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核算框架下电气制造业本土出口收益研究

2019-08-08 02:19马晶梅秦馨
科技与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增加值价值链竞争力

马晶梅 秦馨

摘 要:本文基于新贸易核算框架对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分解与测算,对2000—2014年12个主要经济体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的本土出口收益能力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考察生产链位置和市场竞争力等全球价值链指标与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发达国家普遍拥有位置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多数拥有竞争优势;各国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主要受生产链位置价值效应和源于价格竞争优势的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生产链位置、技术含量与本土出口收益正相关,而市场竞争力、人均资本和人口规模则均成负相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向上游移动以实现链升级,摆脱成本依赖以实现竞争模式升级,提高技术含量以实现技术升级,能够有效促进本土出口收益能力。

关 键 词:新贸易核算框架;本土出口收益;生产链位置;生产要素

DOI:10.16315/j.stm.2019.02.005

中图分类号: F742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WIOD under the new trade decomposition framework, this paper uses world input-output data to measure domestic export earnings capac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and optical equipment of 12 countries in the world during 2000—2014.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roduction chain position,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echnology intensity of global value chain performance and domestic export earnings. Results show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generally have advantages in production chain position, while developing countries generally have advantages in competitiveness. Domestic export earning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production chain position derived from value effect and market competitiveness derived from the price competition advantage. The production chain position and technology intens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domestic export earnings, whil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per capita capital and people size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domestic export earnings. Therefo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expected to enhance domestic export earnings with upgrading the production chain position, ceasing depending on the cost advantage and improving technology intensity to promote the domestic export earnings.

Keywords:new trade decomposition framework; domestic export earnings; production chain position; production factors

在全球價值链背景下,随着生产碎片化程度的加深,中间品贸易在各国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然而,目前各国仍普遍使用基于总出口的传统海关统计方法,不仅使行业及一国总出口规模被不同程度高估,也导致一些国家制定的贸易政策出现误判,这些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及各国政府的日益关注。新贸易核算体系通过区分新增价值来源,将总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品进行有效剔除,从而为准确测算一国及行业创造的真实出口收益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框架和依据。

针对传统统计方法在衡量一国贸易规模中存在的“统计幻象”问题,Hummels[1]、Yi[2]、Feenstra等[3]基于投入产出表,通过测算一国总出口中所包含的进口品比重(VS)以及一国总出口中所含本国中间品比重(VS1),对其垂直专业化水平进行衡量。Johnson等[4]进一步提出增加值出口的概念和测度方法,分别从单边和双边角度构建了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模型。Timmer等[5]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隐含在最终产品中的增加值及其包含的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研究得出,中国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原因是由于过度依赖资本和低技术。此后,Koopman等[6]和Wang等[7]将一国总出口根据增加值来源及最终吸收地进行分解,将其分为国内增加值、外国增加值、重复统计等9部分,构建了新贸易核算体系的框架(KPWW)。王直等[8]对KPWW进行完善,将一国总出口进一步细分为16部分,建立了更为系统的贸易流分解及核算框架(WWZ)。在其基础上,Wang等[9]将进行贸易增加值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生产链长度以及显性比较优势重新定义。

国内学者主要基于新贸易核算框架开展实证研究。戴翔[10]从产业层面测算中国出口增加值,并采用修正的传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产业出口竞争力进行评估。黎峰[11]构建了出口优化度指数,分别从行业层面、双边及多边贸易角度对主要出口国的产品结构进行测度。岑丽君[12]采用TiVA数据,分别对中国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出口的国内贡献及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廖泽芳等[13]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及贸易失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差额与制造业、服务业相对出口比较优势呈正相关,而与金融中介相对进口比较优势呈负相关。赖伟娟等[14]构建投入产出五国模型,对中国、欧盟、美國、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全球价值链指数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日本、美国处于上游,欧盟则呈现两头参与产品生产和出口。刘会政[15]通过测算中欧双边真实贸易量、贸易结构和要素结构,发现欧盟向中国出口的增加值以资本和中技术劳动力创造的中间品为主,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位置。

