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价值研究

2019-08-09 14:49王荣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可扩展性百科全书信息管理

王荣

[摘    要] 网络版百科全书编纂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编辑出版工作的全流程无纸化、线上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从专家信息管理,权限信息管理,著作权信息管理,稿件信息管理,歷史资源管理,多媒体资源管理,进度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述了编纂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价值的实现,然后又对百科全书编纂系统的可扩展性、兼容性以及其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编纂系统;信息管理;百科全书;可扩展性;兼容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68

[中图分类号] G255.75;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1- 0158- 03

0      背    景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技术和互联网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对于综合类出版物制作、发布和应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步伐,拟定推出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立项文件中,明确提出“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纸质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东软集团的合作项目——数字化编纂平台,为创建全面、科学、权威、准确的百科知识库提供了现代化途径[1]。

1      信息资源管理价值的实现

数字化编纂系统是由计算机、网络及搭载的软件构成的实现编辑业务的平台[2]。其编纂功能的实现主要建立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从网络版百科全书编纂与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专家信息管理

百科全书的编纂具有一定系统性及复杂性,涉及众多学科与专家学者,对其信息资源进行有序、高效的管理并非易事。学科编辑需要掌握编委会及撰审稿专家信息,包括姓名、职称、邮箱、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研究方向、学术著作等重要信息,编纂平台设置有相应的模块进行管理。此类数据库的建立,支持按特定条件检索信息,以满足业务人员的需求。一直以来,作者工作都是编辑出版行业的重中之重,秉持着尊重作者及其劳动成果的理念,尽量完善作者相关信息,也可为今后更多选题计划积累作者资源。

1.2   权限信息管理

针对编辑出版过程中不同的角色,管理员可以为系统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例如学科编辑、主编、多媒体编辑、撰稿人、审稿人、校对等角色,当用户登录进入系统后,对编纂系统的使用将受到一定的限制。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涉及文史哲艺、理工农医等领域,政治、宗教、法律等学科多有敏感信息,所以针对每个条目的编写、审改、提交、驳回、提取等权限不能整齐划一,而是要根据特定需求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减小发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错误,造成难以弥补损失的可能。从业务流程的源头对权限进行限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还可以在突发状况后,有效追根溯源,明断责任归属。

1.3   著作权信息管理

网络版百科全书的著作权保护与传统著作权保护相比,有其延续性,也有其特殊性。延续性是指在百科条目编纂过程中,传统出版模式与现代数字出版模式,都要以著作权为核心的法律保障为基础。由于技术水平的提升、传播方式的便捷及内容形式的丰富,使得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更易发生且难以追溯侵权责任人,数字化编纂系统设置了编纂前的著作权承诺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人员一般也会结合线下书面签订著作权确认书的形式,尽可能减少著作权纠纷的发生,或至少可以在产生著作权纠纷时,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1.4   稿件信息管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的编纂工程浩大,信息繁杂,耗时很长。其中,条目表的编纂是全书的重要基础。百科全书条目表的编制需要满足体系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检索性原则、主题词原则、简明性原则、通用性原则、概要性原则、名词性原则、单义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根据百科全书基本性质的要求,以科学的知识分类为基础,把学科知识组织成内在联系的系统,便于读者快速寻检。条目表的树状层级结构正是数字化编纂系统的基础,在导入整个分支或具有一定层级结构的条目表后,才能开始下发任务,全面开展撰稿、审稿工作。

学科编辑进入系统,条目分布较为散乱,可以通过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方式进行特定条目或学科分支结构的限定检索。根据各个角色被赋予的权限,用户可以对稿件进行不同的操作。系统用户可在“待办任务”模块中查询未完成的稿件链接,进入工作页面,开展编辑加工工作。在“任务管理”模块,学科编辑可浏览各条目当前在编纂流程中所处节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催稿、审稿或编辑加工等工作。百科全书数字化编纂系统将所有相关稿件集中,以学科条目表为基础组织稿件,为实现全流程无纸化、线上编辑出版提供了有利条件。

1.5   历史资源管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既有一、二版原有内容,也有在原有历史资源基础上增补、删改、拆并的资源,还有全新的知识。为了方便相关人员的编辑出版工作,可以通过专门的入口链接获取百科一、二版历史资源。在下发给专家条目任务时,可以直接选定修订模式,匹配相应历史资源,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修订。除了百科一、二版历史资源,还有其他专科或国外百科全书的线上资源,可以为撰审稿专家及编辑人员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

1.6   多媒体资源管理

网络版百科全书的显著特点就是能够以更丰富的形式承载条目内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内容资源都可以得到应用,这也对数字化编纂系统的软硬件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系统研发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百科全书这类编纂工艺繁复的工具书的多媒体资源的形式要求也较为复杂,如图片需要考虑尺寸、像素、分辨率等参数,视频需考虑时长、清晰度、播放速度等参数,以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的编排。网络版百科全书工程浩大,信息庞杂,不仅对文字内容有统一的编写体例要求,对多媒体资源也有统一的配置体例要求。只有标准的统一,才能实现管理上的高效率,以及呈现上的高品质。

