。同样,它也需对表象的具体认识才能揭示内涵的深刻。

关键词:人文内涵   绘画   体验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13-0032-02

绘画毕竟不是哲学,绘画需要大量表象的形式美带来的审美愉悦来填充;有的或许能揭示深刻的道理;有的只是表象的审美愉悦;有的或许兼而有之。以上无论何种途径,只要能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都可称得上成功的绘画作品。因此,对于人文内涵的体验更是有种多样的方式,不能完全依赖于哲学思维方式来面对审美对象。纵观整个世界美术史,众多成功的艺术家都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通过挖掘人文内涵,表现不同人物从美的表象至复杂的心理活动等的一系列现象。

前文所述,中国绘画的取材偏向于自然世界;西方绘画偏向于人类活动。如果说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题材是山水的话,那么西方绘画则是人体(女人体多于男人体)。它们分别代表了各自文化理念的典型性,超越了素材和题材的概念而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例如:人体本身可以构成绘画素材,但一副我们所熟识的人体绘画表现的或许是神话的传说;或许是《圣经》故事,或许是历史镜头,它所谓的艺术“形式”,指的就是它能够脱离故事情节而呈现给观众的纯粹的形式美。古希腊哲学普罗塔哥拉斯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指的就是西方最早期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意识。这种意识现在看来不仅针对个体,还面对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这方面的素材广大而又有深度。中国人物画虽然历史上名家辈出、不乏精品,但对于世界的艺术价值来看,稍逊于山水和花鸟。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未建立勇敢且科学的对人之生理的研究方法,致使绘画中对人的表现缺乏真实性的依据,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直到近代,西方文明的传人,使解剖和透视的科学知识为艺术家所掌握,才逐渐摆脱了中国历代人物画家所面对的尴尬。对于人文环境,西方人由于长期的人文主义传统,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17世纪,当伦勃朗创作《戴金盔的男子》和《自画像》时,对人的瞬间表情已研究得非常精深而且表现得惟妙惟肖了;同期,中国明清之际的人物画家们,笔下的人物神情仍然木讷,程式化倾向严重。相互比较,差距明显。

仅仅限于人文内涵的体验结果还不够,还需要作者的人文主义情节和艺术创造心理的共同作用,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否则只能是对生活及人的表象的描摹,机械照抄;对客体——人的思维、心理、情感等重要的人文情节只能是浮光掠影。首先,作为作者本身,要对人的形象本身有感性形式的感觉。美好的人物形象可以给人造成愉快的感觉,它是直接由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引起的,同时也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再者,更深层的感觉不仅是对象客观表面属性的感受,而且是对其时代文化属性、民族地域属性、心理情感属性等深层次复杂因素的感受。很难想象,一个对美的感受茫然无知的人,面对美好世界能看出什么创作素材来。

以肖像画为例,一个成熟的画家选择形象的过程,一般是迅速和带有知觉性的。但在它的后面却包含着作者的全部生活经验:他的信仰、偏见和爱好,从而不可避免地有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参与。要寻找带有新鲜感的人物素材,如果人们每天都要重复地观赏一个人物形象,或是面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毫无关联的人物形象,都难以引起很大的兴趣。只有找出那些未曾见过,但又与自己的审美经验有某种联系,“似曾相识”的形象素材,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表现这种人文内涵也是创作感受因素的体验过程。在绘画创作中,种过程也是复杂、深刻的审美过程。主体在对具体可感的对象素材进行感觉、觉知、表象活动时就已经包含着一定的情绪或情感因素。而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想象更加丰富,情感活动更加深沉和强烈。中国古人所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就是衡量艺术性的一条重要标准。

面对创作素材,艺术家只有在知觉基础上,使自己的主观意念、心理投射到审美对象,给其补充进许多因素,这样才能使人在审美知觉中产生快感。一般来说,只有当主体的意念与对象的自然素材内容相结合,才能使审美情感的内容得到充实。艺术家面对客观审美对象或创作素材时,如果主体没有充实的心理内蕴,那么对象就不会激起主体对它的情感。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愿望等出发点的不同,面对创作素材时,具体的审美情感也就不同。例如,高更画过梵·高的肖像,梵·高也有自画像,却画得大相径庭,不大像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内容,出发点的不同,将导致结果的不同。客观素材是一样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人文内涵的体验”这类素材的来源不光来自客体,还部分出自主体。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因素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导艺术家去合理地择取创作素材,贴切地表现创作意念。

对于创作客体——人物形象,还需要理解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性与规律。这是与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融在一起的理解。这种理解是理性的,但又不和逻辑推理的形式一样。它是一种领悟式的理解,是一种直观客体本质的理解,更多地是为了创造新的、美的作品。艺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思考越深刻,就越易于实现这一创作目的。例如,列宾创作《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一画,前后共耗时二十余年,反复揣摩每个人物形象、气质、动态、心理和群体氛围来展开。并有既丰富的素材来源:肖像、人体与性、人类情感、社会环境,上述素材构成了创作题材的人物最重要部分。

东西方的人物绘画中,肖像均占了很大的比例。肖像画最初可能与哀悼死者家属、好友嘱托,以纪念死者,渴望死者音容笑貌长驻用存;或者受艺术赞助人的要求;政府、组织的委托;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像努力保留逝者的形象以共瞻仰。在中国,最早的肖像画,可上溯至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等的主人公,它们随葬于墓中,以引導死者升天为目的。而要起到识别死者、招魂的作用,就要肖似其人。西方肖像画艺术,可上推至古希腊、罗马时代,它也和亡灵有关。古罗马人要在送葬行列中携带祖先的蜡像,他们可能用石膏直接从死者的脸上翻制,非常真实而不加任何美化。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肖像画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使用功能。画家受委托所作的肖像,也有意定事实上的纪念意义,如同现代人收藏照片。一般来讲,稍有点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人,才能有收藏肖像画的能力。中国肖像画家需要在画面上提款,注明被画者的姓名、身份、年龄和其他一些情况;西方画家则不然,一般靠画面说话,只是在标签上注明被画者姓名和身份而已。一件传世的肖像精品不仅可以塑造一个不朽的典型,也可使后人相对完整地感受一个时代、一个阶层、一种文化氛围。

从技术层面来说,古代没有照相术,对人的神形把握全靠画家敏锐的观察和过硬的基本功,因此,在这些方面,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当今画家多得多。当今的画家很多依赖照相技术捕风捉影的形神,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下了太多的工夫,而对肖像画的内涵挖掘得相对不够。由于照相术的发明,保留人的形象及细节,不再仅仅依靠画家完成。拍张照片,既忠实对象又经济廉价,因此,社会对肖像画的艺术消费比例、额度远远小于以前。也是现代肖像画整体上(当然也不乏大师初现)逊于古代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现代肖像画在美术中的地位比不上以前。

只要国家间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就有机会见到外国人和五光十色的新奇事物,并将他们表现出来,并且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有所借鉴。后印象派画家,如高更和梵高,分别借鉴了东方的民间土著艺术和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而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毕加索更是大量借鉴了非洲木雕和太平洋岛屿艺术才使自己的创作风格保持不断的敏感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广元.中西色彩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吴冠中.我负丹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德]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杨红太,杨鸿晏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中央美院美术系.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人文内涵体验绘画
浅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特质
浅谈大学校园雕塑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领研究
台湾青春电影的审美品质与人文内涵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