在现代制造业中,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由于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一国工业化及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该行业在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据OECD统计,2016年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出口规模最大的3个国家为中国、韩国和美国,行业出口分别占各国总出口比重的29.4%、27.2%和13.2%。此外,该行业生产环节众多,对加工品、零部件等中间品需求较大,从而通过后向关联对这些供应行业生产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本文基于新贸易核算框架,考察生产链位置以及市场竞争力等全球价值链表现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本土出口收益能力的影响。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基于本土出口收益能力测算模型及理论框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第三部分采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2000—2014年12个主要经济体的本土出口收益能力及衡量全球价值链表现的各个指数,并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建议。

1 本土出口收益模型及理论框架

在式(8)中DVA表示国内增加值,RDV表示折返增加值,MVA表示来源于进口国增加值,OVA表示来源于第三国增加值,DDC表示国内价值重复统计,FDC表示国外价值重复统计。根据价值来源及最终吸收地,一国总出口由完全国内增加值、国外增加值及重复统计三大部分构成,各大部分又可进一步进行细分:其中,完全国内增加值可划分为国内增加值和折返增加值两部分;国外增加值可分为来源于进口国和来源于第三国增加值两部分;重复统计可以分为国内价值和国外价值的重复统计两部分。

1.2 本土出口收益能力模型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某一行业,尤其生产链条长、最终需求特征显著的行业,通过出口体现的本土收益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行业内部创造的新增价值,是该行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二是国内供应行业为其提供的中间品价值,这一部分价值实际上是该行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Wang等在新贸易核算体系基础上,将行业内部创造价值及其带动国内供应行业价值从行业总出口中分解出来,将其定义为基于后向关联视角所创造的增加值(VAX_B)。在下文中,将基于后向关联视角的行业及国内供应行业出口价值总和VAX_B统称为本土出口收益。其公式如下:

1.3 理论框架

由于一国劳动生产率及技术水平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口行业及其国内供应行业之间除了具有后向产业关联之外,往往在生产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行业EC_B与其生产链位置以及市场竞争力等具体全球价值链表现密切相关。

1)生产链位置。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许多企业只承担生产链条上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同时,不同环节(位置)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有所不同。生产链位置通过两种效应对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产生影响:一是长度效应,当行业包含的本土链条较长时,行业创造价值较大;反之,本土链条较短时,创造的出口收益较少。二是价值效应,一般而言,研发、设计等上游或前端环节多属于高附加值活动,创造的价值较为可观;而零部件加工、装配等下游或后端环节多属于低附加值活动,创造价值能力有限。下文采用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PO)作为衡量生产链位置的变量,根据公式,PO数值越大代表行业越靠近上游或前端。

假设1:当行业生产链位置的价值效应大于长度效应时,生产链位置与EC_B正相关—越偏向上游或前端,EC_B越强;越偏向下游或后端,EC_B越弱。相反,当长度效应大于价值效应时,生产链位置与EC_B负相关。

2)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行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价格竞争(优势),这些行业大多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廉价自然资源或低技能劳动,竞争力主要体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因而,单位产品所含价值较低;二是非价格竞争(优势),这些行业往往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及技术能力,竞争力主要体现为生产及服务的差异化(垄断)优势,单位产品包含价值较高。

假设2:当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主要源于价格竞争时,市场竞争力与EC_B负相关—竞争力越高,EC_B越弱;反之,当比较优势主要基于非价格竞争时,其市场竞争力与EC_B正相关。

3)生产要素。根据柯布[KG-*5]-[KG-*5]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知,行业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资本、劳动以及综合技术水平。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通过加大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对经济效益的增加是有利的;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下,按照现有的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经济效益是不利的;而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而技术水平往往通过两个效应对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产生影响,当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增强时,单位劳动创造的产品价值则越高,而当形成规模效应时,则平均成本下降,使得单位产品价值降低。

假设3:在规模报酬递增时,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与EC_B正相关;在规模报酬递减时,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与EC_B负相关。

假设4:当行业技术的替代效应大于规模效应时,技术水平与EC_B正相关,即技术水平越高,EC_B越强;反之,当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技术水平与EC_B负相关。

1.4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1.4.1 模型构建

基于上文理论假设,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PO表示行业生产链位置;AC表示国际市场竞争力;X表示一组控制变量(包括TEC技术含量、PCC人均资本以及POP人口规模);下标j和t分别为国家和时间;λj和λt分别为国家和時间控制变量。

1.4.2 变量选取

1)生产链位置。本文采用Koopman等[16]提出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对一国出口行业在生产链上的位置进行衡量。该指数计算式为

