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音乐剧设计思路探析

2019-08-07 08:43缪娥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7期
关键词:设计思路小学音乐

缪娥

[摘 要]为使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将儿童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双重发展,为音乐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关键词]小学音乐;儿童音乐剧;设计思路

儿童音乐剧是一种以儿童为表现主体,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化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引入儿童音乐剧时,要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多角度、多层次地为学生呈现音乐的美感,使学生感悟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想象力和审美力。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针对音乐的剧情、形象、节奏进行整合与分析,让学生勇于创编,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促进他们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整合音乐剧情,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儿童音乐剧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日常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情节扣人心弦,推动故事深入有序地发展,契合儿童活泼天真、乐于表现的天性。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找准适合的切入点,将儿童音乐剧和课堂教学完美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的《丰收之歌》,这是一首丹麦民歌,学唱歌曲。充分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表达,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出示一组丹麦的丰收图,学生立即被异国风情所吸引。接着,教师结合配图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农民大丰收喜悦的心情,并让学生创编一段简短的音乐剧。同时,教师做出示范动作,引导学生把扭秧歌、花鼓灯、扇子舞、腰鼓舞等动作融入其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述教学,教师的激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自然获得好的效果。同时,教师打破学唱模式,大胆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在理解歌曲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动作创编呈现音乐剧情,激发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解析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儿童音乐剧中一般都蕴含深刻的道理,以成语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等形式呈现,能够带给学生为人处世的启迪。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解析音乐形象的角度进行学唱,指导学生深入剖析音乐形象的特点,用心刻画故事中塑造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在表演音乐剧中发挥想象,对音乐进行个性化创新。

例如,教学《飞吧飞吧》时,这是一首德国民歌,通过表现小鸟的飞翔来启发少年儿童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勤奋劳动。小鸟是学生都很喜欢的小动物,教师教学時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小鸟,然后把学生分成燕子、百灵鸟、孔雀三组,并且为学生准备了相应的演出服和头饰。教师弹钢琴伴奏,让学生模唱,并且做出飞翔的动作,表现出所表演的鸟类的特征。学生随着音乐做律动,经过教师的深入启发,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如小鸟一般朝气蓬勃,要好好学习,展翅飞翔,方能不负青春好时光。上述教学,教师的设计非常成功,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解读,既使学生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这样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歌曲内涵的把握也更加精准、深刻。

三、关注音乐节奏,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模仿和跟唱为主,导致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能力不足,音乐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有所欠缺。儿童音乐剧囊括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儿童音乐剧的节奏性,筛选具有教育价值的音乐剧,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仔细聆听、观察,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敏感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学《雷鸣电闪波尔卡》时,通过听赏歌曲,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气氛和形象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时播放音乐剧:“一个夏日的清晨,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群欢快的人们正在载歌载舞,突然‘电闪雷鸣,纵然雷声轰轰、电光闪闪,但人们却依然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音乐剧的节奏,即第一主题的节奏欢快强烈,第二主题的节奏紧凑舒展,第三主题的节奏舒缓热烈,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上述教学,儿童音乐剧的介入让音乐课堂妙趣横生,使学生体会到了音乐剧的美感,油然生出对音乐的亲切感,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又促进了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发展。

总之,将儿童音乐剧融入音乐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创作的趣味和快乐,为学生学好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设计思路小学音乐
基于人本管理的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思路探索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