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文学作品“多余人”形象比较

2019-08-07 10:02吴菊荣
都市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性格特点

吴菊荣

摘 要: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解放运动,文人笔下的俄罗斯也涌现了一个个典型的形象。其中的“多余人”便是这一时期的独特形象之一,也充分体现了革命阶段贵族知识分子的迷茫、沉沦和挣扎。文学没有国界,历史的车轮不光只在一個国家进行。封建家族的衰弱,革命号角吹响,时局变化难测,中国文人笔下也出现了类似的多余人形象。

关键词:时代变革 多余人 性格特点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中的一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不满现实却又不能起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整个社会的一个多余的人,无用的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罗亭、奥勃洛摩夫等。中国的文学创作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形象,如贾宝玉、觉新等。

一、情感表达

在婚恋关系中,“多余人”不仅做不好恋人和丈夫,还给和他们相爱的女性造成伤害。比如,奥勃洛摩夫缺少爱的能力,当奥尔迦向他表达爱情时,他出于恐惧直接拔腿就跑,事后还振振有词写信给奥尔迦不能这样爱。杜勃罗留波夫曾评价“多余人”的恋爱态度说:“一切奥勃洛摩夫们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也要弄出可耻的样子来。他们简直不会恋爱,同时也不知道爱情里面有什么可寻找的东西,便如他们的生活一样”。

巴金《家》中的觉新,在作品中也是一个十分丰满且复杂的形象。作为高公馆的长孙,他自小聪慧惹人疼爱,但是中学毕业被父亲说服停止学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安排取了个自己从未谋面的姑娘做妻子,循规蹈矩进入西蜀实业公司工作。作为长子,20岁挑起了家中的重担,作为青年,他受过新思潮的影响,有奋发进取的一面。但其懦弱的性格终妥协于旧道德旧制度,有心自省无力自拔,最后被伦理纲常吞噬,使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俄罗斯的“多余人”大都是贵族之子,受过良好教育,一身才华,理所当然会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尽管社会上一切不如意,他们仍然会用傲娇的姿态俯瞰万物。他们醉生梦死,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圈,试图麻痹自己不看见这扰人的世间。他们个性张扬,视生命为游戏,敢于表达自己不满。而中国人的“多余人”形象大多是出身于家境普通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落后和迂腐,他们更多地是强忍心中怒火,选择妥协和退让。

二、人物性格

“多余人”源自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他们多数地位显赫,富有学识,不为官场利益所迷惑。他们看不惯制度下的虚伪和欺骗,但却无力改变现状,没有勇气跳出原来生活圈,空怀一腔热血和理想。

屠格涅夫第一篇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罗亭,心怀一份热忱和不竭余力寻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不满足于现状力图通过改革为社会谋求福利。空泛的理想面对俄国现实如政府的压迫,罗亭的努力在愚昧的民众面前激不起半点浪花。所有的黑暗都向它压过,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和沉沦,而是不断地燃烧自己,向自己的生活圈“宣战”!为了理想,做出最大化的努力,在人生态度上,有信念有追求,且热爱生活,但是他空有满脑子思想,没有行动力。例如他拒绝了娜塔莉亚的爱情,最后落得个流浪汉的结局。,罗亭喜欢夸夸其谈,缺乏实干精神。他离开娜塔莉亚之后,一直在外漂泊,他创办的教育、水利和农业都惨遭失败。正如他所说“我缺乏毅力!”其面对爱情时的软弱和事业实干精神的缺乏也体现了本身性格的双重性。

无独有偶,由于中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封建伦理道德早已深入人心。等级制度下的既接受着新时代观念的影响,又不能完全摆脱旧制度旧道德的制约,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多是勇敢和妥协,进取和退守以求自保,这种性格在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贾宝玉是一个向往自由思想解放道德与自己所处生活圈格格不入的一个叛逆者形象,行为偏僻性乖张,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也是贾家唯一合法继承人。总是扮演不好自己的职业角色,不喜欢阅读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杂书”,钟情《牡丹亭》、《西厢记》。痛恨“仕途经济”和峨冠礼服参加社交活动,体现贾宝玉非主流价值观的特殊价值取向。在贾宝玉看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儿是清爽的化身,男人是浊气之物,否定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思想。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宝玉是爱博而心芳”。宝玉虽有初步的民主平等和反封建的思想,但是社会封建制度的部分弊端还是显现在了这个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年身上。骑马经过贾政即父亲的书房,坚持下马履行礼仪,也体现了封建传统“父为子纲”的思想。元宵夜宴,贾母老太君斜卧榻上,玉字辈辈分最高者贾珍跪下,贾宝玉也随堂兄们跪下,也体现了贾宝玉遵守固有秩序,对封建伦理秩序具有认同感和契合点。说贾宝玉秉正邪之气,“邪”说其身处社会主流却不做主流之事,“正”是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

综上所述,两国的"多余人"形象都表现一种双重人格,这是他们在性格上的相同点。出身高贵,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想得多,做得少。俄国文学笔下的多余人形象更多体现出主动的选择,体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变革下的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和本我的追求状态。而中国文人笔下的"多余人"在封建制度和传统伦理纲常和外来新思想的冲击下,进退两难,最终产生了双重性格,相较被动。

三、小结

纵观中俄两国形象,我们能发现许多相同之处,也看到了各自的独特魅力。两国的"多余人"都产生于各自民族的历史变革时期,他们希望通过自身去改变社会现状,但超越不了已经固化的阶级观念和落后的思想。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更多的是忧郁和感伤,中国文学"多余人"形象更多是凄苦和悲剧。但肯定的是: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只在一个地方走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现实人物的写照,我们的世界或许会出现更加值得探索和对比的"多余人"作品。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2.

[3] 张世君.外国文学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 巴金.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性格特点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从《平凡的世界》中解读田晓霞的性格特点
巧用性格特点管理职业学校学生
对话凡高
如何正确树立班主任班级管理观
你喜欢哪个卡通人物
你想认识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