其中:IV表示一国间接增加值出口,FV表示一国出口产品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PO指数区间为(-1,1),数值越大表明行业生产链位置越靠近上游或前端,相反,数值越小表明位置越靠近下游或后端。

2)市场竞争力。出口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衡量。该指数根据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市场占有率进行测算,尤其适用于市场规模较大的行业。本文以行业出口隐含的国内增加值取代海关统计的总出口数据,对传统RCA指数进行修正。通过构建真实比较优势指数(AC),作为衡量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出口行业市场竞争力的指标,其计算式如下:

借鉴传统RCA指数的区间划分方法,本文认为,当AC≥1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强,尤其当AC >2时,该行业竞争力极强;当AC<1时,显示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竞争力相对较弱。

3)技术含量。本文借鉴马晶梅[17]采用单位劳动的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行业技术复杂度的指标变量的方法,以完全国内增加值取代工业增加值,构建技术含量指标(TEC)来衡量一国某行业技术水平。本文在变量选取中,EC_B,PO,AC等均为指数形式,为保持变量数量级一致,消除数据对模型干扰,将劳均完全国内增加值取对数形式。

4)人均资本。本文借鉴蒋为等[18]采用资本与劳动比来衡量一国要素禀赋水平,并以行业资本含量替代国家资本含量,构建人均资本(PCC)指标,均采用行业数据。

5)人口规模。本文采用各国人口增长率(POP)作为衡量一国人口规模的指标。

1.4.3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投入产出数据来自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WIOD),将r17(计算机、通信及光学设备制造业)和r18(电气及机械设备制造业)2个行业合并为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同时,选取2000—2014年该行业平均出口贸易额最高的12个国家作为样本,行业就业人数、资本存量来自WIOD数据库中的社会经济账户(social economic accounts),人口规模来自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库。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变量测算及直观描述

2.1.1 本土出口收益能力测算

根据式(10),测算得出世界主要国家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EC_B值,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000—2014年,除墨西哥以外,各国EC_B均大于0.6。在所有国家中,大部分发达国家EC_B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较低。其中,日本EC_B数值最高,均值为0.79,表明日本本土创造的价值占行业出口收益比重最大;墨西哥最低,仅为0.38。

从变化趋势来看,除了美国和巴西EC_B明显增强,其他国家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墨西哥和印尼下降幅度最大,超过15%。这也证实了大部分国家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出口中包含的国外价值比重有所增加,生产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2.1.2 全球价值链表现测算

1)生产链位置(PO)。各国在生产链位置上呈现出明显分化:发达国家PO指数均高于发展中国家,即发达国家位于上游,发展中国家位于下游,如表2所示。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可以认为,发达国家在拥有生产链的位置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在发达国家中,以美国、日本指数最高,表明这两个国家处于该行业全球生产链的最前端。在发展中国家中,以墨西哥指数最低,显示其位于生产链的最末端。

从各国PO指数的变化趋势看,2000—2014年,巴西和中国有较大程度提升。其中,中国呈现出以2007年为拐点,先向下游,之后向上游移动的趋势,表明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行业链升级效果较为显著。此外,一些国家PO指数出现下降,即呈现出向下游移动的态势。其中,印尼下移速度最快,其次为印度,反应出这些国家在加工装配环节的地位有所加强。

2)市场竞争力(AC)。在所有国家中,中国、韩国AC指数最高,平均值大于2,表明这两个国家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其次为日本,平均值大于1.3,表明其竞争力较强;墨西哥、美国和德国三国AC指数平均值稍大于1,显示出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优势不显著;其他6个国家AC指数均远小于1,其中巴西最低,均值仅为0.3,表明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

从AC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2000—2014年,中国、印度两国虽然竞争力波动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增幅最大,约为30%。其他国家则呈现出下降趋势,英国、印尼、巴西降幅超过50%。

3)全球价值链优势表现。各国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优势表现,如图1所示。图1分为3个区域:上方区域为本土出口收益优势,左下方区域为(生产链)位置优势,右下方区域为市场(竞争力)优势。根据各国优势表现不同,可以把国家分为4组:

全面链优势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德国,这3个国家本土出口收益能力较强,不仅本行业创造了较为可观的出口价值,并且对国内供应行业生产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此外,这两个国家还拥有明显的位置、市场优势,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全面优势地位。