1.7   进度信息管理

传统组稿、编纂过程是通过邮寄纸稿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而数字化编纂系统可以实现全流程线上流转、监控、统计等功能,使编辑人员能够随时了解到撰审人员的最新工作动态,以便及时与他们沟通,推进编纂工作。学科编辑首先将条目表导入编纂平台,然后下发任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简化版流程或编纂全流程,匹配相应的编审人员。简化版流程包括的环节有编纂、社内初审、社内一审、社内二审、社内三审、入库,编纂全流程包括的环节有编纂、社外一审、社外二审、社内初审、社内一审、社内二审、社内三审。前一环节的用户在系统中将完成的稿件提交到下一环节,就实现了稿件的线上流转;学科编辑在任务管理模块中,可以监控到稿件的完成情况与当前所在节点及操作人。在数字化编纂系统中,专门设有统计模块,汇总各环节稿件的数据信息,便于相关负责人随时了解学科百科工作的进展情况。

1.8   稿酬信息管理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稿酬计算的主要参数就是作者的稿酬标准、字数及修订量。借助现代化数字化编纂系统的字数统计功能,按照传统字数计酬的方式,可以将线上与线下方式相结合,完成作者稿酬计算与管理工作。目前,系统不能将百科全书的要素如中文条头、英文条头、参考文献与正文字数一同统计;修订量需要学科编辑在线下将其与历史资源比对,无法智能识别;虽已知稿酬标准,但无法将稿酬计算公式嵌入系统,只能线上统计字数,线下计算稿酬,这些都对稿酬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显示出系统的统计功能还有待完善。

1.9   系统通知

目前,數字化编纂系统中设计有系统通知的功能,当技术人员重启服务器、系统升级或进行其他可能影响到系统用户的操作时,系统界面会弹出广播消息。但是,系统故障时,还没有能够及时通知到各个有关的专家学者、学科编辑、管理人员等用户的有效途径,此模块的功能尚有可以提高的空间。

2      百科全书编纂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

目前,市场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或硬件分门别类,所以要求数字化编纂系统所承载的信息资源能够在多种平台上优质呈现,使更为广大的用户群体受益。同时,根据网络版百科全书的特点,应预留出读者反馈的空间,以及条目相关内容持续更新的入口。从微观上看,为了实现数据的有效积累,需要保证足够的系统内存空间;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获得,需要设计切实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的信息检索策略。从宏观上看,百科全书编纂系统可能同时承载成千上万的用户并发操作,其响应时间快、负载均衡等特性的实现均需适当的技术措施。以上均要求数字化编纂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等特性的支撑。数字出版不仅局限于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本身,还可以添加现有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百科类检索网站或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部门的链接,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使广大用户更全面、更便捷、多途径的获取所需信息。

3      优势与劣势

数字化编纂系统应用于出版行业,通过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够在线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编纂与发布的编辑出版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编辑业务管理的层面。

但是,数字化编纂系统顶层设计上的体系性与微观设计上的实用性尚有疏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与传统编校方式的结合并不顺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作为已有40年历史的传统出版社,当前的编校流程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纸质及邮件方式,有时还需要将编纂平台的稿件打印出来,统一提交给校对及质检部门。但是并没有实现批量打印,需要逐条打印,费时费力。②编校修改痕迹无法妥善保留。传统编校模式是将稿件打印出来,进行审读编加,审稿及校对的痕迹都可以保留,但是现在的数字化编纂系统并不能保留完善的各个审次及校次的痕迹,无法有效实现编校历史资源的存档备案。③技术水平上的欠缺,自动化校对软件并没有集成到系统中,还需要线下黑马校对,用户体验不佳。④系统性能不稳定。在使用数字化编纂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加载速度慢,页面跳转有误,功能按钮失灵,稿件内容丢失等现象。

4      结    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编纂系统项目已启动并发展了几年时间,现已全面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随着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实际编纂工作的需要,编纂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完善,在专家信息管理、权限管理、稿件管理、历史资源管理、多媒体资源管理、进度管理、稿酬管理等编纂环节的管理对于百科全书的成书质量能够产生影响,对于提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这类以百科全书为品牌产品的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现代化信息资源管理在数字化编纂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子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字化编纂平台启动[J].青年记者 ,2014(30):61.

[2]郭继艳.论数字化编纂系统的管理价值[J].科技与出版,2018(10):132-136.

猜你喜欢
可扩展性百科全书信息管理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恩智浦推出全新i.MX 8X 处理器,为工业应用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百科全书
电力监控软件的可扩展性设计
基于微软技术的高可扩展性中小企业系统解决方案研究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构建高可扩展性的物流装备管理系统
特殊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