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知己 赏人情

2019-08-08 04:05王春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山流水知己

王春艳

【摘要】本文将从叶三和季匋民两个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入手,找出他们成为知己的基础,结合高山流水的典故,品评汪曾祺短篇小说《鉴赏家》中知己的内涵。

【关键词】知己;高山流水;人情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的《鉴赏家》,是高中语文苏教版短篇小说选修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将论证小说中两人的知己关系,找出他们知己关系的基础和内涵,并赏析这种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人情美。

一、叶三和季匋民的关系:知己

文章开篇即写道:“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可是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画家与鉴赏家的关系,更是私交很好的知己。文章中還有更多两人知己感的描述:

季匋民对叶三——“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季匋民题诗给他“为君破例著胭脂”,这句诗表面上是说:本来只喜欢画墨荷,今天却为你修改成了红色的荷花。而双关之下,这个从不肯应酬趋附别人的大画家,却对叶三流露出“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叶三对季匋民——“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文中连着强调了两次。“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说“四季八节”而不说“每年”,因为“每年”是一年一次,“四季八节”是每年大大小小所有节日,是一年很多次,非常想念、时时想念,可见叶三对季匋民的感情之深。

所以他们两人的关系,是由艺术结缘,却不仅仅停留在艺术上,直达彼此的心灵世界,是真正的知己。

二、两人知己关系的基础:生活和艺术的融合

这个基础是:季匋民艺术的生活化和叶三生活的艺术化。

(一)季匋民:艺术的生活化

季匋民创作的时候并不像很多艺术家那样一丝不苟,而是“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个习惯本身就很生活化。绘画的内容:如风中的紫藤、老鼠上灯台、荷花莲蓬之类,也是生活化的题材。因此,当叶三提出“红花莲子白花藕”   的时候,他才会“为君破例著胭脂”,照道理艺术创作是可以高于生活的,夸张失真是允许存在的,但季匋民追求的是艺术的生活化,他热爱并尊重生活,所以他修改了荷花的颜色。季匋民还讨厌假名士的高谈阔论,懒得应酬他们,也就是说他并不看重绘画作为艺术的“高雅博学”,但却觉得叶三是真懂,就是因为叶三能看出花乱是因为有风、卷尾巴是因为小老鼠、莲蓬大的是红莲花等等,这所谓的真懂,懂的就是他画中生活化的内涵,这也是季匋民自己最得意的部分。所以季匋民虽然是大画家,却一直在追求艺术的生活化。

(二)叶三:生活的艺术化

叶三卖果子“不开铺子、不摆摊、不挑担走街串巷”,而是选最好的果子专给大宅子送,有点像现在所说的“高端私人订制”。个个精挑细选色香味俱全并得四时之先,而且都是“树熟”,体现了叶三喜爱一样东西后就非常用心,并钻研门道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得以体现)。所以叶三不是普通的果贩,而是一个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一个把生活艺术化的人。他卖果子“从不说价”,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他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更像是一个君子之交的朋友。他能辨别李复堂的真迹,能一句话点出季匋民画中的好坏,也体现了叶三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所以叶三虽然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却自有一段风骨,他是生活的艺术家。

这两人都是真诚、实在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也都是有艺术追求的人。虽然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大画家,却不断向下接地气;一个是市井卖果子的,却不断向上追求极致。于是在某个点,艺术与生活完美交融,达成一种超越身份限制的默契,成就了一段知己情谊。

三、知己的内涵:高山流水

叶三评画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而非专业美术角度。他不是喜欢季匋民绘画的技巧,而是喜欢其画中的旨趣。这种以艺术为载体,旨趣相投的两人,让人想起了高山流水的典故: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和伯牙之所以能成为高山流水,也是因为钟子期能参透伯牙音乐中的旨趣。这段文字如果换成小说内容,则是:

季匋民善绘,叶三善赏。季匋民绘画,志在乱花。叶三曰:“善哉!紫藤里有风!”志在小鼠,叶三曰:“善哉!尾巴卷在台柱上,它很顽皮。”季匋民所念,叶三必得之。

题目叫“鉴赏家”,这个鉴赏家除了指“叶三”,还能指“季匋民”。叶三赏画,季匋民赏人。在一堆高谈阔论、附庸风雅的假名士中,季匋民“对叶三另眼相看”,“他认为叶三真懂”,所以高山流水必定是相互欣赏的。

小说结尾叶三没有把画卖给真正懂行的人,而是放进棺材里,很多人不理解,试图以叶三作为鉴赏家有着纯粹的、非功利的艺术追求来解释。其实这种说法,是解释不通的:如果非功利的话,他完全可以捐出去,而带到棺材里反而是对艺术的一种浪费与扼杀,使季匋民的艺术无法流芳百世。也有人解释这是叶三对于画作的近乎疯狂的痴迷,这个理由虽然说得通,但未免显得叶三有点自私,人物的格局变小了,它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小说把一个果贩称为“全县第一个鉴赏家”体现了作者对叶三的一种肯定与赞美,既然作者是有意拔高,又怎么会写他自私?

笔者试图从高山流水的角度探讨这个情节的内涵。中国的知音文化包含两个方面:“音”是审美理解,“知”是惺惺相惜。英文称之为“soulmate”,也翻译成:灵魂伴侣。这种关系下,艺术只是载体,真正相投的则是志趣,是一种很私人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的知音文化就含有一种类似于“义”的契约精神。叶三对季匋民的画,生不卖、死随葬,让人想起高山流水典故的结尾: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那如果先死的是伯牙呢?——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在知音的情谊里,艺术只是载体,它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知相惜。伯牙毁琴,艺術的消失固然可惜,但这更能衬托出情义的可贵与伟大。所以对于叶三来说,这一幅幅题字或不题字的画、题了泽之或叶三的画,承载的是两人高山流水的重义。这种情义是千金不换的,也是可以带入坟墓的,因为它最终超越了艺术价值,所以它才更为纯粹与非功利。

四、高山流水:人情美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半虚幻半现实的世界里,他以独特的个人风格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人情美的氛围,写出了人性的光芒。

文章开头就说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这些都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民风的淳朴,这是一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地方。

儿子们都对叶三很孝顺,为他做寿、裱画、买寿材,心疼父亲卖果子辛苦,而争着赡养他等等。这种孝顺也体现了传统的人情美。

而最能体现人情美的,恰恰是小说的主旨:高山流水。季匋民是个颇为崇古之风的人(中国画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一 种),他虽为叶三起了字“泽之”,有时却直接题写“画与叶三”,是因为“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这种崇古之风,体现在两人的交往上,则是高山流水的遗风。

钟子期所说的泰山和黄河,并不是中国最高的山最宽的河:若说峨峨,则五岳之中华山最高;若说洋洋,则东海南洋更为壮阔。可见钟子期所说的高,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高,而是文化意义上的高:泰山是每个传统文人的心理制高点。钟子期正是听出了弹琴者的“志”之高,才被引为知音。可以说,高山流水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人和人交往的精神制高点。这种人和人之间纯粹的交往、制高点的神交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人情美。这种美超越一切功利,甚至超越艺术本身。在一群附庸风雅的文化圈俗人之中,季匋民和叶三本着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中追求共同的旨趣,成就高山流水的佳话,正是小说所要表现的最深刻的人情美,也是作者推崇与向往的古之遗风。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高山流水知己
前路有知己
顾致农《高山流水》
知己红颜
高适同路逢知己
人生难得一知己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知我”何必是“知己” “千转”之“转”应通“啭”
我的好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