局部链劣势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和韩国,这些国家只有一种(即局部)生产竞争力劣势,而在位置和本土出口收益均呈现优势。这说明,这3个国家位置优势远强于竞争优势,从而体现出较强的本土出口收益能力。

局部链优势国家指在本土出口收益及全球价值链表现方面仅具有某一种优势的国家。根据优势内容不同,可以细分为以下3组:

中国、墨西哥。这2个国家在位置均存在劣势,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也较低。然而,由于其突出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巴西、印度。从总体上看,这2个国家在位置、和市场方面均处于劣势,但却呈现出较强的本土出口收益能力。这主要原因:一方面,两国行业本土出口收益及总出口规模均非常小,仅占12国整体规模的0.4%~0.5%;另一方面,巴西生产链位置快速向上游移动;印度则在位置、市场等全球价值链表现上获得明显提升;因此,两国本土出口收益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优势。

英国。在市场上体现出劣势,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也较低。这说明英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优势并没能为其本土出口收益能力做出较大贡献。

全面链劣势国家印尼在位置、市场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也很弱;因而,表现出全面链劣势,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最外围。

2.2 检验结果

2.2.1 总样本检验

根据模型(11),对总样本进行估计。通过检验发现模型存在个体效应,并且采用固定效应优于随机效应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生产链位置PO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行业生产链位置与EC_B正相关,即一国在生产链上的位置越靠近上游或前端,EC_B越强。回归结果证实了行业生产链位置的价值效应大于长度效应,意味着处于上游的发达国家虽然本土生产链条较短,但是由于其创造价值能力较强;因此,EC_B较强。

市场竞争力AC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市场竞争力与EC_B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一国市场竞争力越强,EC_B反而越弱。这也证实,就总体上而言,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价格竞争。

生产要素 TEC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技术含量与EC_B负相关,即技术含量高的国家EC_B弱,这可能是由于平均成本下降使得单位产品价值降低;PCC系数为正,即人均资本高的国家,其本土出口收益能力越强;POP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人口增长率越快的国家,其本土出口收益能力反而越弱。

2.2.2 分样本检验

根据被解释变量及解释变量对总样本进行分组如表4所示,回归结果,如表3第2、3列所示。

1)根據被解释变量分组。根据EC_B强弱,将样本国家分为两组进行检验。可以看出,两组样本PO变量回归系数符号与总样本相同,而EC_B强的分样本AC不显著。

生产链位置PO系数为正,EC_B较弱国家组数值远大于EC_B较强国家组。这表明,两组国家EC_B均主要受生产链位置价值效应的影响,并且,EC_B较弱国家组所受影响更大。而生产要素表现与总样本表现基本一致。

市场竞争力EC_B较弱国家组系数为负,而EC_B强的国家组系数数值较小,但与本土出口收益呈正相关。这表明,对于EC_B较弱的国家来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价格竞争优势(如资源、劳动力等成本优势)。而对于EC_B较强的国家来说,其市场竞争力主要来源于非价格竞争优势(如管理、组织和技术等优势)。此外,技术含量依旧与本土出口收益能力呈负相关。

2)根据解释变量分组。根据各国全球价值链表现不同,按照生产链位置与市场竞争力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两组样本PO系数显著为正,与总样本符号相同,下游发展中国家数值远大于上游发达国家。这表明,两组国家EC_B均主要受生产链位置价值效应影响,并且发展中国家所受影响更大。两组样本AC系数显著为负,符号与总样本相同,且发达国家数值稍大。这显示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比较优势均更多来源于价格竞争,且发达国家受价值效应影响更大些。生产要素中,在上游样本中,技术含量与人口规模表现与总样本一致。而在下游样本中,技术含量和人均资本与总样本表现相反,这可能是由于劳动的替代效应使得技术含量增强,即单位劳动创造的产品价值升高。而人均资本由于规模报酬递减,对本土出口收益产生负效应。

两组样本PO系数显著为正,且竞争力强国家组系数稍大于竞争力弱的国家组。这表明,两组国家主要受生产链位置的价值效应影响;并且,竞争力强国家组所受影响更大。竞争力弱的国家组AC系数为正,而竞争力强的国家组AC系数为不显著。这说明,竞争力弱的国家组主要是基于非价格因素(如组织、管理和技术水平优势)而形成的市场竞争力优势。生产要素中3个变量的表现与生产链位置分样本结果保持一致。

