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审美教育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9-08-11 23:53焦星铭
神州·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党校审美思想政治教育

焦星铭

摘要:人类积极的情感总与“美”相关,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是一个情绪低落、消极厌世的人,所以,真正完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美育像知识教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审美;教育;党校;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教育不能脱离美育。在中国近代史上,学贯古今中外的王国维和蔡元培是美育的积极倡导者。王国维认为教育要塑造“完全之人物”不能脱离美育;蔡元培认为要养成“健全的人格”离不开美育。可见,作为审美教育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更离不开美育。

一、美育的现实来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其教育理念沿承了我国历代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美育成为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大多数社会成员对“科教”的理解是“重理轻文”,更别谈“美育”了,当然,这种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的落后主要被归结于政治体制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新中国的成立使我们摆脱了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但要保持民族独立还需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所以,在科学技术上赶超发达国家就不可避免地戚为中华民族的核心诉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我国在条件设施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从而为我国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赢得了险存空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无论是“政治挂帅”的非常时期,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我国领导人都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教育受到政治波动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小,至少不会像美育那样出现断裂。

然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对美的追求就如一对“连体婴”,美育的荒废终究会影响到科学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生前曾向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感慨道: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党校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那么,我们的党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究竟缺失了什么呢?我们可以从钱学森院士的人生经历中窥见一斑。钱学森自幼就热爱音乐、美术和书法,少年时代曾是出名的铜管乐手,考入交通党校以后他即加入了学校的铜管乐队,业余时间他经常去听音乐会,还研读各种关于艺术的著作,他毕业时拿到的奖学金也有不少用于够买唱片。1947年已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的钱学森迎娶了歌唱家蒋英,这与钱学森对音乐的喜好不无关系。所以,钱学森认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无独有偶,很多世界著名科学家都热爱艺术之美。如达尔文,他学生时代对音乐、绘画、诗歌、戏剧有着浓厚兴趣,他发现,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使人的创造性思维衰退。达尔文的认识符合生理医学原理:人的大脑分为两半球,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两半球互补转化,方可达到对世界最完美、最本真的认知,而科学教育强化的是人的左脑,美育则可以强化人的右脑,因此,要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党校中的美育不可偏废。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但从《决定》下达后高等教育十多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美育的实施并不理想,美育的课程设置、测评方式都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二、美育有助于党校生个性和人格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学生终身受益,即:学生结束党校教育、走入社会以后依然能够根据党校时在思想政治课上学到的内容去继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将接受党校教育时取得的成果转化为后续自我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自觉地提升业务能力的自我教育,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教育形式更为多样,它不仅指个体自学一些经典理论,也包括文娱活动对个体思想境界、伦理观的影响,文娱活动关涉的主要是“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都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当然,自我教育并非只发生于学业完成之后,在学习阶段,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选择的文娱活动也是一种“自我美育”,所以,“自我美育”貫穿于思想品德形成和完善的全过程。“自我美育”是课堂美育的成果的延展。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课堂美育要激活学生审美快感不断超越的过程:从耳目直观的愉悦、心意领悟的愉悦上升到理想人格、心灵境界的愉悦。这种由心理层面跃迁到意识层面的超越过程,使个人的情欲私利转化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和谐共进。可见,课堂美育一方面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尊重,另一面能使学生掌握在审美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这两方面的结合即激发了学生的审美需要,又使学生在课余、在毕业后仍能主动地进行“自我美育”。“自我美育”是自我选择与社会认同的统一,体现着学生的精神个性与社会化人格的双向建构。从概念形成的视角来看,社会美主要指的是人类为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而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精神状态,它经常会以典型人物事迹的形式出现,他们为守护和构建社会理想的实际行动以及由此闪现的勇气、意志,都呈现出感人的社会美。思想政治教育应运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的形象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学习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欣赏到中华民族孕育的伟大人格形象,进而以此为参照,实现自身的道德升华。学生只有从情感上认同道德价值,道德才能转化为指导他们社会实践的信仰标尺,也只有这样的道德观才是牢固的。由于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彼此相联,思想政治教育还可引导学生将自然美、艺术美转化为社会美,进而使学生在全面领悟“美”的过程中,陶冶道德情操。

结语

在物质生产已经相当丰富的今天,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已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移,而作为审美教育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新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要思维转型[J].顾超.北京教育(德育).2017 (09)

[2]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新特点与解决思路[J].王学俭,顾超.思想理论教育.2019 (02)

[3]新时代如何考评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效果[J].邢科田,田宝冲.政工学刊.2018 (12)

猜你喜欢
党校审美思想政治教育
党校人的忠诚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