3)稳健性检验。为了检验上文中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还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原因是模型的输出结果还需要取决于模型检验的计量方法。如果模型输出结果对计量方法极其敏感,或者在不同的方法下出现相互矛盾的结论,那么该模型的结果以及据其得出的结论便是不可靠的。

本文重新构建生产竞争力指标,采用产业结构比替代生产竞争力指标,即一国某行业产出占一国总产出比重与所有国家某行业产出占所有国家总产出比重的比值,重新测算并进行回归,同理结果如表6、7所示。与原模型相比,除少数模型中控制变量显著性受一定影响外,主要解释变量以及绝大多数控制变量的系数值和符号方向并没有产生大的变化,显著性也没有收到明显的影响。 可以认为本文中全球价值链表现对本土出口收益影响的模型设定与相关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据此所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前文提出的假设得到验证和支持。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以后向关联为视角,对2000—2014年世界12个主要经济体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本土出口收益能力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生产链位置和市场竞争力等全球价值链表现与本土出口收益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和模型,通过对总样本和分组样本进行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1)综合各国本土出口收益能力及其全球价值链表现,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日本、美国和德国拥有全面链优势,位于国际分工的核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表现为局部优势,印尼则表现为全面劣势,位于国际分工的最外围。

2)总体回归结果表明,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与生产链位置、人均资本正相关,而与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人口规模负相关。这意味着,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本土出口收益能力主要受生产链位置的价值效应和价格竞争的影响,同时单位劳动力占用资本越高、单位产品价值越高、人口增长率越低,本土出口收益能力越强。

3)分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产链位置和价格竞争优势对本土出口收益能力影响更大;因此,通过向上游移动和实行价格竞争策略,可有效增强其本土出口收益能力。而对于发达国家,则可以通过加强其基于价格因素的市场竞争力来提高其本土出口收益能力。

总的来看,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发达国家在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拥有位置及技术优势,并且大多具有本土出口收益优势。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除了部分国家拥有较强的市场优势以外,大部分国家在全球价值链表现及本土出口收益处于劣势地位。增强发展中国家本土出口收益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加大加强中间产品尤其是重要(核心)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及生产,通过向上游移动,提升生产链位置,实现链升级;第二、逐步摆脱对生产成本优势的依赖,由粗放、数量扩张型的价格竞争模式向集约、质量提升型的非价格竞争模式转变,实现竞争模式升级;第三、优化产品出口结构,通过提升单位产品所含的附价值和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 HUMMELS D,ISHII J,YI K 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

[2] YI Kei-Mu.C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1):52.

[3] FEENSTRA R C,HONG C.Chinas exports and employment[J].NBER Working Paper,2007:13552.

[4] JOHNSON R C,NOGUERA G.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2):224.

[5] TIMMER M P,ERUMBAN A A,LOSB,et al.Slicing up global value chai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4,28(2):99.

[6] KOOPMAN R,WANG Z,WEI S J.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59.

[7] WANG Z,WEI S J,ZHU K F.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J].NBER Working Paper,2013,19677.

[8] 王直,魏尚進,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9):108.

[9] WANG Z,WEI S J,YU X T,et al.Characterizing global value chains:production length and upstreamness[J].NBER Working Paper,2017,23261.

[10] 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J].中国工业经济,2015(1):78.

[11] 黎峰.全球价值链下的出口产品结构与贸易收益:基于增加值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16(3):86.

[12] 岑丽君.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基于TiVA数据与GVC指数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3.

[13] 廖泽芳,毛伟.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外部失衡:附加值贸易关系网络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27.

[14] 赖伟娟,钟姿华.中国与欧、美、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7(1):125.

[15] 刘会政,宗喆.全球价值链下中欧增加值贸易测度及分解研究[J].经济经纬,2018,35(1):55.

[16] KOOPMAN R,WANG Z,WEI S J.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9(1):178.

[17] 马晶梅.技术复杂度与我国外包企业技术优势及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增加值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9):1397.

[18] 蒋为,黄玖立.国际生产分割、要素禀赋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4,37(5):28.

[编辑:厉艳飞]

猜你喜欢
增加值价值链竞争力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现状和管理理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价值链重构》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0%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2015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